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
(2012-01-14 14:28:29)
标签:
文化 |
16岁时的烦恼多单纯~
----------
可是当我听完过程哲学的大致思路,却并没有认为它和现象学有一丝一毫的出入。如果说过程哲学强调的是process,
interelationship, interdependence,
那么对于现象学而言,其实在原本的“个别”知觉中,“普遍意义的联系已经隐现了人的远处经验中就包含着理解与交流的可能”。与其批判现象学对于“个人意识”以及仍旧追寻本源的思路,倒不如说这是胡塞尔的前期现象学。即便是胡塞尔本人,到了他后期的发生现象学,他也意识到了那以非对象化为前提的直观构成机制,只是未加以深化而以。至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式的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都达到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突破——这些都并不能说不比过程哲学前卫。当然,过程哲学最大的闪光点是其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和运用,大家本都应该互相加以借鉴才对。
好一句“互相加以借鉴”,分明站着说话不腰疼。学术界有学术界的规则,岂是我们这类门外汉外加狂妄小生所想的那么简单?各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立场,界限,专业点的生物名词,叫territority。即便是声称海纳百川反反复复解构来建构去的“后现代”,也无法摆脱这世俗的羁绊。当我的天平又开始摇摆时,某教授用些许不屑的语气告诉我:“他们过程哲学都是‘英美’这一支的,其实真正有功底的哲学还是在欧洲!”
唉。
后一篇:在机场,遇见我100%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