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湾的“虞公窑”-摘自虞公窑曾力曾鹏作品集《匠器》

(2013-07-28 21:52:18)
标签:

虞公窑

广州唐煌家饰

曾力曾鹏

石湾公仔

陶艺作品

分类: 虞公窑
石湾的“虞公窑”
樊 林
批评家 ,策展人
悲观一点看,许多拥有深厚传统的艺术门类,今天都有些身陷泥沼的危险。当代陶瓷艺术家所面临的困境,是每一个个体所无法躲避的局限性。“继承与创新”在今天俨然成了横亘在眼前的大山,雾霭茫茫,障碍重重。能否进入新的境界,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传统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当代智慧的寻求。当然,前提是,他必须是一位保持自我约束,不断寻求自我完善的艺术家。在多年的制陶实践中,曾力、曾鹏两位艺术家,一直在相当宽阔的语境里思考传统与创作的关系,从不怀疑传统技术的生生不息,着眼于发展新的表现力。只是他们属于不肆张扬的那一类艺术家,拒绝披一件“实验”的外衣,坚持从钻研、揣摩“传统”中习得自己的审美感受。“虞公窑”,得以保持着创作的独立与自由,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存在于石湾,影响了今天中国陶瓷创作的布局。
若将“虞公窑”单独视作曾力、曾鹏兄弟的事业,无疑略带忽视石湾陶瓷影响的嫌疑。事实上,他们兄弟一直接受着真正的石湾精神气质的恩泽、滋养。他们的成长,与古老石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发展,在时间上近乎重叠。亲历石湾几十年的沧海桑田,曾力、曾鹏两位艺术家以独自创立的“虞公窑”作为“回赠”,为“石湾公仔”提供了富于人文意趣的新典型。
在大部分研究中,所谓“现代人、文明人”的居高临下依然是形成怪异成见的主要原因。正如,在我们的教育序列里,所谓“民间美术”长期被对立于系统的艺术训练方式之外,即便这个名词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传递出不平等的意念。当然,也有学者坚持挖掘历史材料,客观地分析,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地方艺术史发展状况,为学院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民间艺术”读本。这样的理念,依然带有自身的局限,我希望通过还原两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讨论他们在成为陶艺家的过程中真正追求的趣味,帮助每一位观者理解“虞公窑”的真正意义。
儿时便跟随父亲曾良从广州移居石湾,他们在石湾度过的童年与陶瓷、人民美术社、石湾美术陶瓷厂连在一起。1949年至1959年之间,全国都开始了对民间工艺的恢复。之前由于战乱,石湾陶业大多荒废,作坊关门,艺人外流。50年代,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实施的抢救民间传统工作的开展,人物包括刘传、曾良、庄稼、谭畅、高永坚等在石湾历史上留下重要篇章的名字,从此开始了历史的书写。“人民美术社”的建立是使得抢救项目得以运作的基础。作为个人身份的陶瓷艺术家,开始出现在“人民美术社”的集体中。他们的父亲曾良先生是这个集体的灵魂人物之一。后来,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并集中了全石湾所有“古玩行”从业人员,此后的三十年中“石湾公仔”的创作和生产一直是只此一家。值得庆幸的是,在这种模式的转变中,“民间艺人”的传统其实仍然保留着,对传统的尊重是建立在充分的认识基础上始终存在着。与此同时,文革时期的石湾收留了很多学院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这也就是日后石湾陶艺与学院形成密切关系的历史原因。
80年代,石湾的现代陶艺创作初现,1984年以曾力、曾鹏为主要参展人的“石湾现代陶艺展”在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陈家祠)举行,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起点。展览的巡回路线,在今天看来,思路明晰而且周全。继香港艺术中心第二回展后,1985年受邀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第四回,是回到佛山,回到石湾,在青少年文化宫展出。三位拥有学院背景的陶艺家的共同努力,使得现代陶艺在石湾的独立发展得以确立,1989年,“虞公窑”成立。这个阶段曾力、曾鹏的创作,开始显露出对“石湾现代陶艺展”时期比较强调的形式感的反动,渐渐回复到一些传统题材的陶瓷创作中。
在曾力、曾鹏两位核心人物的引领之下,“虞公窑”将新的陶艺理念引入创作之中,在继承中国传统书画、民间工艺、佛山传统陶瓷语言方面作出了探索,共同地导致了新的美学主张的实现。
自学院毕业以来,曾力、曾鹏持续三十多年钻研陶瓷,坚持拒绝对传统进行割裂式的切入以及肤浅的混装。书画、诗词、古琴、游历,都帮助他们拓展并且深化对传统的贴近和理解。“虞公窑”作品无论哪一种题材、形象,首先传递出的,是对自然的由衷尊重,对生活本身通透、智慧的参悟。
他们将艺术家的趣味问题化解在自身语言的提炼过程之中,内心的愉悦通过笔墨、布局、气度简简单单地传递出来,看似简单恬淡的构图、造型,事实上蕴含着不同方向的思考,可以认定,“虞公窑”所执著的,是与追寻历史感相关联的造型实验。因此,对于当代陶艺家所面临的西方美学体系与传统语言形态的纠结,他们游刃有余地以“虞公窑”的造型、意趣进行了“规避”。
在与天地自然日渐疏离的今天,诗已远遁,“虞公窑”为我们在传统技艺与当下生活之间铺设了一条平和的路,让我们了解自己依然具有寻找诗画意趣的能力。即便感受浅得像曾鹏画面中的点点墨迹,记忆已然温暖。我们得到了一种连贯的模式、一种笔墨秀润的气息,也就获知了两位艺术家宽广的感知世界和独到的创作语言。这样的提升本身,属于当代的一种智慧。《匠器》2013年5月购于广州淘金北路虞公窑展厅http://s12/mw690/6a86ebf1gx6BpVj2Gn1fb&690

http://s15/mw690/6a86ebf1gx6BpVpZ2yyae&690

http://s12/mw690/6a86ebf1gx6BpVqwsEH8b&690

http://s15/mw690/6a86ebf1gx6BpVppgqq0e&690

http://s5/mw690/6a86ebf1gx6BpVk1nDKd4&690

http://s13/mw690/6a86ebf1gx6BpVikst69c&690

http://s7/mw690/6a86ebf1gx6BpVn0xEO76&690

http://s3/mw690/6a86ebf1gx6BpVkKQ0y62&690

http://s11/mw690/6a86ebf1gx6BpVlEpv49a&690

http://s8/mw690/6a86ebf1gx6BpVmza4L37&690

http://s2/mw690/6a86ebf1gx6BpVnOFc511&690

http://s3/mw690/6a86ebf1gx6BpVoMTlwb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