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的孩子说话都晚?
(2011-07-07 11:23:22)
标签:
15月龄胡知彧学说话妈妈思考观点早教对策育儿 |
分类: 芝麻开花(知妈的思考) |
知彧一岁三个月了,什么都挺好——认识1~9的数字;认识挂图和画书上的各种动植物,认识花园里的杨树、柳树、松树和各种颜色的花朵;能听懂大人的话,让他去拿什么就拿什么,让他把什么放在哪就放在哪;知道自己的小推车、奶瓶、玩具都该放在什么地方;自己尿了,知道用手一指,叫大人来擦,还知道跑到阳台上,“哎!”用手一指干净的尿布,告诉你用这个给他擦!想拉臭臭,就“哎哎”地叫唤着,自己往厕所走。可就是不会说话!
跟朋友、同事交流,人家见怪不怪,大而化之,概括为:现在的孩子说话都晚!
这是为什么呢?
要说现在的孩子营养都不差,社会发展、物质丰富,他们的小脑袋瓜受的各种信息的刺激应该也不比过去的孩子少!父母也在物质上、观念上,做了各种早教的努力,为什么偏偏说话就晚呢?
我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想啊想……呵呵,觉得可能这么几个原因:
1)生活环境的差异。过去的孩子生活在大杂院里,每天就在院子里玩,张家阿姨、李家叔叔走来走去,谁过来都跟他逗两句。最不济冲着孩子说:“小子!叫我!叫我!”某种意义上,既是不断地渲染,也是创造条件“逼迫”孩子思考、模仿、开口。我相信,孩子最初说出的话很可能就是“挤出来”的。而现在都是一家一户的单元房,孩子就在家里,白天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有时,还可能有个说话带方言的阿姨,在孩子语音识别上,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晚上,爸爸妈妈回来,陪孩子的时间也很短。跟他说话的人少了,他学说话的机会就少了。
2)主力抚养人发生变化。过去孩子的妈妈不工作,就在家带孩子,妈妈是主力抚养人。现在孩子大多由祖父母辈的老人带,妈妈要去工作,主力抚养人经常是奶奶和姥姥。老人看孩子,主要的指标是安全和温饱,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关注孩子说话。(说这一点,我完全是陈述一个事实,无意责怪老人,能做到安全和温饱,我们就该感恩了!)我就发现,孩子有时候,喜欢大声叫唤,老人觉得孩子是“淘气”,是“捣蛋”,就呵斥或制止孩子。其实这时候如果适度引导,完全可以把孩子的叫唤,引导为模仿发音,就算他们一时还学不出来,但他会不再叫唤,而是转而注意你的口型、你的声音。那双小眼睛充满渴求地直直盯着你的嘴,一张小嘴也微微颤动,似乎跃跃欲试,想模仿,但还不知从何做起。类似这样的学说话开端,很可能被老人所忽视。
3)没有“同学”或“师哥师姐”的team work——这点纯粹来源于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你说是大人教小孩说话,是吧?——这没错!但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孩子对小孩子的启发、带动、示范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对于在学语阶段的小幼儿来说,大一点的儿童的话,无论是从语速,还是话的逻辑、内容上,显然都要比成人的话,易于接受和理解。就像稀粥比干烙饼对胃来说,更好消化一样。我的知彧第一次开口呀呀学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前一天,家里来了同学夫妇带着他们两岁多的孩子多多。多多哥哥清脆稚嫩的童音对知彧绝对是有作用、有启发的。还有,在花园里,有时碰到别人家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知彧如果有机会和人家多待一会的话,有时也会和人家“相谈甚欢”——两个孩子,都叽叽咕咕咿咿呀呀,大人一句听不懂,但小哥俩自己,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时而“合唱”时而“二部轮唱”,做谈话投机状。你还别说人家说的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听不明白!我相信这也是很好的说话发音启蒙。但现在家里都一个孩子,没有这样的“同学”或者“师哥师姐”的启发、带动。有一次开学术会,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说了一句话:学习是team work。这话没错!甭管是学物理,还是学语言,都要和别人“学而时习之”!
那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
我想,虽然我们自己不懂什么语言教育专业理论和知识,但不妨借鉴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当然自己学说话那会儿的事,肯定是忘了,但上学学外语的事,我还是记得一清二楚,而且颇有心得体会。
首先,是把语言教育完成融入生活。中国人学外语,能把语法掰扯到超英赶美,可为什么就是张不开嘴,不会说?——把语言当成一门学问或者说是通过考试的某种技能,而不是来源于生活的交流工具。大学的时候,我深有体会,你光做四六级考题,不能提高英语水平,甚至连提高考试分数的最低纲领有时都达不到。你得把英语完全融入生活,看见什么就想这个用英语怎么说,多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章。这样考试就轻松多了!所以,教孩子说话要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里:给他洗手时,教“水”、“肥皂”;喂他吃饭时,教“吃”、“饭”“碗、筷子”……而且,有的时候,特别是孩子对你有需求,要你做什么事的时候,大人不能太“心有灵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他的要求,孩子还有必要开口要求吗?所以不妨就装糊涂,不知道他要干嘛,非逼他自己开口说才成!
其次,是得来“真人秀”。知彧的爸爸和奶奶都是不善言谈的人,他们也想影响孩子说话,他们的做法就是开广播给孩子听。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做法。孩子是一张白纸,他只能在一定的生活情景里,根据对方的表情、语气和种种,理解对方的语言。广播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有谁想过?如果你无法体会,你就想想:你英语学习刚起步的时候,如果有人给你听了CNN的英文广播,你会有何收获?肯定是如流水从耳边流过一样,毫无意义。我在大学时,认识一个日本留学生,他的中文完全可以和我进行普通对话,没有丝毫问题,但他告诉我,他从来听不懂中国的《新闻联播》(语速原因)。我记得我都7岁了,跟着家里人一起看电视剧《四世同堂》,我完全看不懂,就不停地指着电视里的人,问爸爸妈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生活阅历无法理解)这两个例子说明:广播里的话,无论是语速还是内容,都是孩子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也无法从中受益。就好比给刚会26个英文字母的人听CNN,发音确实地道,但是“神马都是浮云”也枉然!
所以,教孩子说话,只能做父母的人自己DIY,别人替不了!
想到这些,我要开足马力,发动了!我的知彧,加油!学说话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