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次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

标签:
文化 |
分类: 佛教 |
http://s6/middle/6a8f5990g954a45052995&690
出席则竹秀南长老举办的欢迎宴会
http://s5/middle/6a8f5990g954a48a88334&690
作为“黄金纽带”重要一环的“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已成为中日两国佛教界和佛学界唯一坚持至今、历时二十余年的佛学交流平台,必将永载两国佛教友好交流的史册。相信随着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涉及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有着1400余年佛教文化交流历史的中日两国佛教徒,在二十一世纪将把这种友好交流推向新高度,为实现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以及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多贡献。佛教大学校长山极伸之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继续积极支持“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越办越好。
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学习中日净土教——以隋唐为中心”。中日双方各有四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论文。觉醒法师和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前校长福原隆善教授分别代表中日双方做了基调发言,回顾了中日净土教的发展演变及学习交流过程,以净土思想研究为契入点,重温了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
福原隆善先生以《隋唐净土教与日本净土教》为题,探讨了构成中国净土教特色的“教相判释”情况,指出隋唐时代的一般教相判释是将佛教整体把握为“声闻藏”和“菩萨藏”之二藏,或“顿教”和“渐教”之二教,其对善导大师的“二藏二教判”也产生了影响。并且指出,日本净土教虽以道绰的圣道门和净土教的教相判释为据,却可以看到法然、亲鸾、证空诸师关于净土门何以是顿教的论述。
《隋唐净土思想的流布》指出:在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的净土教中,存在着弥勒信仰和弥陀信仰两种流向,而弥陀信仰在历史上又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一个是时期是通过重视理论研究,使教理与实践相统一,促进了净土信仰,这是从隋代后期到唐代前期的阶段;另一个时期是从唐代中期到唐代后期的阶段,净土教为其他教派所接受,净土思想走向成熟,而在实践方面,禅净双修、教禅净戒之兼修也日趋明显,对宋以后的净土信仰以极大的影响。
会议结束当晚,日本京都佛教大学隆重举行欢迎宴会,对参加本次交流活动的中国佛教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领事申森特意赴会并致辞,对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觉醒法师在致辞中对日本佛教大学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所作出的精心周到的安排表示感谢,对创立这一交流平台的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居士表示深切缅怀、对“中日佛教友好使者”水谷幸正表示崇高敬意。佛教大学理事长水谷幸正、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理事长福原隆善、佛教大学校长山极伸之也先后致辞。
10月28日,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住持、“中日佛教友好使者”则竹秀南在代表团下榻宾馆设素宴欢迎觉醒法师一行。10月31日,日本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会长、临济宗相国寺派管长有马赖底在相国寺热情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在日期间,中国佛教代表团还参观了京都岚山周恩来总理诗词纪念碑、净土宗总本山知恩院、金阁寺、天龙寺等处,于11月1日圆满结束访日活动后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