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促进语言发展》景洪春 7月11日上午
(2015-07-13 17:59:31)
标签:
育儿学生课文关注学生语言发展 |
分类: 小语基地活动记录 |
讲课程标准。
一组关于课堂状态的数据。数据的启示: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学生的仅占28.5%
多想一想学生需要什么?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
1.“关注人的发展”,是不是应该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到人的身上。
2.“外地民工”的孩子与本地孩子编在一个班级。
3.“怎样教育来自不同地区孩子的班级?”
4.不同方言区中孩子的方言的影响。找到不同方言区中的不足。
5.“如果你拥有这个宝镜,你想做什么?”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王荣生
“一节公开课说起”:
《颐和园》(人教版四上)
跟着作者的视线游览了哪些地方?
提问用意: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理清作者记叙游览的顺序。
用准确而概括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游览的过程。
——1.语言表达是否准确。2.用好表示作者游览行动的词语很重要。——作者先进入(或“来到”)长廊,再仰望({抬头一看}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俯视(向下望)昆明湖,最后走上长廊,十七孔桥。
提供语言支架,让孩子们解决问题。
反思看上去还不错的教学设计,但是没有对学生提供语言发展的环节。
重“形式”,缺“过程”!
缺失学习过程是个普遍性问题。
1.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
让四年级孩子读懂它,你准备怎么设计?
先细读精读整段课文,感受到长廊的建筑形象美。
再细读课文,研究、欣赏这种美事从哪些方面构建起来的?围绕一个什么“字”写美?然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语言材料——思考提炼——组织语言
2.语言表达练习的问题。
写人类如《詹天佑》、《穷人》。对学生语言训练有用吗?
《中彩那天》(人教版四下)人物内心纠结的内容该怎么教?——写一写内心的纠结。
“胖问题”空间大。
留——汽车——还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想,学生的理解上是否有困难。归纳是需要老师来做的。
“核心”的问题表达是什么?
张力体现在你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参与性”“时间性”“过程性”
重视学习过程=遵循学习规律
认识文本意义:
由浅入深
体会文本情感。(学会有梯度的教学设计)
有训练语言的意识。《找骆驼》:你能试着将这三句话并成一句话吗?
“我”字病,主语重复。
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瞧,合并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连词使句子更通顺,同时,也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改变。让我们读好这句话。作业是抄写这句话。(作业设计为课堂而设)
第二课时的开始环节,用听写这句话来导入。
重视学生有积累和训练语言的意识。
其次,要有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时间,有重视学生积累和实践语言的机会。学习效果金字塔
充分让学生去体验,去揣摩。
《起死回生》:优等生第一次上台告诉正确答案,中等生改正,差等生自己在台下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有必要的,是真实的。)
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
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的意识。
二上《迷人的秋色》 :
师:“还有”这个词语用得好,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和”字。教在他的最近发展去上。“和”一般加在最后两个水果的中间。
看啦,这就是课文的大体内容。
沪教版四下《看不见的爱》
从一节课的前测后测说起。 课例能说明现象。电子书包的前测和后测效果非常好。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个盲孩子打瓶子。“读者体”的文章
怎样用教材来教,我们语文不仅要教好喜欢的文章,还要教自己不喜欢的文章。
(前测的题目):你喜欢这个篇文章吗?为什么?学生喜欢的原因:学生认为文章的写法好:细节,题目,语言。
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预习单的运用)
指明了方向。从这么多的教学点上,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结尾”
题目的理解,学生怎么理解?作者用这个题目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作者是怎样利用文字进行表述的?
根据“学习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文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结尾。
然后进行比较,学生在一起讨论,把分歧消除。
学生提问的困惑点。“前测在预习单中的运用”
“声音”在盲孩子的耳朵里更重要。阅读教学要念着写作。
讨论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什么要用呢?)两三个小时母子俩都在打瓶子,这是怎样的爱。
学了课文,你是否已经理解了什么是“看不见的爱”?
后测与访谈:最精彩之处选择最后一节占54%
写时间不一定要用几时几分。给优等生无限的发展空间。
一种沉默的话语,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诉求
三下《镇定的女主人》理解“镇定”
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
“镇定”的意思是?找近义词。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表现?
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
对学生的解读力。“很多时候,我们不缺认真和熟练的教师,而是缺乏思考研究的老师。”
前喻、并喻、后喻时代
逼着我们去了解现代孩子的生活。善于向孩子和学生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是所有行业中最封闭,接受新鲜事物最慢的。”很多知识都是经典的,都是陈旧的。职业本身决定了,你的传授对象在变。今天的孩子是全新的,多多解读我们的学生。
1.什么是学生已懂的?——检查(常规,课前)
2.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概括与提炼(个体探究)
3.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探究)、
4.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教师主导)
5.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时践才能懂的——活动设计与示范(教师示范+学生体验)
《燕子专列》动词。
是否教在学生语言发展的点上呢?
学情分析:长句子在学生在语言储备中是不曾有的。
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在说什么?能不能简单地说?课文为什么要这样长的说呢?你们读读,书上的句子跟我们刚才说的有什么不一样,你体会到了么?读出什么来了?要是直接说,感情一样吗?
我们写帮人家或者人家帮助我们时候可不可以也要这样写啊?
《观潮》:
作者为什么要写钱塘江大潮?
文章的题目与众不同,题目是(观潮),为什么不用(钱塘江大潮)为题?(文体不同)
作者写这部分是分两节写的,为什么?(由远及近)
见过这样的景象吗?听到过潮水的声音吗?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体会比喻的作用。(主要任务都在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为了体现潮水的声音响,作者是怎么用了怎样的比喻?为了体现潮水的样子,作者是怎么用了,怎样的比喻?
《瑞雪》三年级重点是积累:
不是简单的背诵。
圈出看到的景物,相机板书:(内容的理解)
作者是怎么写这些景物的?(语言形式的解读)
品味关键词语(语言的品味)
师总结背诵方法。
中年级重在确定几种基本的段式。
三下《南极风光》三种词组。
“奔腾的江河”
有的像()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设计。
茫无目的地说,没有指导也没有示范。用足例子。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架设“言语桥梁”,引导学生习得不同形式的言语能力。
建立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语用前提下的语文体验学习。
学:学习元素
体验学习。
关注(1)要设计好1——2个核心的课堂练习。
《学会看病》
练习一:“信息提取和”整体感知“
你赞同还是不赞同?练习二形成解释。
画出母亲前后变化的句子。
作出评价。练习三你发现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内容上写法上)
简单是由复杂来支撑的。
教学设计要简单,但是要有教学目标来支撑。
课堂上要有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沉浸文本的时间。课前导语就能看出老师是否有语文意识。
今天我们做一做导游,不要有。
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一样吗?听五分钟的课就能判断出老师是否有语文意识。
课堂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语汇《燕子过海》
课堂上要有听写。有目的地听写。
二年级学词学句
老师要有词语意识的课堂。
为什么要飞过无边无际的大海?
录自己的课,经常看看,好多问题,好多的话多余。
小学女老师经常没有幽默感。
语文课要轻松,薛老师的课看上去很随意,但是却有大智慧在里面。
在听家常课时发现亮点。
初步了解句意。
《狐假虎威》教句子的概括。初步了解。
明辨指代:《黄山奇石》石头和它们
联系上下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谁在前?谁在后?你怎么知道的?还从哪儿能知道?联系上下文看看。你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狐狸和老虎的位置,那狐狸为什么要走在前?它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数星星的孩子》
“撒”怎么教?做动作。撒的再多一点,再远一点。写出了无数的星星。
“距离”的意思。
请距离我近的小朋友读这个词。再请距离我远的小朋友读。再请距离远和距离我近的小朋友都读。
逗号的教学。
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
低年级教师应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复现生字。
《我是什么》把课文中的生字变成课间操。
六字诀:识 写 读 背 趣 习
是“教过”还是“教会”?
这堂课教会学生什么?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究竟学会了没有?
《火烧云》颜色段落的教学。
你为什么分成这几类?这些写色彩的词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再写这几种结构的词语?把你自己写的词语代入课文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避免几个误区。
“心有余而力不足”过渡解读,概念化。试题化,僵化。读了一定要写吗?
关注阅读和表达的交互,改变学生不良的习作习惯。
提倡简约平易的文风。
“在基础写作教学阶段,应当提倡简练的表达。”办小报。
用经典作品改变学生的不良写风。同样写食物,也不喜欢吃。
小古人的简洁,锻炼学生的语言简洁性。四分之一与四分之三的分解。
把简单的道理深奥化是“专家”,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