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2023.9.15.)
标签:
育儿 |
万寿寺始建于明朝,初称聚瑟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改名万寿寺。万寿寺在历史上以为皇家祈福祝寿闻名,曾有“京西小故宫”之誉。


去年秋天,历经五年整体保护修缮的万寿寺,重新开放。今年五一,避开外地游客热门的打卡地,提前预约了万寿寺的门票,这也是计划中五一假期唯一的参观。
万寿寺有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路为主体建筑。山门殿顶部“青天流云百蝠图”,绘制于清光绪年间。蓝天与五彩祥云间,72之红色勾金线蝙蝠,寓意“洪福齐天”。
天王殿内“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展示了万寿寺的发展与变迁。展陈中的祭孝惠章皇后疏文,是康熙母亲入葬清东陵后,在万寿寺举办法事活动的祭奠祝告文,原是被焚化的,却意外保留至今。
大雄宝殿是万寿寺的主殿,殿正上方匾额为雍正帝御笔“慧日长辉”,故此殿也称慧日长辉殿。这是万寿寺中唯一一处保存了清代供奉原状的场所。
殿内的毗卢遮那佛为明代木雕,其莲座上有1000个莲瓣,每个莲瓣上都有一尊小释迦佛,这也是万寿寺中年代最久远的文物。
大雄宝殿又名大延寿殿,因其吉祥的寓意备受明清两代皇室青睐。殿内供奉的明代木雕毗卢遮那佛、清代三世佛、十八罗汉像、倒坐观音像,都是万寿寺400余年保留至今的核心文物。

正殿后的倒坐观世音像,据说是清大太监李莲英为恭维慈禧,特意命人制作了一个面似慈禧的观音像,慈禧的“老佛爷”之名也是由此而得。
万寿阁是万寿寺内最高建筑,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室祈福用的场所。吉物咏寿——吉寿文物专题展陈,精选了馆内与“寿”主题相关的70件珍贵文物。
大禅堂为寺内僧人讲经说法及坐禅之处,其中的“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康熙、乾隆、雍正等多位帝王书画作品,感受清代皇室的文艺生活。
历经五年的修缮是120余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在大禅堂后的“大修实录——万寿寺第五次大修纪实”,陈列了修缮替换下来的建筑构件,是见证了万寿寺变迁的重要文物。
无量寿佛殿是乾隆母亲七十寿辰时作为举行佛事庆典的重要场所而重修的。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后重建时改为供奉渗金多宝塔。此塔为明天启年间铸造,为北京现存最高的纯铜宝塔。
无量寿佛殿两侧是始建于乾隆时期中西风格合璧的西洋门。北京现存西洋门仅有万寿寺后院、颐和园养云轩和恭王府后花园等三处。
万寿寺的三路建筑,按功能分为中路礼佛区、西路行宫院、东部僧侣生活区。如今西路暂未开放,东部只有方丈院开放。逛完殿堂,看毕展览,最后打卡盖章,圆满结束我的五一游。
后一篇:玉泉观(2023.9.1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