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示表》知识点汇总

(2018-05-27 23:06:04)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法
http://s1/large/001WY6V4zy7kNB1Pt1Z07

有人认为,学写钟字,整体把握很重要,单从技法的角度切入,钟书并不难,但要“悟”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绝非易事。其谦谦君子之风,恐怕是现代人玩断肠子也难以逾越的。

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宣示表》用笔沉实古朴,虚和简净,充溢着一种恬淡安详的气氛。该帖字型偏扁,长横居多,因此,首先要求执笔方法要正确。即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宜,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提出的“拨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理解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有的人理解为拨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拨灯芯,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理解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间状如马镫。这几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说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否则,若执笔过深,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自如地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但也不能过低,因为执笔越低,笔头的活动空间越小,特别是在写长横时就自然会受到影响。用力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宜适中。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笔当用“软硬功”,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称之道乃佳。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道:“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笔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须心欲其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用自如。

      其次,书写时要注意腕宜平、掌宜竖。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但在运笔时又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笔势自然圆活。
第三,要注意该帖有些字的正确笔顺。笔顺正确是写好该帖的重要条件。如图一“所”字,正确的书写顺序是第二笔和第三笔先写两个短竖,然后再写两竖之间的挑笔,这样在行笔走势上就可以和右边的撇折横连起来,从而体现笔画之间的呼应。还有如图二“弃”字中间的“世”,正确的书写顺序是先写长横,再依次写三个竖,最后写下边的短横。图三“献”字左边开始部分的正确笔顺是先写横,再写横钩,再依次写竖、横、横,再写撇,然后写下面的部分。再如繁写的“门”字,其正确的书写顺序是:先写左边竖、横折、中间短横,再写提,然后是右边,先写竖折横(图四“闻”字此笔已断成两笔),往上依次写横、横折钩。

以上是临写《宣示表》所要注意的。实际上要能真正地写好该帖,首要一点是认真读帖,要多写多体味。开始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迨至纯熟至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及至此时,便无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了。

三、基本笔画的写法:

(一)横画又称为“勒”。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发笔时要逆入,收笔时要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颐,逆势涩进。《禁经》中所谓“画如长锥界石”,喻行笔不可太光滑浮薄。《宣示表》中的横画有长横、左尖横、右尖横、点状横等。

1.长横。其写法是先轻锋逆人,重顿后向右徐徐行笔,此时用笔稍轻,至收笔时宜轻提、略顿、疾收。如图一“不”字首笔。
2.左尖横。如图二“二”字的尖横。其书写方法是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后即借力于上,将笔杆向右前方倾倒而右行,至收笔时稍用力向右卜顿挫—下,然后迅速反折收之。
3.右尖横。其起笔如同长横,只是在运笔过程中逐渐提笔,最后出锋,呈左粗右细之状。如图三“示”字上横。
4.点状横。如图四“睨”字右部分中间的右横,原本是一短横画,这里用一点代替,使整个字显得灵动、富有生气。

(二)、竖
1、垂露竖。其写法是藏锋逆入,然后迅速向右作一横落点,调锋向下行笔,至收笔时向左上略提,然后反折向上藏锋收笔。如图五“外”字的长竖。
2.悬针竖。其起笔如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时,边行边提,至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其收笔处当尖锐饱满。如图六“则”字的末笔。
3.上尖竖。其写法是尖锋入纸后向下行笔,至收笔处将锋向左上略提、轻顿,然后反折收之。如图七“信”字左竖。此类竖在该帖中用得较多,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4.短撇竖。其写法是藏锋逆势入笔,略顿后向左下方撇出,笔势斜且略有弧度。如图八“而”字右下的短撇竖。
古人遗留下来的这些方块字,多由一些横梁竖柱搭接而成,故横竖笔画较多,似乎横画尤多。古人把横喻为“千里阵云”,把竖比作“万岁枯藤”,赋予这极简单的笔道以万千气象。钟繇凭借他那千钧腕力和万千灵感,把一个个横竖笔画写得筋骨健壮,纵横有象。它们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俯仰或向背、或曲直或斜正,有悬针有垂露、有方圆有虚实、有应上有带下、有敛缩有展伸,真是变化多端,令人回味无穷。

(三)、撇画的写法
犹如人之四肢、鸟之双翅,决定着字的神态与动势。《宣示表》中撇捺的写法可谓丰富多样。
1.长撇。此画古人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颂》说:“掠左出而锋轻。”由是可知长撇—笔之中有轻重粗细的变十仁,富有节奏感。由于其收笔时势微曲而末锋飞;起,故有回顾之势,,如图一“念”字首笔,其具体书写方法是,起笔宜轻,藏锋逆入,略提后向右下作—轻点,然后调锋向左下运行,山轻渐重,自然向左下撇出,注意要力送笔端。
2.长曲撇,如图二“有”字之撇。起笔写法同上,只是其形中部要微带曲势,整个笔画要有弹性。
3.回锋撇。其写法是轻锋逆入,作点后将锋调中,疾势下掠,至收笔处则将锋微微向左上挑出,有回顾之势,注意要含蓄。如图三“度”字的回锋撇。
4.短撇。古人称之为“啄”法,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喻其用笔当迅捷、爽利、明快,如图四“委”字上撇。其具体写法是,轻锋向右上逆入,然后迅速向右下切入作一斜直落点,再调锋向左下用力撇出,出锋时要尖锐饱满有力。

(四)、捺画的写法:
1.斜捺。作捺之法,一波三折,势宜开张。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说:“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行笔宜抑扬顿挫,不徐不疾,从容不迫。收笔时应将笔锋收归画中。如图五“反”字的末笔。其书写方法是轻入笔,向右下快速行笔,至陕收笔处稍顿后向右出锋。此捺宜轻盈秀气。
2.短捺。短捺形同斜捺,只是较短,且较粗壮。如图六“休”字末笔。
3.平捺,如图七“之”字末笔。其具体写法是先向左下逆入,略提,再向右下行笔,逐渐加重用力,使笔毫斜铺展开,至卜折角时,须借力向卜,稍一顿驻,然后边走边提,至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
4.反捺。其写法是尖锋入纸,再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收笔时稍顿后反折回锋收笔。如图八“表”字的反捺。

(五)、挑画的写法
古人称之为“策”,即以鞭子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书写时应注意侧锋点入,锋尖上仰,带偏侧之势。运笔时当边走边顿挫,边挫边提,至收笔时,锋已收归画中。故行笔不宜太快,快则势必形成偏锋浮薄之弊。具体书写方法是先朝左下轻锋逆入,略提,再向右下切入作点,然后向右上逐步顿挫,边走边提,至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如图—“择”字之挑画。

(六)、关于竖钩的写法
陈思《八法洋说》中说:“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所谓“蹲锋”,即出钩之前稍向下做一快速的按笔动作,如人跳高时跃起前的半蹲动作一样。所谓“得势而出”,即指蹲锋后在恰到好处时迅速出钩,不可迟疑,若伫思稍息则神纵不坠矣。如图二“可”字竖钩,其具体写法是先写竖,至出钩时蹲锋借势向左上钩出,须自然、尖锐、饱满而有棱角。
横钩的具体书写方法思稍息则神纵不坠矣。如图二“可”字竖钩,其具体写法是先写竖,至出钩时蹲锋借势向左上钩出,须自然、尖锐、饱满而有棱角。
横钩的具体书写方法是,先写横画,至出钩前先向右下作点,再轻提笔锋,中后向左下钩出,钩应对准字心。如图三“宜”字的横钩。
戈钩的写法是先逆锋向左上作点,调锋后引笔下行,同时笔杆渐向左前微倾,至收笔时蹲锋得势而出。如图四“武”字的戈钩。
浮鹅钩的写法是先向上逆锋起笔作点,调锋后引笔下行,至转角时提笔中锋而过,宜自然圆润有力,再向右运笔,至出钩前蹲锋,得势后稍作顿挫向上推出,要力送锋尖。如图五“也”字的浮鹅钩。
卧钩,如图六“思”字下部的钩画。其书写方法是,先轻锋入纸,向右下转笔,并逐渐加重笔力,至出钩前向右下蹲锋,得势后钩出。

(七)、折画的书写
折画是两种笔画的交接。折应写得方劲雄强。如图七“旦”字的折画,其写法是先写横,至折角时,用腕微向右上方翻动,将锋提至横画的右上角,然后迅速于纸面上侧势—翻,使锋面由阴面翻到阳面。翻笔时锋尖于纸上作暗圈,动作要爽利快捷轻灵。翻笔实际上就是使横竖二笔吻合得自然,以不露痕迹为上。小楷的折法,其整个动作是极其微小的,动作也是在极短的一瞬间完成,有时完全只是凭自己手腕中的一种感觉。同时,小楷的折法不可太显露棱角,宜含蓄一些。《宣示表》中的折有直折而下,如图八“同”字,也有倾斜的,书写时应注意笔势。

五、《宣示表》的章法特征
《宣示表》在章法上的独特性也使得它与其他作品拉开了距离。在隶书中奉为规律的“纵成行,横有列”,在该帖里已变成—厂“纵有行,横无列”。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帖中,字与字之间还有着较大的距离,而在这里已是字距几乎消除,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因势生形、因形生姿,在纵向上显得格外茂密,全篇上也避免了“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而有—种质朴自然之美。这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的重要原因。总之,学写小楷,因力在于指腕之间,故不必—定要高悬手腕,因为小楷每字亦只二三分见方,笔势有限。另一方面,小楷沉着端重,用笔精致细腻,要悬肘作字,于初学者来说,实在难于控制和驾驭,故初学小楷,不宜高悬手腕。一般可采用提腕的方法,即肘着桌面,虚提其腕,与桌面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既能有效地控制和驾驭手中之笔,又能使腕部圆活地转动,笔力和笔势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钟繇是魏晋时代的书法家,年代久远,故而钟繇的小楷具备朴茂古拙之气息。有的人不喜欢那些甜腻的小楷帖,故而钟爱魏晋小楷,从魏晋正书开始练习。因为,他们认为甜的东西往往格调不高,不耐看,也易出现呆板、千篇一律之习气。

钟繇小楷古意盎然,所书《宣示表》被尊为“正书之祖”,足可见其地位,故其书法艺术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想练好正书,一个建议是让书友们去学写钟繇的小楷。练着练着,我们也就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钟繇小楷真是太奇妙了,每临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再回头看看其他小楷,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钟繇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而“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了吧。学习小楷要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之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遍使用的魏晋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

“活”即是自然,最重要的就是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呆板书写。钟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赋形,如《宣示表》中开始的 “尚书宣示” 四个字,”“尚”与“示”都写得扁方,而“书”与“宣”却写得偏长。在章法上,钟书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而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当即是古人所评“钟书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学习钟繇小楷时,领会其中的“天然”气息,至关重要。

钟繇著名的传世小楷书作有《荐季直表》、《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在我看来,《荐季直表》最“古”、最“活”,所以此帖我时常细细把玩,从中受益颇多。《宣示表》相对《荐季直表》少了许多古意,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所以被尊为楷书艺术之不祧之祖,另外,单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评价,钟繇的《荐季直表》无疑是一流的。

学写钟字,整体把握很重要,单从技法的角度切入,钟书并不难。但要“悟”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决非易事。品钟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溟和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平时我们在创作小楷作品时,常常要拿出钟繇小楷帖放在旁边琢磨,身临其境感受它的气息与味道,会给你的正书练习带来更多的裨益。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
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
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俗话说: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就该处罚他;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当年我与荀彧(字文若)跟随先帝之时,也曾遇到几件事,与今天的事情况类似。简单地说两件(两事的具体描述可能钟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我觉得如今的情势,应该对今天的事情有参考意义。惟愿陛下斟酌。如果您觉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复。总之决定权在陛下。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把这个表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

《宣示表》是钟繇小楷的代表作之一。

      隶书在汉代末年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更便于书写的行草发展,一是向更为规整的楷书发展。钟繇就是隶书向楷书发展的过渡性人物。

      隶书与楷书相比,有两点差异:从用笔看,隶书用波碟笔法,向左右舒展得很开,而楷书则去掉波碟笔法,改为横平竖直,显得内敛一些。从结构看,隶书偏扁,而楷书略长。

      钟繇的小楷,基本改变了隶书的波碟笔法,改用横捺,虽然仍有一些隶书的意味残留,但和真正的隶书已经相去甚远。但是,他的结体,仍然是隶书一样的方扁。

    这种方扁的结体,并不是楷书发展的方向,所以,王羲之的小楷,就已经变为方正,而后人的楷书,则大抵都略为偏长了。但也正因为此,使钟踩的小楷有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

    这篇《宣示表》,是钟繇风格成熟后的作品。笔法古朴俊茂,雍容自然,结体疏朗,从这一点上看,后代确实无人可及。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就说他“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也因此被誉为“正书之祖”。

    实事求是地说,和楷法大备、完全成熟的唐楷相比,钟繇的小楷显得有些幼稚,但是和法度森严的唐楷相比,它又显得生动自然,这也许正是钟繇《宣示表》的艺术魅力。

    钟繇在汉末隶书的基础上,取方正平直的结体,汰减隶意,变波为横和捺,使正书定型。梁武帝萧衍誉为“势巧形密,胜于自运”。其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的确,在这幅字中充分体现出一种后人所无法企及的古雅、拙朴的风格。李世民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评价他“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在这幅《宣示表》中,充分体现这些特征。它的结体疏朗、宽博,同成熟的唐楷比起来,在各方面虽然都还显得幼稚,但是那种盎然天趣,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因而被誉为“正书之祖”。这幅字使他达到小楷书法艺术的顶峰,把这种被称为“章程书”—即用于公文、手本奏折、长卷写经、科举考试、门帖名刺等方面的楷书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http://s1/large/001WY6V4zy7kNAZxydj49

http://s1/large/001WY6V4zy7kNAZHUD48e

http://s1/large/001WY6V4zy7kNAZN88u36

http://s1/large/001WY6V4zy7kNAZUexQ3a

http://s1/large/001WY6V4zy7kNB0EV8q4e

http://s1/large/001WY6V4zy7kNB1B88Gc2

http://s1/large/001WY6V4zy7kNB1Joak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