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架

(2012-01-14 14:28:29)
标签:

文化

16岁时的烦恼多单纯~
----------

在这次的旅程中,各种概念又开始打起架来,一如以前在中国时儒家佛家还有道家的某些各路神仙均想独占通往真理的道路一样。所幸我有了现象学的思维方式,我的大脑才不至于被各种“真理”们所淹没,所固定化。可没想到这次被挑战的就是“现象学”本身;挑战者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所谓的建构型后现代,一支我从前闻所未闻的哲学派系。就是因为太不了解,所以更不敢说什么大话,做什么判断。我说我不想再听观点了,我要学知识,看来只有那才是实实在在的——连这都被批判为观点本身了。

可是当我听完过程哲学的大致思路,却并没有认为它和现象学有一丝一毫的出入。如果说过程哲学强调的是process, interelationship, interdependence, 那么对于现象学而言,其实在原本的“个别”知觉中,“普遍意义的联系已经隐现了人的远处经验中就包含着理解与交流的可能”。与其批判现象学对于“个人意识”以及仍旧追寻本源的思路,倒不如说这是胡塞尔的前期现象学。即便是胡塞尔本人,到了他后期的发生现象学,他也意识到了那以非对象化为前提的直观构成机制,只是未加以深化而以。至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式的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都达到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突破——这些都并不能说不比过程哲学前卫。当然,过程哲学最大的闪光点是其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和运用,大家本都应该互相加以借鉴才对。

好一句“互相加以借鉴”,分明站着说话不腰疼。学术界有学术界的规则,岂是我们这类门外汉外加狂妄小生所想的那么简单?各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立场,界限,专业点的生物名词,叫territority。即便是声称海纳百川反反复复解构来建构去的“后现代”,也无法摆脱这世俗的羁绊。当我的天平又开始摇摆时,某教授用些许不屑的语气告诉我:“他们过程哲学都是‘英美’这一支的,其实真正有功底的哲学还是在欧洲!”

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