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夹竹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2015-04-15 19:43:02)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语文备课 |
多重视角解读《夹竹桃》
一、以“读者”的视角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1.初读文本,要反复去读,读懂文本的字词句、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读时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准每个字音,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进而把其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夹竹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叶影参差”一词中,“参差”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叶影参差”是说叶子在墙上的影子长短、高低不齐,所以在这里应读“cen ci”。其余的生字,学生借助生字表和文中的注音都能读正确。文中有一句话——“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这里作者怎么突然用了一个“也有”呢?找来原文,便茅塞顿开。课文中这里删去了一小节,作者本来是先介绍家乡几乎家家都种夹竹桃,然后由面到点,转向具体描写“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
阅读文本,首先抓住文章的题目,再通过反复读文章,整体把握和体会,然后抓住关键性的词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就能读懂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即主要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和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通过查找作者、原文及写作背景资料,我们对作者表达的情感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夹竹桃美丽又有韧性,季羡林先生写夹竹桃不仅仅是为了赞扬夹竹桃,也在含蓄地表达自己要做夹竹桃一样普通的却有韧性的人。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巧遇在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所以故乡的夹竹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乡情怀的寄托。体会到了这些之后,再读文章,就能正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情感,进而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2.细读文本,要潜心去读,读懂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夹竹桃》一文,从文章结构来看是“总分总”。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第二、三、四、五自然段从花色、韧性及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方面具体写夹竹桃的美妙,最后进行总结:“我爱上了夹竹桃”。从微观的层面看,文本的写作顺序更值得我们关注。写花色,先实写,再写联想:“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最后写感受:“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写韧性,先写院子里常见的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过渡到对夹竹桃的描写;写幻想,作者先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引出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接着写了自己的幻想。细细读来,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如水的月色,耳畔小虫的呢喃,眼前还不由浮现出夹竹桃婀娜的身姿,如诗如画。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一是“平实”,二是“亲切”。比如“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一嘟噜花黄了”等。笔者仔细统计过全文的标点符号,只出现过一个问号,一个分号,除此之外,全是逗号、句号,不曾出现一个叹号,很亲切、平实,就像一位母亲在夸耀自己的孩子。
从句法上看,《夹竹桃》一文最有特点的是对双重否定句的运用。如“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使得情感更加强烈。
从修辞上来看,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院子里其他的花和夹竹桃对比描写,让我们对夹竹桃可贵的精神有了强烈的感受;“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反问句强调了夹竹桃的韧性的可贵,及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喜爱和赞扬;“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夹竹桃花期之长,生命力之旺盛;“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巧妙地将花比喻成了火与雪,写出了花色的特别之处,令人喜爱;“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地绽放顽强的生命力等等。
二、以“教者”的视角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1.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文本,落实学段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让学生搜集原文、季羡林先生的有关资料、写作背景以及夹竹桃的资料。一是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简单写上自己的感受。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展示交流,训练了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其表达方法。
2.结合主题单元解读文本,落实单元目标。
编者把《夹竹桃》和《广玉兰》《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放在一起,表面看都是状物的文本,细读就会发现这几篇文章都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读《夹竹桃》分明是在读季羡林先生啊!季老平和、坚毅、始终如一,不就像夹竹桃的韧性吗?
3.把握练习题解读文本,落实教材目标。
《夹竹桃》课文后面共有四道练习题。我们可以根据练习4“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让学生自读自悟,产生个性化的解读,并在读的过程中内化文本语言。从练习2可以发现,编者把积累的重点放在了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这两段,积累语言。从练习3可以发现编者对双重否定句的重视,在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时,落实练习题3中对双重否定句的学习、体会,并能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三、以“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
学生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字词句的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都能通过课前预习自主解决,但对文章表达的感情,对文章结构的了解,对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领悟,可能会浅尝辄止,这就需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预设片段一:体会文章情感
生:我从课文最后一句,看出作者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之隋吗?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前自己搜集的原文,以及季羡林先生写作该文时的背景材料,想一想这篇文本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通过浏览季羡林先生的有关材料,我读懂了这篇文章还表达了作者想做夹竹桃一样默默奉献、有韧性的人。
预设片段二:了解文本结构
师:同学们,作者是按什么结构来表达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全文,思考后回答。
生: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师:从全文来看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每一部分,看看作者又是分别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通过再次仔细读文并展示交流,对文章的每一部分都会清清楚楚,对自己习作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有新的启示。)
预设片段三:领悟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夹竹桃》一文是我国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那么这篇文章的哪些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可以自己读课文,有了收获后,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完成。
(学生可能领悟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用词丰富,但有可能关注不到双重否定的句式运用的好处。教师可出示练习3中的句子,让学生细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进一步在新的语境中练习运用该句式。)
把准基点,教实实在在的语文
——《夹竹桃》“怎样说”的教学策略
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就内容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但要关注教材“说什么”,还要关注教材“怎样说”。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由“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的过程。在这里,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说什么”是与其它学科相同或相似的要求,而理解“怎样说”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是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
一、目标设立的针对性
有位老师备《夹竹桃》一课时,预设了三个目标:一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二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想象。三是通过学习文本,学会仿写,做到读写结合。显然,在这三项目标之中,最为核心的是第一条:“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其它两项或是为之服务,或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然而,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向明显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说什么”,是与其它学科教学相似的目标,而被冷落与忽视的则是语文教学特有的要求。照此办理,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语文教学“改了名换了姓”,陷入“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己园”的误区,把语文课悄悄上成了单纯认识花卉的“欣赏课”。
那么,这一课应当关注哪些带有语文教学“特殊性”的内容呢?研读课文,本课富有“特殊性”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是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感受出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引起的幻想;二是感受、理解散文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学习、体验这类课文的表达和阅读方法。这是非语文教学而没有人重视或涉及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生俱来的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当然,具体到“怎样教”,那是一个另当别论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首先拥有这样的意识,并有发现这一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夹竹桃》的例子充分说明:所有学科的一篇课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言语内容,即“说什么”;二是外在的言语形式,即“怎样说”。其它学科,看重的是课文“说什么”,只要读懂了“说什么”也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怎样说”,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说什么”;而对语文来讲,明白了“说什么”固然必要,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理解它在“怎样说”。
二、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为什么“怎样说”是语文教学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特别是信息往来,靠什么,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学会表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另外,在语文教学中,理解与把握“怎样说”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最佳途径。
《夹竹桃》的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课文第二小节说到:“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教学这一小节时,很多老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小节描写的景象如何奇妙,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有些话不说不明,可有些话说了也不明白。不如去读语言文字。如何从读中体会奇妙,只可意会,借助自己的想象,想得奇妙,才能读得入境。这样指导,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奇妙,还能理解作者怎样说它的这种奇妙之处,就容易摸着作者潜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切入点,往往就在对“怎样说”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为什么要重视“怎样说”?我们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翻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或教学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其核心是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知道,语文教材内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形式,有效的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表现为有形的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呢,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白了,就是确切理解“怎样说”与根据情境和需要完美实现“怎样说”的能力。
课文《夹竹桃》中第四小节,有这么两句都是描写夹竹桃的韧性:“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两句一长一短,却表达了差不多同一个意思,夹竹桃花期长,花开三季,长盛不衰。季老是语言大师,应该惜字如金。既然都是写花开三季,花期漫长,为什么不简洁明了,直接说?去掉第二句怎样?这样写到底是要突出什么?课文“怎样说”才能直观的表现出季老对夹
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这样的句式排列,让我们觉得夹竹桃虽历经风雨但依然宠辱不惊,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很容易想象季老是在把自己比作夹竹桃,季老哪里是写花,其实是在写自己。他留德十年,钻研梵学,坚持一生,文革遭难,不丢信仰……正所谓:花如其人,人美似花。
这一段文字,稍作变换,便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虽然一字未改,只是变换一下形式,但读起来就那么有韵味,也更能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
作为语言大师,作者季老不仅揣摩推敲,遣词造句,注意内容上的把握,他也注意段与段之间在外在形式上的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近二百字的描写,介绍院子里百花的盛开它们是那样的张扬、高调,热闹非凡,美不胜收,只字未提夹竹桃。这种衬托的写法,细细品味,这样的行文更能从侧面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令人产生别样的感觉,清晰地感受到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表达方法的综合性
从《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重文章的表达方法“怎样说”,逐渐成了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夹竹桃》从内容上说,季老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显然,把握这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既不是什么难事,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最终追求。按照《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写法上的实虚结合。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及幻想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 “悄悄地一声不响”,夹竹桃开花是那样的实在、默默沉静;“无日不迎风吐艳”,它不争春,不闹夏,不知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无不奉陪”,花期之长,多了不起。第四小节具体实在的描写出夹竹桃的韧性,那么,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月光下,看不清花的样子,“花朵是一团模糊,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一普普通通,不太起眼的植物,在作者的意境中却是那么的美轮美奂。虚实结合,更加突出季老对夹竹桃的爱。
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为什么季老连用两个“最”字来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其实答案就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直接就说出了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文章这样写可以引人入胜,同时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也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写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样说”,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以后,要摆正二者的位置与关系。努力克服现行语文教学只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弊端,真正把“言语形式”,即“怎样说”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季老的这篇《夹竹桃》以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在“怎样说“上下功夫,写出了不一样的夹竹桃,被作家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在“怎样说“上下功夫,理解语言才能习得语言,以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像夹竹桃那样生活——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1962年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季先生以平实淳朴的语言、不急不缓而又抑扬有致地抒写了对夹竹桃的“爱”——“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拉开记忆的闸门,夹竹桃的绚烂与韧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也因写了这篇《夹竹桃》而被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我细细地读着季先生的《夹竹桃》,心中突然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像夹竹桃那样生活。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了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了雪。”这样朴素亲切的语言,让人感到就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地话着家常:“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季先生从花色入手,红白相衬,相映成趣,并借助丰富的想象将雪火相融,和谐融洽,更赋予了夹竹桃“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沈与求)的妙趣横生,兼具了竹的高风亮节与桃的“灼灼其华”,贯穿于字里行间的唯有“深情”。读季先生的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走进夹竹桃,自然而然就能领会到其中的清净与孤高。
对于散文,季先生不同意所谓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严谨之作,绝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这是季羡林先生在阅读、写作了几十年散文之后对这一文体的理解,也是他创作散文的一个原则。而对照《夹竹桃》却发现第三自然段一字不着“夹竹桃”三字。但细细品读,却发现一字也无闲笔:凝练的文字描写了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抑或说人生如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开到玉簪花和菊花,”这就仿佛是芸芸众生,有的“花团锦簇”,有的“满院生辉”,有的“带来凄凉的寒意”,有的“在秋风中怒放”,各自活在各自的精彩或喧嚣之中,有喜有悲。相比之下,“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儿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循环往复,为自己开花,乐此不疲,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也是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悼念沈从文先生》),他将自己当作一介布衣,是布衣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布衣。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这样,“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是的,像夹竹桃那样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我们能体会到先生的文章真是虚实相生,浓淡相宜,匠心独具,浑然天成,我们更能体会到先生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和那份挚爱生活的真诚、朴素。
“真”与“朴”是季羡林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九十多年的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季羡林先生1936年在德国选读梵文,他认为“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先生的信念是如此坚定,即使进入古稀之年,事务仍繁忙,他毅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被尊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成为2006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朴”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就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他追求 “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感,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环……”这就犹如月光下的夹竹桃,花影婆娑。
先生闲庭散步,在月光下,夹竹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长句短句,琅琅上口。这不由得使人想起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光之下景物相似,情感却大相径庭——“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人随影动,影牵人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优美的语言、美妙的幻想、真挚的情感尽在其中。读着先生的“亚洲、非洲、大海、小虫子、海轮”,我们总能从先生朴素的文字中触摸到他那颗火热的爱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此时我们不能不会心地一笑:“月光下夹竹桃多么美好。”季羡林先生就像夹竹桃那样一丝不苟地生活着。
《夹竹桃》
教学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给我们带来的一篇优美散文——《夹竹桃》。(板书:夹(jiā)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请同学们自个儿先去感受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读好了吗?文中哪几个小节是直接写夹竹桃的呢?
4.学生汇报:第2、4、5自然段。
5.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品味它……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吧!(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大家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这是两盆什么颜色的花?(板书:花色)(生答:红色和白色的)
4.作者由这两种花色分别联想到什么呢?看课文,老师引读,请大家跟读。
5.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景象奇妙有趣呢?(火与雪是不相融的,却能融洽地开在一起。)
6、你们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吗?请大家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
通过练读有了自己的体会吗?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指名说,教师标出重音)你能为大家朗读吗?
读得真不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奇妙有趣的景象吧!(齐读)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段,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板书:花期) 2.请同学们再读第四自然段,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先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句子,再用着重号标出反映花期长的词语,然后好好地品读品读。
3、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能一边读一边圈画,这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那么,哪些句子写出了夹竹桃的花期长?
生(1)读第一句:(相机出示句子)
师:哪些词语反映了它的花期长?(又开出、又长出)
师:这句话不但写出了它的花期长,还写出了它的品性“悄悄地一声不响”,它是默默绽放,不张扬,常年不败。
师: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请大家自己读。
指名读;评价。(“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齐读。
生(2)读第二句:(出示句子)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花期长的?
生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吧!(齐读)
师:
(1)标出“和煦的春风里”、“盛夏的暴雨里”、“深秋的清冷里”,从这里的三个“在……里”你体会到什么?(不管什么气候,夹竹桃始终是迎风吐艳。)
(2)“无日不”可不可以换个说法?(每天都这样)
这里为什么不用“每天都这样”而用“无日不”呢?(它的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
应如何读呢?(指名读)
自由练读;
齐读;(大家读得很投入,我也被感动了。)
生(3)读第三句,从“无不”一词反映了夹竹桃的花期长。
师:“无不”是什么意思?(是“都”的意思)
这里不用“都”而用“无不”一词,大家懂了吗?(起强调的作用,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长,表达了对夹竹桃的赞美)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读。
6.师: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在作者的心理又有什么新感受呢?
生(4)读句子;(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这一点韧性,(板书:韧性)同院子里的哪些花?文中哪一小节写了?(生:第三小节)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的词语“然而”,用“然而”过渡到夹竹桃,就说明第三自然段写了其他花。
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多少花,有没有写夹竹桃?
(生答)
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呢?(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句子上,“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请大家换个说法。(出示陈述句)
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用哪一句好?
学生对比读。
哪一句好呢?(生答:反问句好,强调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师标出“不是……吗?”)是啊,说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读这个反问句。
7.让我们完整地欣赏一下第四自然段,好好地品味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花影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教学流程
一、预习反馈,确定目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SPAN>夹竹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夹竹桃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有很高的地位:(出示、齐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觉得夹竹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呢?除了因为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老师相信,通过昨晚的预习,大家都从课文中找到了原因。
2出示、齐读: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二、抓住要点质疑问难。
1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们有哪些疑问呢?
2预设:夹竹桃的韧性指什么?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的那些幻想
三、活动导学,精讲点拨,感受“韧性” ,体会“幻想”。
活动一:
自主学习,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1、同学们刚才问得好!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韧性表现出来。
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3全班交流。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你们听出夹竹桃的韧性了吗?
②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听出来的?(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又,又 )
③你真会听,悄悄地、一声不响表现了夹竹桃韧默默无闻的奉献,又开出、又长出表现了夹竹桃的生命力顽强、韧性十足。你也用朗读来表现吧。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你找的非常正确,可是夹竹桃的韧性表现还不够,大家来帮帮他,怎样读就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了?(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
②你们都体会到了吗?老师出个填空题考考大家。
夹竹桃不怕 ,不怕 ,也不怕 ,它无日不迎风吐艳,它的韧性就表现在 。
③一起来体会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吧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你读的真好,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
②“无不奉陪”的意思是什么?
③它到底奉陪什么呢,请大家读读第三小节,如果用文中的成语来形容作者院子里的花,用哪些比较合适。
④出示填空:春天,夹竹桃奉陪着 ,夏天,夹竹桃奉陪着 ,秋天,夹竹桃奉陪着 。
⑤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那么,能否把它省略呢?
3、同学们,夹竹桃的韧性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你能用下面的句式夸夸夹竹桃吗?
啊,夹竹桃我要赞美你,不论是 ,还是 ,你都始终如一,你的 让人敬佩!
4、同学们,夹竹桃悄悄的,一声不响,从春天一指到秋天,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无奈凋零,但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默默无闻,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顽强生命力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你们想到什么呢?
活动二:
合作探究,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夹竹桃的韧性我们了解了,那么夹竹桃又令作者产生哪些幻想呢?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美妙的幻想呢?
1、小组学习。
2、交流汇报,说说你脑中产生了哪几幅画面?是什么使你产生如此美妙的幻想呢?
3、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又会产生怎样多奇妙的幻想,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的幻想写下来。
4、这么美的文字,把它背下来,说说怎样背的效率高?(教学机动,如时间允许安排此教学内容。)
四、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活动三:
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小节。
2、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的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韧性
留恋
回忆
地图
幻想 荇藻
墨竹
《夹竹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带给我的“幻想”,在品析之间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写什么)
2.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言语表达,领悟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和带给我的“幻想”的。(怎么写)
3.由花及人,在学生自主阅读中,培养其阅读力以及审美情趣。(为什么写)
教学过程:
师: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在季羡林先生的心中:“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到底是什么妙处让作者爱上了这夹竹桃?
完成板书:花色有趣 韧性可贵幻想奇妙
板块一:品读“韧性”,领悟写法,由花及人
师:你知道什么是“韧性”吗?
一、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轻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这份韧性?(屏显第四自然段)
二、交流
1.自读品味,感悟韧性
⑴抓“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师说:①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不与百花争艳,就这样默默地开着,从不张扬,乐此不疲,这就是夹竹桃,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②关键词品味)③败了再开,黄了再长,顽强不屈的开着。这就是夹竹桃,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⑵抓“无…不”“在…在…在…”“一直…一直”①你很会读书,不仅关注写了什么,还领悟到了作者是怎么写的!②它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洋洋洒洒地开,这就是夹竹桃,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⑶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品味到了夹竹桃的韧性,难能可贵的是还品味到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份韧性的。齐读。
2.回环朗读,抒发韧性
师:夹竹桃一年三季,默默开放,始终如一,极有韧性。①你看,在和煦的春风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②在盛夏的暴雨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③在深秋的清冷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④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屏显: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3.重组对比,激活韧性
师:课文共 6 个自然段,其中有 5 段文字描写了夹竹桃,而第 3 个自然段的一百多个字,描述了 14 种花的千姿百态,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这是为什么呢?
请把三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师:作者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用了哪些优美的辞藻写群花?
写百花,只为一花。写百花的喧闹,衬托了夹竹桃的沉静;写百花的美丽,衬托了夹竹桃的清雅;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百花盛开,衬托了夹竹桃一花独放春夏秋,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对比读
4.由花及人,升华韧性。
师:王冕爱梅,陶渊明爱菊,为什么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呢?请你读读他的生平,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学生细读)季羡林1911年8月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为临清市)一户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少年季羡林背井离乡投奔济南叔父。在济南他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24岁的季羡林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小语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可以说季羡林从一个农民的孩子起步,从学以后是一口气读到博士的。
先生是著名的学术大师,一生的研究涉猎之广、造诣之深世间罕见。然而先生却这样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 《悼念沈从文先生》 )先生的虚怀若谷可见一斑。因为先生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介平民,因而人们亲切地称他是平民中的大师,是大师中的平民。先生 1936 年在德国选读梵文,他认为 “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直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 。 ( 《留德十年》 ) 先生的信念是如此的坚定 ! 先生 1980 年进入古稀之年,尽管事务繁忙,他依然故我,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一生勤奋刻苦的先生耄耋之年仍旧读书,仍然笔耕不辍 …… 他的译文创作无数,仅散文创作就有 80 余万字之多。
师:不炫耀,不张扬,就像夹竹桃那样悄悄地一声不响;始终如一,锲而不舍;夹竹桃,季羡林,季羡林,夹竹桃。季羡林不愧是一位大家,文章语言典雅清丽,用字、用词非常考究,一些方法他信手拈来,又用得朴素自然,不露痕迹。
再读第四自然段,相信大家对夹竹桃会有更深的理解。
所以,季先生才会在开头这么说:(屏显: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板块二:感悟“幻想”,启发想象,由读及写
1.师:同学们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音乐推起)美美读读第五自然段。
2.你想说什么?怎样的景象引起了作者奇妙的幻想?
(屏显)毫不含糊 浓浓烈烈 袭一团模糊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师:指名读,追问:你读懂这两组词了吗?它们都是描写什么的?
是啊,月光下,叶影高低不一,错落有致,花影模模糊糊,它们给我们带来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梦幻的美,来,美美地读好这组词。
读句子
3.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谁来读一读?朗读过程中,你发觉作者是怎样写这一次次幻想的?
4.正是这种由眼前的景物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以及你们美妙的朗读把大家带进入一个幻想的梦境里。每一次的幻想那么美,最美最美的那一次幻想一定在同学们心中。
屏显:我幻想它是 ,我的眼前,
板块三:提供话题,整合全文,升华情感
有人说,季羡林老先生在《夹竹桃》这一课的最后概括得不够全面,你是怎么看的?
19、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能用…无不……造句。
3、 体会夹竹桃韧性的特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4、体会对比衬托的写法,感受季羡林先生语言的精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以旧知引路——感知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1. 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季羡林老先生走进他心中的夹竹桃。齐读课题。(出示夹竹桃的课件)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夹竹桃是?(奇妙、有趣),我们重点体会了奇妙之所在,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夹竹桃的奇妙、有趣。齐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的课件)
二、品读课文:对比深究——品花期之长——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一)、细品"韧性"。
1、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去欣赏那一声不响、迎风吐艳的夹竹桃。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四节,默读、思考: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反复地读上几遍,并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生自读感悟
2、交流:
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
【句子一】 (出示此句的课件)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
无不奉陪就是所有的都陪。陪过什么?第几段写了它陪过那些花?(板书:花开三季)
1) 请三位女生分季节读,其他人一起数数有多少种?就这些了吗?
2) 院子里的花还给你什么感觉?
3) 作者写这些花,却只字不提夹竹桃,是为什么? (衬托、烘云托月、形散而神不散)(出示春、夏、秋三季14种花的课件)
【句子二】 (出示此句的课件)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
1)无日不迎风吐艳,换个说法。
2) 夹竹桃成长中都面临过哪些环境考验?(和煦的春风、夏天的狂风、秋天的秋风;夏天的暴雨、夏天烈日的炙烤、秋天的秋霜)
3)请大家留意这个“迎”字,如果改为“背风”呢?
①如果改为“背风”就是在躲着了。
②迎风更能突出夹竹桃的坚强。
4)那用“逆风”不是更能突出坚强吗?你看“逆风吐艳”,多勇敢啊。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看看它迎着什么风?再想想“迎”这个动作。)
①因为春风是和煦的,不需要抗争,不能用逆风。
②迎风有欢迎的意思,说明夹竹桃不管什么风,都是笑脸相迎,而不是把它们作为敌人,要与它们斗争。
5)此刻你看夹竹桃,迎风吐出得还仅仅是枝头鲜艳的花朵吗?
①它还吐出自己的韧性。
②它吐出的是一种精神
③它吐出的是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④它吐出的还是一种笑对困难的豁达,就像天游峰的扫路人。
6)多么精彩的发言,多么真切的感受啊。再读这句话,你的感受一定不一样了。
板书:始终如一
把准基点,教实实在在的语文 ——《夹竹桃》“怎样说”的教学策略
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就内容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但要关注教材“说什么”,还要关注教材“怎样说”。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由“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的过程。在这里,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说什么”是与其它学科相同或相似的要求,而理解“怎样说”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是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
一、目标设立的针对性
有位老师备《夹竹桃》一课时,预设了三个目标:一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二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想象。三是通过学习文本,学会仿写,做到读写结合。显然,在这三项目标之中,最为核心的是第一条:“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其它两项或是为之服务,或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然而,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向明显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说什么”,是与其它学科教学相似的目标,而被冷落与忽视的则是语文教学特有的要求。照此办理,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语文教学“改了名换了姓”,陷入“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己园”的误区,把语文课悄悄上成了单纯认识花卉的“欣赏课”。
那么,这一课应当关注哪些带有语文教学“特殊性”的内容呢?研读课文,本课富有“特殊性”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是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感受出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引起的幻想;二是感受、理解散文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学习、体验这类课文的表达和阅读方法。这是非语文教学而没有人重视或涉及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生俱来的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当然,具体到“怎样教”,那是一个另当别论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首先拥有这样的意识,并有发现这一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夹竹桃》的例子充分说明:所有学科的一篇课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言语内容,即“说什么”;二是外在的言语形式,即“怎样说”。其它学科,看重的是课文“说什么”,只要读懂了“说什么”也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怎样说”,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说什么”;而对语文来讲,明白了“说什么”固然必要,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理解它在“怎样说”。
二、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为什么“怎样说”是语文教学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特别是信息往来,靠什么,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学会表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另外,在语文教学中,理解与把握“怎样说”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最佳途径。
《夹竹桃》的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课文第二小节说到:“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教学这一小节时,很多老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小节描写的景象如何奇妙,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有些话不说不明,可有些话说了也不明白。不如去读语言文字。如何从读中体会奇妙,只可意会,借助自己的想象,想得奇妙,才能读得入境。这样指导,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奇妙,还能理解作者怎样说它的这种奇妙之处,就容易摸着作者潜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切入点,往往就在对“怎样说”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为什么要重视“怎样说”?我们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翻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或教学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其核心是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知道,语文教材内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形式,有效的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表现为有形的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呢,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白了,就是确切理解“怎样说”与根据情境和需要完美实现“怎样说”的能力。
课文《夹竹桃》中第四小节,有这么两句都是描写夹竹桃的韧性:“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两句一长一短,却表达了差不多同一个意思,夹竹桃花期长,花开三季,长盛不衰。季老是语言大师,应该惜字如金。既然都是写花开三季,花期漫长,为什么不简洁明了,直接说?去掉第二句怎样?这样写到底是要突出什么?课文“怎样说”才能直观的表现出季老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这样的句式排列,让我们觉得夹竹桃虽历经风雨但依然宠辱不惊,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很容易想象季老是在把自己比作夹竹桃,季老哪里是写花,其实是在写自己。他留德十年,钻研梵学,坚持一生,文革遭难,不丢信仰……正所谓:花如其人,人美似花。
这一段文字,稍作变换,便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虽然一字未改,只是变换一下形式,但读起来就那么有韵味,也更能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
作为语言大师,作者季老不仅揣摩推敲,遣词造句,注意内容上的把握,他也注意段与段之间在外在形式上的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近二百字的描写,介绍院子里百花的盛开它们是那样的张扬、高调,热闹非凡,美不胜收,只字未提夹竹桃。这种衬托的写法,细细品味,这样的行文更能从侧面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令人产生别样的感觉,清晰地感受到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表达方法的综合性
从《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重文章的表达方法“怎样说”,逐渐成了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夹竹桃》从内容上说,季老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显然,把握这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既不是什么难事,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最终追求。按照《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写法上的实虚结合。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及幻想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 “悄悄地一声不响”,夹竹桃开花是那样的实在、默默沉静;“无日不迎风吐艳”,它不争春,不闹夏,不知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无不奉陪”,花期之长,多了不起。第四小节具体实在的描写出夹竹桃的韧性,那么,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月光下,看不清花的样子,“花朵是一团模糊,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一普普通通,不太起眼的植物,在作者的意境中却是那么的美轮美奂。虚实结合,更加突出季老对夹竹桃的爱。
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为什么季老连用两个“最”字来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其实答案就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直接就说出了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文章这样写可以引人入胜,同时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也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写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样说”,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以后,要摆正二者的位置与关系。努力克服现行语文教学只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弊端,真正把“言语形式”,即“怎样说”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季老的这篇《夹竹桃》以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在“怎样说“上下功夫,写出了不一样的夹竹桃,被作家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在“怎样说“上下功夫,理解语言才能习得语言,以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