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2015-03-18 15:35:13)
标签:

育儿

火星

自然段

孪生兄弟

地球

分类: 语文备课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类科普说明文是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课文类型。一来,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二来,课文所讲能内容往往离我们日常生活太远。比如本课所介绍的火星,以其神秘的面纱,让教师望“文”兴叹。

如何规避这类课文的“先天不足”,成为“学习语文的例子”呢?  

一、挖掘文本的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1、写路、教路、学路,三路贯通,感悟文本谋篇布局之精妙。  

解读教材,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中心论点,在浅层次的相似——“长得太像了”的基础上,推测“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通过科学论证,“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进而顺应读者的阅读思路,通过设问的方式,阐述了两个问题:“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火星上没留住水?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结合高段语文教学的特点,着眼于篇章,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表达”,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预设语文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多角度、多层次训练。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目标之一,便应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素养,如何获得?如何丰富?重要的抓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习得。这也是有别于科学课的显著特征。因此,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是教学重点所在。基于此,我预设了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环节,如:学习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后,根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排比句说话;做解说员讲解火星水的来源;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进行小练笔等。这些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音、像等于一体的强大功能,为教学创设“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各类火星图片,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的播放,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演示等,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点,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更为学生的自主开放的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三、唤醒学生探索宇宙的意识,给学生埋下揭开火星生命之谜的种子。  

不上画句号的课,已是不少老师的共识。火星之神秘,宇宙之浩瀚,绝非一节课能讲述完。因此,这节课更呼唤我们能在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文本内容的探究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所得,更是在撩拨学生对未知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世界强烈探求的神经,诚如文章结尾所言:火星上如果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个谜。这就如同宇宙中黑洞,在吸引着学生去探求、去发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结合课文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

4. 能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简要地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教师板书:“火星——地球”问:你对这两颗星球有何了解?(教师出示太阳系行星图,介绍火星与地球)

2、教师板书:孪生兄弟,理解含义。随机了解引号的作用。

3、看题激疑:作者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解决。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本课中难读、难理解的词语较多,如:干涸、陨石、咆哮、孕育、裹挟、渺茫。可以师生共同理解。

3、解决思考题。

1)课文哪里为我们介绍了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用——划出来。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练习:用书上的四个“同样”和一个“甚至”来介绍一下“她们是孪生姐妹。”

三、理清文章脉络。

1、 过渡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由地读全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 交流自然段大意。

3、 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四、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火星上水的来源与为什么留不住水的原因。

2. 产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提问: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2、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 过渡:这对“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走近火星。

(一)学习第二段。

1、 观看一组火星的图片,说说感受。

2、 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读读第三、四自然段,简要介绍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的推测。

3、 出示图片(彗星袭击、火山喷发),学生介绍水来源。

4、 让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样猜测的依据。

5、 小结:即使是猜测,也是要有科学依据的。

(二)学习第三段

1、 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读句子,提问:这一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读课文,找答案。

3、 交流,点评指导。

4、 小结: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文章没有下一个结论,而是留给了我们以巨大的想象探索的空间。如果想知道这一切的话,还需要人类不断地探索,也许,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网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快速地了解关于火星及太空的知识。

2. 能通过制作PPT向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

教学准备:网络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火星,对太空有了更多的兴趣,说说,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2、 交流。分组(可以把学生分成“火星组”“月亮组”“九大行星组”“太阳组”“银河组”等),开展网上知识浏览。

二、网络学习。

1、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每个成员应该浏览不同的网页。

3、 组内相互交流学习所得。

4、 制作简单的PPT

5、 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所得,并回答其他同学的询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开展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我有很多的感受。原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还需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自主探究,如何学会合作共享。

1.从自主学习的角度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学生会用“百度”或“googel”进行网上搜索,学习任务就算完成了。网络的庞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使用“搜索”,怎么样选择“关键词”?面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成千上万的信息,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不是经历许多次学习,学生是不会有经验的。

学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并处理信息?在进行网页浏览的时候,学生要学会选择有效信息。网络中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没有在网上遨游经验的学生只会大量地浏览网页,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研究性学习与平常的上网浏览不一样,它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而学生必须明白:我们的任务指向何处,我们需要哪些信息?这都需要学生在快速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作出选择。

另外,网络的复杂性也逼迫我们不能任由学生在网上驰骋,教师推荐和提供可浏览的网页这一过程,在一定的时间内还必须存在。

2.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合作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地安照一定的方式运转一台学习机器。

1) 分配任务的策略。

小组长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必须知道自己小组应通过学习达到怎么样的目的。首先,小组长要善于把自己组的问题再一次进行细化,让每个同学的研究方向更为明确。如有个小组研究的是太阳和它的八大行星,相应来说,这个小组的任务分配就比较简单,小组长把太阳和八大行星、彗星等分成五个小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项搜索任务。可研究宇宙的小组就碰上了难题:它们组这么多成员,应该怎么分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长研究了自己组里的学习方向,提出了相关的几个问题:“宇宙究竟是什么?”“宇宙由哪些东西组成?”“宇宙的起源”“宇宙中的黑洞究竟是怎么回事?”四个问题,然后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到了相应的问题。

学会分配任务还要注意本组内学员的状况,进行有机搭配。

学会分配任务还需要让每位学习者都明白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目标。因此,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点。最好当然是小组长在分配任务前就写好计划书,并由老师审阅,有了这样的过程,合作学习有会有更高的效率。

2) 组织汇报的策略。

合作需要交流学习成果,没有这个过程,就不需要合作。小组交流也是个重要的课题。交流些什么,是每个学生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但这里要有互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尤其是组长要能积极地参加互动:他搜集的资料符合我们研究的主题吗?他搜集了这么多的资料,哪些是有效吗?这些都需要组长组织成员们进行讨论,然后在一次次类似的活动中,学生的判断能力一次次得到提高。

(第二课时)

(一)第一次推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科普说明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看老师写两个词语,你能分辨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别吗?(板书:推测猜测)

生:推测是一定要有根据的,猜测不一定要根据,可以凭空猜想。

师:解释得很好。(板书:根据)

(形成板书:根据 推测 。)

师:科学家们究竟根据什么推测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板书:排比)

生:(读书交流)科学家根据火星和地球长得太相像了推测出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比喻

师:(板书 水和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搞科学研究光有推测,够不够?

生:还不行,还要证实。

师:(板书:证实)对!要拿出可信的事实来论证这种推测究竟对不对。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证据吧。

生: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
师:课文提供了一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弯弯曲曲的河床。

生:是干涸的河床。

师:还有证据吗?

生:20043月,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地球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二)第二次推测

师:(板书:曾经有水)作家为什么要用曾经这个词?

生:因为这是说火星上以前有水,现在没有了。

师:由此,问题就来了。你想追问——

生:原先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生:后来水又到哪里去了?(是的呀,作者知道我们会这么问,所以先帮我们问出来了?读一读问题那么,火星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呢?)作者不仅这样问,而且还替我们回答了,这样的方式叫设问。作者真是善解人意啊!

师:作者是怎样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345三个自然段,看看原先的水来自哪里?

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

师:科学家作了几种推测?(两种)

生:第一种来源,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生:第二种来源,可能是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物质中,火山爆发时,随着熔岩释放出来,水蒸气飘散在空中变成雨水落下来,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师:(简笔画)也就是说第一种可能来自外部,来自彗星和陨石;第二种可能来自火星内部本身有水。两种皆有可能,所以作者用了也许”“可能这样的词来推测。

师:到此为止,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

生:火星和地球一样,曾经有过水。

(三)第三次推测

师:随之,又有一个问题需要作出解释,什么问题?

生:火星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师:这个问题或许还可以这样说,请大家读一读第6自然段。

生: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师:看看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

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同桌交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

生:由于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所以气体脱离火星就不需要太快的速度。在太阳的照射下,火星表面的水蒸发成气体,这些气体很快就取得了足够的热量,达到能够脱离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复返了。(体会大逃亡”“裹挟着板书:拟人)

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原因,那就是——

生: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

师:现在,我们又可以下结论了——

生:火星和地球一样曾经有过水,但没法把水保留住。

(四)第四次推测

师: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结论就意味着什么呢?

生:看来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了。

师:尽管如此,是不是说火星就没有生命存在了呢?

生:是的。

生:不一定。

师:我们还是来看看科学家对此又作出了怎样的推测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段。

生: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

师:老师一开始就说,科学研究仅有推测是不够的,还得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到目前为止,能不能证实?

生:不能。这还是个谜。

师:这是一个未解之迷,留待人类进一步探索。

(五)语言的推敲

师:这是一篇科普读物,提出问题,层层推测,推理严密,滴水不漏。除此之外,因为是写给我们小朋友看的,作者的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形象生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哪些词句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值得我们推敲推敲。

生:学生自读圈画。

生: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这个集体大逃亡我觉得很有趣,写出了火星气体逃离时的活泼调皮的样子。

生: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这里的家常便饭是说很寻常的事情。

师:你能用这个词来说一说吗?

生:临近期末了,考试便成了家常便饭。

生: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里的孪生兄弟用得很有趣,写出了火星和地球的亲密关系,兄弟俩长得太像了。

生:看来在火星上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十分渺茫了,这里的渺茫用得很恰当,不是说一点都没有,而是说可能性很小。

师:看来用词造句不能说绝了,要留有余地。

生:课文的结尾写得很有意思,设置一个未解之迷,引起大家做进一步的探索。

(七)未解之迷的争论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的脑子里还有什么未解之迷吗?

生:既然说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一般来讲孪生兄弟都长得一个模样。但书中说火星比地球要小得多,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学生争论)

生:生活中的孪生兄弟,也有胖瘦、高矮之分的。

生:没有的,一般都是差不多的。

师:大家的争论不是没有道理。这对孪生兄弟有太多的相似——

生:再读第一段。

师:尽管有这些相同之处,但兄弟俩也有不同之处——

生:大小不同。

生:地球表面可以保存水,可火星不能。

师:还有问题吗?

生:火星上的温度很低,为什么叫它火星呢?

生: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据我所知,这些碎片是有规则的游荡。

师:你的话有毛病,既然叫有规则,那就不能说游荡,而应该说——

生:有规则的运行。

生:不对。这些碎片是没有规则的,是像书上所说的四处游荡

师:又争论起来了,争论是好事,老师就留给大家课后查阅资料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