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基地领导的精心策划,为我们组织了这次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内容精髓的北师大学习。此行,于丹教授的讲座令我震撼,赵德成教授的课更是触及了我的教育心,点出了我教育环节中的种种弊端。引发了我的深思。现在谈以下三点:
一、倾听能力的培养,是理解能力和快速执行能力的基础。
赵教授的课形式活泼,设计了课堂教学的情境,在一堂实际的课堂中给我们一步步论述课堂评价。我们听课者既是被动接受的学生,也是主动反思的教育者。第一个环节他论述的是学生的倾听习惯。
教学实际中我非常反对老师借助“小蜜蜂”教学,我所想到的是这样老师的话音失真了,而且长期下去影响孩子们的听力。而使用“小蜜蜂”的现象如今在各个学校却兴盛不衰。有的老师觉得这样是为了保护嗓子,有的老师说是为了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听讲。
听了赵老师的课,我才知道,不仅不能用“小蜜蜂”,即便是我这样的大嗓门也需要压低压低再压低了。而我们通常为了控制纪律发出的咆哮声,敲桌子的声音都是造成孩子们不善于倾听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家长的河东狮吼,在学校也受到了老师们大声的教学和训斥。所以,他们对于轻声的说话没有注意力,倾听能力很差。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里,倾听能力是理解能力和快速执行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孩子们就没有办法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办法准确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再往后,孩子们走进社会,也就会毫无顾忌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肆无忌惮地喧哗吵闹。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到了国外的旅游景点,很快就能确认哪个是中国旅游团的原因吧。
反观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很多时候要求孩子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但是我们做到了心静气平了吗?我们懂得用更平和的声调,更轻柔的话语去对待犯错的孩子们吗?
二、评价中少一些“但是”,助长孩子们自信。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都能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课堂发言却越少呢?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在班级中悄悄地观察。我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算是很积极了,我也经常会设计一些环节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到了四年级以后,还是会出现一个星期没有主动举手的孩子。究其原因,原来是我们平时课堂中有太多的小细节没有关注到。甚至有很多就是我们的教学语言造成了孩子们的胆怯,没有勇气。因为我们课堂上经常是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课堂互动,自然也满心欢喜地希望获得教师认可,可教师尽管表扬了学生,但表扬来,表扬去,最后还是否定。
罗杰斯: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的需要,本身边的人无条件积极肯定的需要。当人们体验到条件性肯定是,或者肯定与否要视。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语言:“谁能说得比刚才说得更好呢?”也会说:“你说得很好,但是还有一点要注意”。“等等,这些长期存在于我们课堂上的语言,正是扼杀了孩子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罪魁祸首。
还有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我们也是在无数次的表扬过后都会带出一点“但是——”,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后孩子不再犯错,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益于孩子成长。
我们的评课中经常也是规定一定要讲“三个优点三个缺点”,这也是作为我们评课发展中的一项最主要内容。甚至是专家评审,也会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几项缺点,因为这才能显示出专家的高明性。
反省为什么孩子们的积极性越来越差?反省我们为什么对各项活动越来越没有兴趣?为什么工作积极性越来越差,就是我们社会上越来越缺少无条件肯定。我们都要把“但是”后面的话少说一点。
三、太强势的老师和家长反而害了孩子。
老师不强势!父母也不要强势,培养的孩子反而能力强。老师特能干往往束缚了学生。
强势的父母可能是会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具备言听计从的性格特点,对于孩子的不优秀甚至是不能忍受,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孩子的不完美。这些孩子因为有着较好的家庭素养,他们善良他们顺从,但是他们内心叛逆。
作为孩子主要教育者的家长,我们如何做才能确保孩子成为充满自信的强者?孩子不小心跌倒了,我们就赶紧跑过去扶他起来;孩子把扣子系错了,我们就赶紧帮他重系;孩子在搭积木,眼看积木房子就快倒了,我们就赶紧帮他扶稳积木;孩子的小手脏了,我们就赶紧帮他洗;孩子鞋带开了,我们就赶紧帮他系……如果我们总是这样“眼明手快”“服务周到”,那么永远也不要指望孩子成为强者,因为这种“热情善意”的包办代替,无疑是在降低孩子的自信:“这件事你做不好,你不行”育儿作家娜奥米·阿尔多特告诉我们:“真正的自信得益于‘我能行’的信念。当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家长就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除非他提出要求,否则不要随便帮助他。”所以切记,成就强者的首要条件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坚信“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躲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著名学者朱自清曾经如是说。
除了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做分内的事,还要让孩子适当帮我们做些事。其实,请孩子帮忙非常容易,因为孩子个个都是巴不得为我们效劳的热心肠,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他们从不把提供帮助当成负担,而是当成乐趣,当成扮演“小大人”的游戏。至于有些孩子随着慢慢长大反而越来越懒、越来越不自立不自强了,那就不得不“归功于”家长的勤快。家长在孩子有帮忙做事的积极性的时候,总是要么不忍心、要么不放心让孩子做,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受到打击,自卑伴着惰性便在不知不觉中被家长的勤快养成了,等到有一天孩子终于长大了,家长开始真正需要他的帮助时,孩子也懒得管了。所以,要想让孩子充当“小大人”的肯担当、肯负责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升温而不是降温,从而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培养责任心、建立自信心,我们不仅要懂得激发孩子乐于助人的意愿,更要学会坦然、欣然地接受孩子的帮助。当孩子要刷碗时,不要把他推开;当孩子要扫地时,不要夺走他手里的笤帚;当孩子要拎起一个口袋时,不要拒绝递给他……总之,我们要学会忍心、放心、开心地接受孩子的帮助,这样才更有助于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和自信心的确立。
总之,听了赵教授的课,感概良多,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很多方面值得反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