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加连减》教材分析

(2011-11-15 19:01:3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因此,计算教学总是与单调、枯燥连在一起。学生体验不到计算学习的乐趣,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连加、连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P6667页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连加、连减虽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难点之一。基于计算教学枯燥特点与连加连减这一知识自身存有的不利因素,我感到,本课教学难以出现亮点。

但我又考虑到,新课程的实施,已经给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尽力排除上述所说的影响本课教学的不良因素,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构想、设计现实的、生动的、活泼的、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并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

2、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