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园(2024.3.31.)

标签:
育儿 |
包公园,始建于北宋嘉佑七年(1063年),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

包公祠是包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位于包公幼年读书之地的香花墩,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庙的祖庭。现存祠堂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捐银修复。


包公祠是包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位于包公幼年读书之地的香花墩,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庙的祖庭。现存祠堂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捐银修复。
祠内由正殿(包公享堂)、东西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等组成,主体建筑是包公享堂。享堂内“色正芒寒”横匾由时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之兄李翰章书写。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水无亭,明朝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因为年代久远,井绳长期磨损,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包公墓与包公祠相隔几百米,原本包公的墓园不在这里,因原址曾多次被盗,1987年才迁移至此。
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主墓地为“覆斗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内安放由包拯墓志铭和金丝楠木棺,棺木内敛包拯遗骨。
清风阁,东连包公墓,西邻包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从阁顶可俯瞰合肥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园的秀丽景色。

合肥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短暂的合肥之行,走进包公园,在包公成长和归葬的地方,感受他的清正在德、廉洁在志、仁孝在心。
后一篇:家国永念(20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