突出三个主题,提高跟岗学习质量
(2016-09-17 21:52:14)
标签:
名师工作室 |
分类: 计划与总结 |
突出三个主题,提高跟岗学习质量
——王栋昌教师工作室广东省2015年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跟岗学习总结
2016年6月5日至17日共两周时间,广东省2015年第1期(二师班)和第2期(嘉应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15人进入王栋昌工作室跟岗学习。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在2016年开展2015年度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跟岗学习的通知》(粤教继办〔2016〕6号)等上级文件和本次学员的实际以及往年三批省骨干教师来本工作室跟岗学习的经验,我们确定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提高教育写作水平和名师成长案例研究为本次跟岗学习的重点,跟岗活动期间,开设了专题讲座14场(主持人8场,外请专家3场,工作室成员3场),示范课8节(主持人2节,外请名师1节,成员1节,成员说课4节),学员每人都参加了上课、说课、评课活动,此外还组织开班仪式、课题开题和跟岗总结等活动。按要求完成了跟岗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现作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主题:从好课的理念、实施、设计和反思等方面入手,引领学员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学员跟岗学习最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求学员,不仅能上好一节课,还要能设计好有创新的,并受孩子们欢迎的好课。在此主要采取下列三点做法:
1.分享好课的研究经验。
好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持人王栋昌为学员开设了首场专题讲座“好课是教师永远的追求”,王老师从好课的标准、好课的上课技巧以及好课的设计打磨等方面,分享了他三十多年来有关好课的探索经验。王老师不仅介绍了教育学专著普遍认为的一堂好课的四个标准,也介绍了当代名师、教育专家、以及一线老师普遍认同的好课标准,他还讲述了自己多年总结出判断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句话: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走路——让学生问路;一般的课堂教学教师牵着学生走路——让学生赶路;低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代替学生走路——让学生看路;在上课技巧方面,王老师重点分享了与学生对话时必须关注问题解决、关注次要信息、关注预设生成和关注情感态度等四条经验;在好课的设计方面,王老师提醒大家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经得起课程理论的推敲,要从“教育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两个维度去尝试改变”。学员从主持人的经验分享中提升了对好课的理解、设计、实施与反思能力。
2.践行好课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要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本次跟岗学习活动工作室主要安排名师示范课、学员研讨课以及互动评课等形式,提高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主持人王栋昌老师执教了两节示范课,其中一节是上课课前一天临时准备的常态课,工作室聘请了获得全国上课比赛一等奖的东莞名师李想老师的执教观摩课和获得南山区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工作室成员杨征老师执教展示课,四节课从不同层面给学员做上课示范引领。每位学员最少执教一节研究课,每节课后我们均安排执教者进行现场说课,并进行互动评课。
3.组织好课的案例学习。
在好课的研讨过程中,我们播放过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片段,介绍过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课例,以及推荐过一些名师的代表课例给学员学习,并反复提醒学员,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在开始的第一周,学员上课普遍比较传统,教师讲得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课有新意的少。对此,主持人王老师讲到,如果来工作室跟岗过,你的课堂还是以前的老样子,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要注意从课程标准中寻找变革课堂教学的理念,要从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上入手,设计出有创意的课来。第二周学员经过认真备课,不少学员上出了好课。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工作室成员(学员)中曾东槐、张维国、何美萍、凌瑜、杨征、罗宜填、吴磊、丘燕飞等老师现有课程资源,安排了活动课程、财商课程、操作课程和说课进行专题研讨,拓宽学员的数学课程视野。介绍了思维导图应用、作业管理等教学小技巧给学员,让学员学到一些行之有效、拿来即用的数学教学小方法。
二、教育写作水平提高主题:从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等方面着眼,指导学员提高写作水平
每次来工作室跟岗学习的学员,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跟岗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可能是大部分骨干教师的短板,为了满足学员的需要,工作室重点设计了教育写作培训专题系列课程,聘请了宝安区教科研专家朱利霞博士讲授写作方面的知识以及教科研工作经验,安排工作室擅长写作的工作室成员陈永畅老师介绍自己的写作与投稿经验。主持人王老师为此开设两个专题讲座“读书,让自己走得更远”和“教学反思及其写作漫谈”。王老师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第一积累,王老师展示了他阅读过的一百多本教育教学专著目录,以及长年征订阅读的报刊杂志,还把他自己分类摘录的读书笔记一并呈现给学员看,王老师发表过80多篇文章,出版过两部教育教学专著,这种阅读积累是他高效写作的“根”,学员深受启发。
王老师34年坚持教学第一线,亦教亦研,经常记录自己的实践案例与点滴灵感、顿悟,他展示了自己的原始案例记录与随笔,并介绍了发表在他撰写的专著《三思而后教》书中的教育语录,告诉学员如果不及时记录自己的灵感、偶得,时过境迁的思考难以达到那时的激情与深度。
在“教学反思及其写作漫谈”的讲座中,王老师指出,学习写论文要从学习写教学反思开始,并重点介绍了如何写教学反思、论文的格式和自己的投稿经验,还整理了《参考文献格式的要求》《关于撰写论文摘要的提示》《全国教育类期刊投稿指南》三份写作辅助材料给老师。
三、名师成长案例研究主题:从听名师讲成长故事、看名师课例和读名师专著等方面切入,引导学员践行名师成长之路
名师是活的教育学。在几年的教师培训活动中发现,学员很想了解跟岗工作室主持人的成长经历,有些学员在还没有与主持人见面之前,就打听或上网查找过主持人的简介,他们不仅想认识了解主持人,更想了解主持人是怎样成长的,以此借鉴。为此,工作室专题开设了名师成长案例研究专题课程,在名师的专业成长系列课程中,我们首先邀请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所在学校的李唯校长为学员讲授“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引领学员努力成为影响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与帮助,是作为教师对待学生应有的职业态度。主持人王栋昌老师开设了“成长路上的风景”专题讲座,工作室还安排了专程拜访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广东省最年轻的中学正高级教师林伟老师,请他为大家讲述“追求卓越之路”。王栋昌老师讲到:“一位教师,促成他走向事业顶峰的因素,首先是他的德行,其次才是他的专业。”“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职业,没有汗水、没有智慧,要想成功是不可能的。”王老师用自己喜欢读书、不断实践和深入反思,每十年跃上一个发展台阶的成长故事启迪学员的专业成长之路。林伟老师认为:“教师要从心态调整、长远规划、注重教学实践与反思提升等方面实现专业成长,获得卓越成绩。”林老师的成长故事,让学员看到了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授级教师的成功之路。
在培训活动过程中,由于工作室负责后勤与课程调理的两位成员老师外出,学校负责电教设备的教辅老师刚刚换成新手,部分后勤保障工作还不够到位,需要学员理解和引起工作室今后跟岗活动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