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篆书书法中容易用错的字
(2010-08-07 13:17:16)
标签:
杂谈 |
谈谈篆书书法中容易用错的字
作为书法人,不知书法的源流,对古文字及其书法没有一定的了解,应当算是一种缺憾,这会影响到自身书法水平的再提高。清代大家傅山云:“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由此可见,书法人是无法逾越篆书这一门槛的。
从当今书坛举办的展事中,常常发现篆书书法作品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硬伤”,其一就是错别字。一幅从章法、结构、气韵、笔线表现较好的作品,仅仅因为用错一、二个字,而带来遗憾。一幅书法作品,总要有书写内容进行的艺术表达。作品中错讹频出,就难以表述其所书内容之原义。“书法文人”与“文人书法”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书法作品蕴含着学养的积淀与高水平艺术表现力的融合,其作品的艺术品位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古文字毕竟是距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文字,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到今天,其形、音、义都有了一些较大的变异。加之古代文字历史造就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国度、不同政治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的书体,象甲骨文、金文、简帛书、古玺、货布、古陶、刻石、小篆等等等等,它们都保留了极强的艺术魅力,形态各异、气象万千,给我们学习古文字书法在欣喜之余,不能不说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学习的难度,且古文字可识、可用的数量难比今日之丰,给我们的书法创作又是一个不小的障碍。虽然目前面世的古文字字书典册较丰,但能够正确使用,还是要过一下文字关。如果对某些字的字义不解,或是对今天的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没弄明白,从字典中拈来就用, 难免会出现差错。现就古文字书法中,容易用错的字列举如下,以利和书道同仁共同交流。(注:以下“大篆”指小篆前的所有篆体;小篆也叫秦篆。古文字指大、小篆总称)
移yí,〔移动、改变〕
移,〔其本义是指“众禾在风中婀娜摆动之貌”〕。篆作“移”。“移动、改变、迁徙”之意,其大小篆皆应篆作“迻”。(迻为“移动、改变、迁徙”之本字,后,表义统一作“移”。)
笔(筆)bǐ,〔书写工具〕
筆,大篆各书体皆作“聿”(yù)或“
寻(尋)xún,〔①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②寻找〕
尋的篆书当篆作“潯”。〔潯,俗作尋(无篆书),〕如今简化作“寻”。
丕pī,〔大:丕业,丕变〕
丕,大篆各书体篆作“不”(bū,pí)。古,丕与“不”同。小篆作“丕”。
灭(滅)miè,〔①熄灭,②使熄灭,③消灭〕
滅,大篆各书体篆作“烕”(miè)。小篆作“滅”。 今简化作“灭”。
扔rēng,〔①牵引,②投掷,③抛弃〕
扔,甲骨文篆作“扔”;金文以“戎”或篆作“
叶(葉)yè,〔①树叶,②同“页”,③较长时间的分段,如:清代末叶〕
葉,大篆各书体皆篆作“枼”。古,枼即“葉”字,无艹字头。小篆作“葉”,如今简化作“叶”。
只(隻、衹)zhī、zhǐ,〔①只,虚词,②隻的简体字,③作副词,同“衹”〕
⑴ 只,是个表示语气停顿的虚词。篆书皆作“只”。
⑵ 隻(只)zhī,〔①单独的,②量词〕,篆书皆篆作“隻”,(不可篆作“只”。)
⑶ 只,作副词,〔相当于“仅仅”〕。 篆书当篆作“衹”zhǐ,不可篆作“只”。
四sì,〔数目〕
四,甲骨文、金文皆作“四横画”(亖)。春秋战国金文也篆作四横画或篆作“四”。小篆作“四”。
付与傅fù
⑴ 付,付不是傅的简化字,〔①交给:交付、托付,②给:给予,③姓〕。付的篆文皆篆作“付”。
⑵ 傅〔①辅助,②师傅,③姓〕,傅的篆书各体皆篆作“傅”,不可篆作“付”。
仙与僊xiān
⑴ 仙与僊二字同义。仙,与“仚”同,篆书篆作“仚”(仙)。
⑵ 僊同仙。大篆当篆作“仚”(仙),小篆作“僊”。
地(墬)dì,〔大地〕
墬,是古“地”字。籀文地。大篆篆作“墬”, 小篆作“地”。(地不是墬的简化字。)如今以“地”为正体。
芊qiān,〔本义为(草木)茂盛貌〕
朽xiǔ,〔其本义为腐烂〕
机与機jī
⑴ 机,〔树木名〕。篆书各体皆篆作“机”。如今作了“機”的简化字。
⑵ 機,〔①机器,②时机,③杀机,④机警〕。篆书各体皆篆作“機”。 如今简化作“机”。
在zài,〔其本义为存在,存〕
在,甲骨文、金文多假“才cái”为“在”, 篆作“才”。金文、战国文字也有加义符“土”的,篆作“在”。 小篆作“在”。 今以“在”为正字。
庭tíng,
庭,金文和战国文字皆篆作“廷”(廷与庭古多通用)。小篆作“庭”。( 廷是庭的初文),今以“庭”为正字。
延yán,〔其本义为走长路引申为延长等义〕
仪(儀)yí,〔①仪表,②礼节,③礼物,④倾心;向往〕
儀,甲骨文、金文皆篆作“義”( 同“義”)。 战国文字和小篆皆篆作“儀”。 如今简化作“仪”。
伯bó,〔①伯父;大伯,②伯爵〕
甲骨文、金文皆篆作“白”( 与“白bái”同)。战国文字和小篆皆篆作“伯”。
他tā,〔人称代词〕
斥chì,〔①责备,②排斥,③支付:斥资〕
勾gōu,〔①删除,②勾画,③勾引,④勾结〕
匆(怱、悤、恖)cōng,〔急;忙〕
终(終)zhōng,〔①最后,②终归,③自始至终〕
終,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皆篆作“冬”(与“冬”字同)。小篆作“終”。如今简化作“终”。
礼(禮)lǐ,〔①共同遵守的仪式,②礼节,③礼物〕
禮,甲骨文、金文皆篆作“豐(豊)”,(豊与豐同义)。战国文字和小篆加“示”旁篆作“禮”。 如今简化作“礼”。
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小路〕
发(發、髪)fā
發(发),〔其本义为“射击箭、发射”〕。 其篆书皆篆作“發”。如今简化作“发”。
髪(发),〔其本义为头发〕。其金文篆作“犮首”(髪的或体)。战国文字及小篆皆篆作“髪”。如今简化作“发”。
茶chá,〔山茶树,茗〕
纠(糾)jiū,〔其本义为纠结〕
糾,大篆各体皆篆作“丩”(丩同糾)。小篆作“糾”。 如今简化作“纠”。
几(幾、几)
幾(几)jǐ,〔①询问数目:几个人?几本书?②几乎〕。幾,古文字各体皆篆作“幾”。如今简化作“几”。
几jī,〔小桌子〕。几,古文字各体皆篆作“几”(与幾不同)。如今作了“幾”的简化字。
谷gǔ,〔①本义为山涧泉水,②榖的简化字〕
⑴ 谷,其本义为山涧泉水,其篆书各体皆篆作“谷”。
⑵ 榖(谷),其本义为谷物,粮食的总称。其篆书皆篆作“榖”(不能篆作谷)。
鼻bí,〔其本义为用鼻子闻〕
鼻,甲骨文、金文皆篆作“自(zì)”,(自,即古“鼻”字)。战国文字和小篆皆篆作“鼻”。
堆duī,〔小土山,土堆〕
堆,古作“
后hòu,〔①古代君主;君主的妻子,②後的简化字〕
⑴ 后,〔古代君主;君主的妻子〕。甲骨文从女(母),从倒子,是“毓(育)”的本字,或从人;金文与“司”同,或从“司”的反文。战国文字和小篆皆篆作“后”。
⑵ 後(后),〔其本义为落在后边〕。其甲骨文作“
俱jū,jù,〔①偕同、共同、相同,读jū,②作副词:全、都、皆,读jù〕
俱,大篆各书体皆篆作“具”(不加“亻”),〔 古,具与俱通。如:百廢俱興〕,其小篆篆作“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