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日报
通讯员钱文杰) 从蒙自市新行政中心办公楼的窗口向北眺望,可见一片碧蓝辽阔的茫茫水域,无声而安详地躺在蒙自坝子的怀中,那就是长桥海。百余年来,火车一直从海边呼啸而过,带走了蒙自的一段段历史,却带不走这一片蔚蓝。
长桥海是蒙自真正意义上的一洼湖泊,位于蒙自市北部文澜镇北约6公里处,彝语名“矣坡黑”,意思为“湖底有涌泉的海”。
明天顺三年(1459)土知县陆刚于海中修建一座横贯南北两岸的木长桥,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和行人往来,并易名“长桥海”。后来,又经彝家义士师明募银请工改建成石桥,便有“长桥卧波”、“长虹远济”之美景。长桥海西与大屯海毗邻,同为古残迹湖,并称滇南的两颗明珠。
风带着淡淡的腥味来来去去,日复一日地在蒙自坝子里传述着一个湖的朴素与真实,安静和美丽。长桥海曾有过喧闹的时光。1910年,当滇越铁路的火车在碧色寨车站上鸣叫时,唤出了“坡心”(碧色寨旧称)下的马街哨小码头,遂将长桥海变成了从个旧运往碧色寨的大锡和进出物资的水运通道。
往后的10余年间,长桥海无比喧嚣,无数的乌篷船在其中出没,来往穿梭于两岸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码头。长桥海用一种魔幻般的魅力,迎来东西南北的客人,于是,带动湖畔的碧色寨热闹起来,希腊哥胪士酒店、越南咖啡馆、美国水火油公司等等,异国风情潮水般涌进这里……那是长桥海有史以来的辉煌。
但好景不长,1921年个碧石(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通车,个旧的锡矿由铁路直接运往碧色寨,长桥海上的运输业随之消失,长桥海的喧嚣也就重归于安静。
时光飞度,岁月老去。千百年来,长桥海就这么在时间的足音里荣辱不惊,大度地包容着人间万象,或喜或忧,或褒或贬,毫不掩饰地诠释着周边的世态人情。又落落大方地奉献出北回归线上的丽阳暖风,轻轻重重地咏叹着不息的涛声。
关于长桥海有这样的描述:云南蒙自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1225.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146.25公顷,湿地率达到93.55%,属于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湖岸线长9.5千米,最大宽度2.9千米,平均宽度1.17千米,最大水深5.5米,平均水深3.74米。蓄水量5300万立方米,径流面积261平方公里。
从岁月中走来,长桥海将又一次被装点上时代元素。规划中的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将以蒙自长桥海天然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以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丰富的滇东南湿地生态文化,独特的彝、苗、壮等民族风情文化为内涵,以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中心,以“保护蒙自城市之肾、打造水禽栖息乐园、传承展示历史文化、促进湿地生态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成为集湿地保护保育、恢复修复、湿地文化展示、生态教育培训、湿地科普宣教、湿地科研监测和湿地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