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觉人间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劝读《张廷玉:廉洁的为官之道》

(2014-11-26 07:56:49)
标签:

六尺巷

张英

张廷玉

白梦

文化

分类: 回忆录

 

 

昨夜,挑灯夜读安徽作家白梦女士所写《张廷玉:廉洁的为官之道》一文,顿觉一阵清新之风迎面吹来,吹开了久皱的眉头。它和当今媒体上广泛报道的贪腐官员,包括他们的眷属、子女们的丑恶嘴脸的新闻之反差实在是太强烈了。

该文说“历史上的能吏很多,贤相也很多,但集贤能为一体的不多。许多集威权于一身的铁腕宰相,虽然一时风云叱咤,烈焰薰天,但能够始终如一,赢得身前身后名的不多。张廷玉却做到了,他是贤相、能臣,位高而不自矜,权重而不自负。勤勉一生,功业至伟。生前得到三朝皇帝信赖,死后荣享太庙。而除了这一切,青史留名之外,他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上的遗产。他的遗产是他的精神,是他勤政廉政的声名。这声名不仅是张氏一门的遗产,也是我们家乡后辈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记得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被流放中曾经感叹,如果早读到孙子兵法的话,也许不至于兵败如此。

谨希望拿破仑式的后悔在中国永远不会出现。如果现役的公务、私务员们有时间的话,不妨抽五分钟时间一阅此文。

张廷玉:廉洁的为官之道 
白 梦
 

  张廷玉是桐城历史上官位最高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集权高位重于一身却始终谨慎行政,勤勉有加的一位贤相。

  他历事康雍乾三帝,辅佐朝政五十年,在他辅政期间,正是清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生和谐的黄金盛世,他对这盛世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一个贤臣良相,张廷玉可说是德、能、勤、绩、廉样样具备。

  为官第一要廉

  张廷玉出身官宦之家,他生于京师,父亲张英一直在康熙皇帝身边,忙于政务。父亲的勤勉和清廉,他自幼耳濡目染,这可能是最初的家教。在张廷玉的印象里,父亲每天披星戴月,天不亮即入朝,晚上掌灯时分才能还家,每天只有在晚饭之后时间里,父亲一边品茗一边过问一下他们兄弟的功课。父亲没有其他嗜好,闲时一杯茶一卷书,除了上朝办公,从不私下里与人聚会,拉帮结派。父亲从不疾言厉色,只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着儿孙们。等到年岁稍长,张廷玉必须回到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在这段时间里,父亲张英则是通过书信来督促他,教育他如何做人、立品。

  张廷玉的母亲姓姚,也是世家出身,知书达礼。幼年时,父亲忙于公务,是母亲时时刻刻教育他们兄弟的。姚夫人贤良淑德,勤俭持家。康熙皇帝曾不止一次说:“张廷玉兄弟皆其母教有素非独其父也。”

  姚夫人出身贵胄,又是高官之妻,但她不事奢华,秉性节俭。对于张英廉洁从政,姚夫人身体力行的给予支持。康熙十二年,张廷玉二岁时,张英被点为会试同考官,消息传出,就有人上门来行贿,张英严辞拒绝,姚夫人对丈夫的做法非常赞赏,她说:我们是清贫之家,靠薪俸过日子,平时有个三两五两银子的额外进项,就能够买米买肉,添衣添食的,家中仆人孩子无不因之高兴得奔走相告,现在你一入闱,家中忽然一下子得了千两银子,孩子们会如何想这件事?结果张英入闱几个月不出,无法按时拿回薪俸,家中几近断粮,姚夫人只好设法节省,最后一个月,全家人不敢吃干的了,只好天天喝面汤。这件事,被姚夫人的堂兄姚文然知道了,感叹不已。姚文然时任刑部尚书,知道了张家的窘境,赶紧给他们送来米面,同时也更加佩服张氏夫妇的人品。为此,他将自己最小的女儿许配给了张廷玉。

  姚文然一生也是清廉为政,他有一副对联,悬挂在刑部衙门里:“常觉人间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姚文然虽然去世得早,张廷玉没有从他身上直接学到多少东西,但这副对联给了张廷玉极深的影响,在他后来任职刑部时,还常常提到自己岳父当年的为政理念。

  官宦之家出身的张廷玉,长辈们给予他的言传身教,使他在从政之初即意识到:“为官第一要廉!”

  廉之要义在戒贪

  张廷玉在《澄怀园语》里说:“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首,莫如能忍……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可见一个人的廉洁并不是天生就能做到的,而在于不断的持守,在于忍住贪欲。

  张廷玉为官五十年,手握重权,想要讨好他,对他行贿的人比比皆是,他若不能坚守底线,那非分之财简直太容易得到了。

  他是如何做到戒贪拒腐的呢?首先从小处做起,堵塞住所有漏洞。由于深得康熙皇帝信任,他曾经三任会试同考官,这在当时几乎是无人能及的。一般人很容易在任考官时收受好处,即使考前不收好处,考完之后,被录取的进士们作为门生来给老师送上礼金,作为答谢,称为“纨敬”,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俸禄之外的补充收入。而张廷玉不仅在入闱之前摒绝送礼,试毕门生来谢,他也一律只象征性的收一点礼品,而绝对不受重金。他以同乡左光斗的故事勉励自己也教育门生:左光斗是明朝名臣,在他早年参加乡试时,手持装帧精美的柬帖来拜谢房师陈大绶,陈大绶接见了他,勉励他许多话,但却不收他的拜帖,认为帖子太豪华了,告诫他“今日行事俭,即异日做官清,不就此跕定脚跟,后难措手。”张廷玉以陈大绶的行为要求自己,同时告诫自己的门生,清廉要从小处做起:“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正是因为他这样处处约束自己,才能够三任会试同考官,他的门生遍及各省各部,他却从不找他们营私,因为他本身就是无私的。

  他这样连门生的纨敬都不收,清朝官员的俸禄并不高,皇帝知道后,便时常对他有所赏赐,以补贴他的生活。尤其是世宗皇帝雍正,曾六次赏赐于他,每次白银过万两,而且告诉他这是自己当藩王时的私有财产,并不是公款,让他不必挂怀。面对这些巨款,张廷玉仍然持守清贫的生活,他将这些赐金分赠给别人,拿他的话来说是“以广皇恩”。比如著名的“良弼桥”就是拿皇帝赐金来修的,他还曾经将赐金转赠三弟张廷璐,那是张廷璐在江苏当学政时,张廷玉转送他银两,是为了让他能够在学政任上清廉为官,因为学政接受考生“纨敬”最多,这是通例。而张廷玉告诫弟弟,学子们清贫的多,一定不要增加他们学习之外的负担。所以,张廷璐在清朝江苏学政使上创下了连任三任的特例。江苏是科举大省,学政是个肥差,历来竞争的人多,也历来招人忌恨。张廷璐每次任期满时,都被士子们强留,一连三任之后,乾隆皇帝还想让他干第四任,张廷玉跪求皇帝,千万不能再连任了,这太破例了!张廷玉是吏部尚书,他对于干部任用要按规矩来。乾隆皇帝在他反复陈述厉害关系之后,终于同意将张廷璐调任他职,但又任命他的四弟张廷瑑接任张廷璐。这说明皇帝对张家兄弟是多么的信任。除此之外,张廷玉还常常拿这些赐金在家乡帮助赈灾,置义田办义学,晚年他还两度将自己在家乡的地产捐给族人。

  张廷玉一生没有置过产业,早年住在父亲的五亩园里,入京为官之后一直住的是官房。家乡的地产也是从父亲手上继承来的。因为他贵为首辅大臣,又有爵位,皇家分配给他的住宅也非常豪华,他在西安门外有一处豪宅,在圆明园也有一处豪华圆林,这两处房屋的配备都是为了便于他上朝理政。因为清明皇帝除了在紫禁城办公之外,还常常喜欢在圆明园里办公,这样张廷玉可以随着皇帝的办公地点,就近居住。这两处豪宅,屋宇华丽,内部的家具陈设却简单粗笨。为此同僚们也多有议论,认为张廷玉过于节俭了。张廷玉却说,自己也并非清贫到置办不起精美家具,只是觉得物为己用,过于精美的家当会让人为物所累的。

  这些,其实都是他坚守一种清贫的生活作风,防微杜渐,戒贪拒腐。在生活方式上,他也继承了父亲的作风:闲时一卷书、一杯茶。以静养神,清心寡欲。

  他不仅自己戒贪,对子孙的教育也是这样。他的儿子张若霭,少年早慧,书画修养非常高,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经常出入内府,帮助皇帝鉴定字画。有一次,张廷玉在某官员家中看到一幅名人山水古画,非常珍贵,回家后,忍不住将此信息告诉了儿子。廷玉的意思是这样难得一见的珍品画卷,应该让儿子去鉴赏鉴赏,谁知没过几天发现这幅画已悬在自己家中。寻常不动颜色的张廷玉忍不住黑下脸来,责骂儿子:“我无介溪之才,汝乃有东楼之好矣!”(严嵩号介溪,严世蕃号东楼),那意思是说我没有严蒿那样索贿的才能,你却有他儿子严世蕃那样收集字画的爱好了。严嵩曾任首辅大臣,严氏父子是明朝著名的贪腐之辈,张廷玉借严嵩父子来说事,让若霭吓得不轻,连忙跪下给父亲道歉,随即将古画归还主人。其实若霭倒未必主动索贿,只是那官员听说张廷玉喜欢这幅画,焉有不主动奉送之礼?然而张廷玉是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他借此事给若霭和下属官员一起进行了教育。

  名利如陷阱

  张廷玉作为集相权和吏部、户部、翰林院、军机处之权为一身者,他不仅要做到自身廉洁自律,还要教导下属百官廉洁奉公。在这方面,有制度建设和廉政教育两方面。在制度建设上,康熙末年,张廷玉任吏部侍郎时,即整肃整治,有“伏虎侍郎”之称,雍正时期,吏治一直较为严苛,在严格的制度下,也有养廉银这样的奖励措施。所以,在张廷玉当政时期,贪腐案件不多。吏治堪称清廉。

  在廉政教育方面,张廷玉除了以身作则之外,也常常巧妙的引导和教育别人,比如在一次当任会试考官时,有同为考官者深夜到访,欲与他商量舞弊之事,他没有疾言厉色地怒斥,而是写了几首《对月》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暗室欺心古所难,四知常凛寸心安。簾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那人一看,张大人是说我们不能做暗室欺心之事,这样才能心安,你别以为这是深夜,那月亮照得像白天一样哩!莫说无人知道,还有天知地知哩!那人知惭而退,这一科考试结束后,外间纷纷传诵取士公允。

  在张廷玉看来,“为官清廉是分内之事”,他反对有些清官为人刻薄,时不时摆出一付盛气凌人的样子,拒人于千里之外,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清廉。他认为那是其人心里并没有脱俗,而是把钱财看得很重,只是为了得清官之名才强压着贪财之心。真正清廉的人,要看淡名利。“錢”字两把刀,乃杀人之物,名利如锦覆陷阱,一入其中,难以自拔。

  要淡泊名利,不以官职为权威,而是要当作责任:“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要像古圣贤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非常欣赏一个山野道士对名利的态度,那道士隐姓埋名,为人行医治病,病人治好后,感谢他财物,他不受,说:“天下之物,哪一件是我的。”人说我拿财物感谢你,是表我的心意,道士又说:“天下之物,哪一件是你的?”他认为这样的态度才是超然于名利之外,真正做到了淡泊宁静,不贪不著。

  他晚年不愿尸位素餐,执意退休,甚至因此惹恼了乾隆皇帝。也是因为他能够看淡名利,以国家利益为重。乾隆皇帝虽然一时恼他,但最终原谅并理解了他,所以在他死后,仍然让他配享太庙……

  历史上的能吏很多,贤相也很多,但集贤能为一体的不多。许多集威权于一身的铁腕宰相,虽然一时风云叱咤,烈焰薰天,但能够始终如一,赢得身前身后名的不多。张廷玉却做到了,他是贤相、能臣,位高而不自矜,权重而不自负。勤勉一生,功业至伟。生前得到三朝皇帝信赖,死后荣享太庙。而除了这一切,青史留名之外,他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上的遗产。他的遗产是他的精神,是他勤政廉政的声名。这声名不仅是张氏一门的遗产,也是我们家乡后辈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系作家,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父子宰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