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为了自己,帮助别人(一)明智利己,便是明智利他

标签:
连载文化助人 |
“为了自己,帮助别人”。
我终于把这句话说出来了。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为了自己能得到的好处,去帮助别人。前三章讲了好人有好报,那么,哪怕你不打算做个好人,也可以为了好报,去做些好事。
这跟人们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冲突。大部分人认为,“为了自己”与“帮助别人”是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的。一个人,要么为了自己而自私自利,要么为了别人而乐善好施。于是,社会为了提倡助人的风气,口号只能是“大公无私”、“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因为大家相信,一个人的“利”只有那么多,利己则必不利人,利人则必不利己
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种传统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利人和利己并不一定冲突。相反,只要能把利人与利己很好地结合起来,你就能够达到利人利己相互促进、人己双赢。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真的只利人、不利己,那就会坠入“病态助人”的陷阱,别人是帮助到了,但自己反而成为助人的牺牲品,要么心力交瘁、无力为续,要么对于光付出不收获忿忿不平,很快就停止助人。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助人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他就能够给助人行为配上强大的动力,使他越助越起劲,从而更有效地助人,自己也会更幸福、更成功。因此,我们看到的那些最杰出的助人者,并不是靠“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激励出来的,而是靠把利人与利己有机地结合,才能做出伟大的善事。
从1995年开始,加拿大政府每年都会颁发“加拿大关爱奖”(CaringCanadian Award),表彰那些在关爱他人、无偿贡献方面表现突出的义工和普通人。比如一位华裔获奖者鲍志明医生,是一名专业
http://mmbiz.qpic.cn/mmbiz/v4Je0lEou5iamyNia7q0Uv1suc9nuktdjNicOWYK0FvG6SicjEPjI5rARhoBAIfFAADQkOrG0QWBbzZBQVpstX2fEw/0为了自己,帮助别人(一)明智利己,便是明智利他" TITLE="第四章
针灸师,长期免费为温哥华东区的贫困病人、吸毒瘾君子与艾滋病患者治疗。当地社区曾经推出一项计划,询问居民对于社区发展的意见。鲍志明发现,很多华裔社群中的低收入人士由 于不懂英文,无法向主流社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在业余时间里帮助他们填表,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需求,结果征集到近百名华裔的反馈文件。1996年,温哥 华市有爆发艾滋病的危险,鲍志明推动了免费交换针头计划,让卫生单位提供干净针头,减少吸毒者交叉感染机会,服务于那些被社会遗忘、排斥、鄙视的人群。鲍 志明推动的其他项目还包括让政府向华裔老人提供廉价房屋等等,因此被称为社会的“无声英雄”,在2009年获得“加拿大关爱奖”后,又在2010年获得 “加拿大年度公民奖”。
鲍志明们毫无疑问是一个社会中最杰出的助人者。他们的内心里,是只有利人,没有利己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们采访了25位“加拿大关爱奖”的获奖者http://s12/mw690/001WWsZmgy6Q5HJIUWf4b&690为了自己,帮助别人(一)明智利己,便是明智利他" TITLE="第四章
利己 |
获得 |
开始 |
需要 |
工作 |
机会 |
成功 |
成为 |
使用 |
最好 |
努力 |
利人 |
分享 |
帮助 |
支持 |
免费 |
参与 |
相信 |
感情 |
服务 |
真心 |
接受 |
结果,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助人榜样们,利人动机果然比普通人高。但是,高度的利人动机,并没有减低他们的利己动机。相反,他们的利己动机和普通人一样,也比利人动机高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利己动机比普通人的利己动机高出一大截。http://s15/mw690/001WWsZmgy6Q5HMI9tAce&690为了自己,帮助别人(一)明智利己,便是明智利他" TITLE="第四章
换句话说,助人榜样们的利人、利己动机都比普通人高很多。他们在乐于助人的同时,也在不懈地追求自己本身的目标。这才使得他们能够充满热情地帮助别人,为社区做出杰出的贡献。假如一个人利人动机很高,但利己动机很低,那很难想象这个人可以一直坚持助人下去。
心理学家还发现,助人榜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能把利人动机与利己动机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他们的访谈中,利人与利己的词语如同水乳交融,难以分割。比如这个例子(利己的词语用黑体表示,利人的词语加下划线表示):
问:当你回顾往事时,有没有什么事情特别难忘?
我第一次获得公众认可时,特别难忘。我们为老大哥协会努力募捐。当时是我和德鲁……我们得算是协会的共同发起人……我们疯狂工作,组织了一个拳击比赛。我们找来很多拳击手,我们做了很多不同的事情,很多宣传和广告……
问: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为帮助别人做了些事情。我们为年轻人提供帮助,指导他们度过成长岁月。有些难忘的时刻,虽然只有一两分钟,但我会永远记得。
相比之下,普通人的访谈里,利人和利己的动机分得比较开,虽然不能算泾渭分明,但也是如同传统观念认为的此消彼长,利己则不利人,利人则不利己。
因此,进行此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得出结论:“最佳的道德动机会带来明智的自利,成熟的心理功能(比如那些助人榜样)是利人和利己动机的有机结合。”
与“明智自利”相对应,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司马贺也提出了“明智利他”的概念[2]。他对“明智利他者”、“不明智利他者”和“自私者”的成本与回报进行了计算,发现有原则、有理智、有限度的“明智利他者”虽然似乎没有不顾一切去助人的“不明智利他者”更能帮助别人,但最后处境会比“不明智利他者”和“自私者”都更好。
利人利己结合的好处,甚至在病人的日志里也可以观察到蛛丝马迹。《给予与索取》里举了一个例子:健康恢复得比较快的病人,在他们的日志里一会儿提到自己,一会儿提到别人,而那些只提到自己或者只提到别人的病人,病愈的速度就慢得多。
一个人如果只想到别人,一见到别人困难就奋不顾身地去帮助,当然很伟大,但是,如果他自己的健康都不能保证,他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他又能帮助到别人多少呢?
由此,《给予与索取》作者亚当·格兰特得出结论:虽然在短期内,明智利他者对别人的帮助没有不明智利他者大,但从长期看,由于明智利他者的利他行为更能持久,而且能用来帮助别人的资源也更多,因此明智利他才是最有效的助人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说,那些无私的利他者还容易陷入另一个“无私陷阱”:他们由于过多地为别人着想,因此当陷入困境时,无论是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不好意思去麻烦别人,不向别人去求助。
相反,既利己又利人者不会把求助看成是麻烦别人,而觉得这是与别人联接的又一个好机会。他们乐于助人,也乐于被人助,他们享受助人,也觉得被别人帮助是天经地义。因此,他们不仅不会陷入“无私陷阱”,还能很快地建立起一个互惠互助的人际关系网,与别人平等正常地交往,用自己的蓬勃发展,带动整个家庭、朋友圈、社区的蓬勃发展。
在战国时候,魏国人季梁遇到他的一位朋友正坐车向北行驶,跟他说:“我要去楚国。”季梁说:“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走呢?”朋友说:“我的马好。”季梁说:“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朋友说:“我的旅费多。”季梁说:“旅费虽然多,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朋友又说:“我的车夫技术高。”季梁只好在心里叹息:你这几项指标越高,就离你的目标越远了。
这 就是南辕北辙的故事。我想重复一下本书序言里的那段话:曾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旅程,我们比喻成车,那么利人就像方向盘,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利己就像引 擎,提供我们前进的动力。如果完全自私自利,不顾别人,就会像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一样,马达强劲却走错了方向,开进四面树敌、孤僻冷漠的死胡同,一辈子只顾 往自己怀里搂,到头来才发现其实一无所有。但如果一心利人,牢牢把住方向盘,却忽略了引擎,那虽然是走在正确的方向,却也会很快熄火,无法在人生之路上驶 出太远。因此,当我们确定了方向后,还是得维护好自己的引擎,照顾好自己的利益,才能有足够的动力,驶上精彩、幸福、成功而又有意义的人生之旅。
[1]IFrimer, J. A., Walker, L. J., Dunlop, W. L., Lee, B. H.,& Riches, A. (2011). The integration of agency and communion in moralpersonality: Evidence of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01(1),149.
[2]Simon, H. A. (1993). Altruism and 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