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的韩寒需要一个身份定位

(2012-01-21 16:29:28)
标签:

文化

春节闲暇,忍不住评论一下韩寒,因为感觉他和他引发的“韩寒现象”触及到了我们民族新生代的一个关键问题。虽然我没接触过赛车手,但我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跟韩寒一个年龄段的,希望这个短文在帮我自己理清思想认识的同时,也能跟新生代多一点交流。

在我看来,韩寒从17岁成名到现在这期间,首先是一个青年人,天然就有对公平正义理想的强烈追求,也天然就有对无拘无束释放青春活力的无限向往。大多数走过青年期的人,或者认为这个社会不应该公平正义、无拘无束,或者认为应该但根本做不到,或者认为可以做到但自己力不能及,都接受现实,淡化了自己的追求,但不应忘记自己曾经年轻,应该尽量理解青年人的想法。当前的中国社会,不尽人意,青年人的生活有很艰难的一面,导致很多不满。有些不满未必合理。比如,中国不够发达,却要处处跟西方看齐,很多地方自然做不到。因为我们是穷人,别人是富人,穷人想过富人的日子,是超前消费。不少人艳羡的美国和欧洲因为这个,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我们要引以为鉴。但也有很多不满是合理的,比如蜗居、蚁民等。这些不满与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结合起来,使得这一代年轻人有他们特别的痛苦。韩寒有写作天分,思想敏锐,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里话,而且表达得畅快淋漓。同时,他又有赛车手的天分,早早实现了很多年轻人梦想的经济独立。在这种高度的自我认同中,韩寒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而他对教育、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更使他跃升为很多人心中的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并被誉为80后青年人的标杆。

韩寒年纪不大,毕竟需要时间积累,天才也不例外。鲁迅先生成就不可谓不大,但我们都知道他的名言,“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所以,有人批评韩寒的观点失之偏颇,不够深刻,或新意不足,都不奇怪。但这对韩粉们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们限于生活和经济压力,思想上不易超越韩寒,有更大的局限性,感情上还织入了捍卫自己代言人的因素。问题是,处于漩涡中心的韩寒本人,在表达自己或同别人论争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高傲和对别人的蔑视,说出比如“这坛那坛最终都是祭坛,这圈那圈最终都是花圈”这样带有绝对判断的句子,还有其它不文雅的语言。年少轻狂,才高气傲,可以理解,因为他会觉得不这样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真诚。被麦田质疑后的强力辩白、巨额悬赏,有点像小孩子什么事都要赌咒发誓一样,是青年人纯真的一个表现。

但由于韩寒讨论的很多话题,都是公知们极为关心的,所以他不可避免地踏入了公知的圈子,也因而出现了一个身份认定的问题。如果否认自己是公知,只是在玩票,公知们自然不必在意,本来人家就不是来真的,你去理论不是找错对象了吗?但如果肯定自己是公知,情况就不同了。虽然没人因为你自命为公知就给你发工资,但公知事实上是一个社会地位相当高的严肃职业,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职业道德韩寒是懂的,他也很有职业道德。比如参赛前他从不预先去比赛赛道上练车。

公知最根本的规矩只有一条,就是讲道理,就是要崇尚理智,理性思考、平等讨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比整个领域更优秀。尼采睥睨一切,今天也只是众多经典思想家中的一位,在西方文化史上也只占据一页。所以,跟一切行业一样,都要尊重同行,这其中也体现了对自己的尊重。承认自己跟大家只有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不同,才力有高下,但都是在用理智的思考真心为社会贡献力量。

公知对文化和社会的思考活动本质是学术性的,公知们也必须在学术上有完整的人格。心理学上说,人格就是一个稳定的行为模式。一个人日常行为不稳定,我们会说他(她)人格分裂,不能信任。与此类似,学术人格 (scholarship) 要求思想的稳定性,具体是,对不同本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对同样本质的事物,必须有一致的观点;对同一事物,不同时间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同一时间,对同一事物必须有相同的观点。其实也就是逻辑上说的排中律,你不能同时既认可A又不认可A 学术是理智的事业,理智是以逻辑为基础的,不能违反逻辑学的基本定律。讨论中不承认这个定律或承认但不遵循,决不可算作学术讨论,也不能被尊为公知。比如,否定了文坛,自己又参与文坛的讨论,就是一个矛盾,否定了学术讨论的严肃性,自己又借用讨论的学术性给自己加分,也是矛盾的。这些矛盾的出现,就是因为没有遵守公知活动的基本规则。有规则就有约束,有约束就不能由着性子来。一个医生,睡得再香,也要按职业规则,起来给急诊病人看病。做出牺牲后,得到是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公知不遵守规则,会丧失声誉,失去信任,最终变得没有影响力。公知的根本目的在于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只能以理服人,不能逼迫、欺骗。所以,丧失影响力,被排除在公知圈子之外,意味着学术生命的结束,是对公知最大的惩罚。

人年轻时,还在发展,自己不确定是不是公知,别人可以不计较。但长大了,就要考虑,是不是真要充当这个角色。如果是,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韩三篇出来后,不少人称赞韩寒成熟了,就是因为看到他与过去不同。比如,过去只批评政府,现在感到也应该批评群众。其实,《阿Q正传》在批评群众,心理学对集体非理性行为的研究也是在批评群众,类似的醒悟早已有之,只是自己以前不觉而已。成熟,某种意义上是认识到,自己激烈抨击的成年人,也曾经像自己一样热血澎湃。这样,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知,而不仅仅是众多粉丝的领袖。

所以,2012的韩寒,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

如果声称自己以后做公知,就要留意学术界的规则,注意表达和争论的方式。公知是个荣誉,获得这个荣誉,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要放弃一定的自由。如果不愿意受拘束,可以声称不做公知,别人不觉相干,也就可以各行其是,井水不犯河水。定位于专业棋手,名声响亮,但要接受其它专业棋手的严苛挑战;定位于业余棋手,专业棋手会给你让子让先,但胜了也不能夸耀自己棋艺高超。所以,做公知还是不做,意味着两个不同的角色,不能兼而有之,区分清楚,会减少很多人很多无谓的争执。

但可能更关键的,还是2012的韩粉们。

如果韩寒选择不做公知,继续跟你们保持一致,无拘无束地发表你们发言,那么你们就不能把他放在公知的地位上,去跟其它的公知相提并论,因为两者是本质不同的角色。 所以,其它的公知批评你们的偶像来玩牌又不按规矩出牌的时候,不要理解为打压,因为在那个圈子里,这都是合理的批评,对任何人都不例外。

如果韩寒选择了做公知,你们要理解,一行有一行的规矩,他的角色变了,未必一定能再用你们喜爱的方式去表达你们想要表达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再真诚。尽管不能再把他等同于自己,你们也不要失望,更不用说什么招安、背叛。偶像的光泽可能褪色,但也可以换个角度,祝愿他成为大家,在一个新的高度再次成为你们的偶像。

当你们的同龄偶像步入成年、走向成熟,对偶像的放弃,其实是对偶像最大的追随,因为你们跟他一起走向成熟,走向了需要每个人去独立思考和应对的千姿百态的新生活。

“韩寒现象”总归有一天要成为历史。如果因韩寒对公知的态度而导致你们对公知理性的不屑和摒弃,那将是我们民族一个极大的悲哀,是每个明智者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当前的中国极其需要理性和智慧,而不是任何后现代式的反智主义。你们的坚强理性,寄托着前辈们无限的期望与后辈们无穷的福祉,因为十年、二十年后,你们将是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和支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