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座天姥山 半部《全唐诗》

(2012-12-01 16:52:28)
标签:

周智敏陈全苗

杂谈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熟悉的诗句,顿挫的节律,澎湃的激情。这一首每个人在中学时代苦读过、熟背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天姥山”之名植入了我们年少的心灵。

 

  天姥山之名,不在其高、其险,而在其神、其圣。

 

  因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00多位唐代诗人的一次次真情膜拜,天姥山,不但成就了一条“浙东唐诗之路”,更让自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圣山”、一座“圣殿”!

 

  一

 

  唐诗是一个传奇,它的传奇几乎都藏在了《全唐诗》中。

 

  天姥山也是一个传奇,它的“传奇密码”,也同样藏在了这一部浩浩淼淼的《全唐诗》中。

 

  早在20多年前,一位叫竺岳兵的新昌人惊喜地发现,就在这部《全唐诗》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中,竟有450多位诗人、1500多首诗,都将目光定格在了同一个地方——天姥山!远远超过《全唐诗》中收录的110余篇关于泰山的诗歌。

 

  就一座山而言,在唐代,歌咏天姥山的,居然超过了另一座“圣山”泰山!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另一本《唐才子传》收录的278位诗人中,竟然也有170多位诗人,将目光锁定过这座天姥山!

 

  真可谓: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这无疑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个谜,诱引着海内外的众多有识人士的深切探究:天姥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它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成为文人眼中一座不可不去的“神山”、不可不写的“奇山”?在交通并不发达的那个时代,数以百计的诗人奔天姥山而来,到底所为者何?

 

  有人更进一步发现,天姥山竟还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这又是因为什么?

 

  二

 

  传奇,发轫于东晋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东山再起”故事的主角谢灵运。

 

  1500年前,才华横溢、胸怀政治抱负的谢灵运,因官场不得志,被逐官还乡,开始放浪于山水。也是从那时起,“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的他,第一次慕名来到了天姥山,还自创了一双木制的“谢公屐”,写下了著名的《登临海峤》等多首诗。

 

  再之后,他又“伐木开径”,打通了天姥山的几处险要通道,一度吸引了众多诗书画以及佛道人士络绎不绝地来到了天姥山,“入剡隐居,占山筑卜”,成为一时之风。这条山道,就是后人世代相传的“谢公故道”。

 

  羡艳于谢公的山水诗,竟让李白也慕名而来,“脚着谢公屐”,先后三次寻访天姥山,留下了诸多诗篇,最负盛名的当属《梦游天姥吟留别》了。

 

  《登临海峤》、《梦游天姥吟留别》最终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开山之作!天姥山,自然也成了“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而更多的同道中人,则追随着李白的“太白屐”一路踏歌而来,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枚等同样也是多次登临天姥山。

 

  “山水诗”自此成了一时之风,天姥山也凸变为一座“诗山”,以至“升格”为唐代文化人心中的一座“圣山”!

 

  三

 

  传奇,也发轫于天姥山自身独特的魅力!

 

  天姥山,连绵起伏,山连山,山迭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主峰拔云尖终年烟霞明灭,云缠雾绕。“天姥连天向天横”,一个“横”字,道尽了天姥山之气势与胸怀!

 

  白居易诗称:“东南山水越为秀,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李白诗云:“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诗曰:“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由此可见天姥山之秀、之奇、之壮、之美。

 

  正因此,天姥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方外人士的梦想之地、神圣之地、心灵之地,就不足为怪了!他们不辞山水,在这里喝酒品茗,吟诗作画,寄情山水,一抒胸襟,感念天地,感慨人生。一条堪与“丝绸之路”、“稻米之路”媲美的中国古代“三路”之一的“唐诗之路”,就这样一步步走了出来!

 

  一个梦,成就了一首千古名诗;一首诗,成就了一座千古名山。天姥山,不再仅仅只是万山丛中一座风景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一座百读不厌的“诗山”、“仙山”、“圣山”,是“中国文人的走廊”!新昌,也一步步成为了现代人心中的“仙之故乡”、“诗之故乡”、“梦之故乡”。

 

  四

 

  诗书画相映成辉,佛道隐相谐而生,晚辈后学不绝而至……充溢着意趣情趣的“浙东唐诗之路”,在天姥山下得到了最真情的呵护。无处不在的唐诗遗迹,是“梦回天姥”的现实依归。

 

  一座座古桥,一条条古街、古道,一个个古建筑、古村,如今,都在天姥山脚下散发着特有的光芒。

 

  唐诗之路上的斑竹村,背靠天姥山,山势巍峨峥嵘,是道家的第六十福地。村中,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经过几百年的磨砺,仍泛着青光,一脚就能踩着诗句;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古代诗人的惆怅情怀早已随水东流,但“惆怅溪”的名字却保留至今;惆怅溪上,横跨着一座单孔石拱桥,这便是司马悔桥,桥边建有司马悔庙。相传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次诏见而出山,可到了这里却后悔了,桥名也就因此而来。

 

  像这样的古村,在天姥山下,还有不少。如已有1800年历史的新昌最古老的村子南洲村,藏着许多历史之谜的苏秦村,神秘而古老的回山村,处于古驿道上的边界小村关岭头,皇帝圣旨到过的真诏村,勤读之风盛行的胡卜村……走在这里,一不小心,就会与历史打上一个照面。

 

  山水,是自然之造化,也是文化之根基。新昌山水几乎都与文化相生、相荣,在传承中繁荣。从谢灵运所在的东晋开始,历朝历代的各种文化现象,都在新昌一一得到了光大与发扬,比如六朝的佛道文化、名士文化,唐朝的诗歌文化,两宋的理学文化,元代的隐士文化,明清的宗族世家文化,一波接着一波,交相辉映,高潮迭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卷,在新昌一页一页地掀开……

 

  五

 

  据考证,“唐诗之路”从古城杭州萧山起始,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200多公里。

 

  新昌县,作为“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为弘扬唐诗文化,花了许多苦功。到现在,该县共承办了7次大小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使“唐诗之路”的学术价值、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次一次得到凸现。该县唐诗之路研究中心,与大陆70多所大学、台湾2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往来,这在县级研究机构中是相当罕见的。

 

  新昌县还通过举办文化盛会,来弘扬唐诗文化。至今已举办13届“天姥山旅游文化节”,将唐诗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今年,更是第一次以“中国唐诗文化”为主题。近日,伴着古筝伴奏和茶道表演,该县南岩小学近1500名师生开始同声吟诵《七碗茶歌》、《春晓》等诗篇。自此开始,天姥山上,沃洲湖畔,新昌江边,十九峰下,大佛城中,田间地头,将出现“万口同声吟唐诗”的盛大场景。而“万米长卷书唐诗、万名驴友寻唐诗”的活动,更将把天姥山特有的人文历史与山水田园风光,再一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今年7月份,国家级天姥山风景名胜区又重新做了总体规划,并将分期分步有计划实施。新昌县有关负责人向我们描绘了天姥山的美好未来:在古诗路上,开设茶肆、酒肆,人们可以体验当年诗圣游历的情景;天姥山上,辟建摩崖石刻,刻上诗人诗句。届时,天姥山这一文化圣地,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文化质感,既具教育意义,又有休闲功能。

 

  借助唐诗文化,新昌,一个传承古今、兼容传统与时尚的新魅力之城,又开始了新的“诗路”。

 

   接   唐诗吟新昌

 

    沃洲山禅院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

 

   

   别储邕之剡中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石城寺礼拜    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宿一公精舍    温庭筠

 

  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

 

  还笑长门赋,高秋卧茂陵。

 

  

      壮游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宿沃洲山寺 

 

  一声清磐海边月,十里香风涧底松。

 

  何代沃洲今夜兴,依栏卧听赤城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