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岁得高血压,多因为压力大中年后得高血压,多因为吃得太咸太多太好

标签:
葛丹娣健康 |
高血压的主要危害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尽管周围得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中青年其实对这个病仍然很陌生,毫无防患之心。
那么什么是高血压?什么人最易得高血压?如何预防、控制?昨天,我们特邀请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及浙江医院心内科主任沈法荣教授为大家一一作答。
人体各部位血管的血压是不同的,一般动脉血压大于静脉血压。而主动脉血压又大于小动脉血压。我们平时所说的“血压”实际上指的是上臂肱动脉,即胳膊窝血管的血压值,是大动脉血压的间接测定,这是国际通行的测量标准,适用于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这个部位的血压作为参考,是因为这个部位的血压测量起来也比较方便。
一个很健康的人,他的血压一般<120/80mmHg,这是最理想的血压。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血液浓度升高、血管粥样硬化狭窄等,使得血管压力增大,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临床上,将它称为高血压。
王建安院长说,继发性高血压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也就是其他疾病导致的高血压,约占高血压人群的5%。当查出病因并有效去除或控制病因后,作为继发症状的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常见的病因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等。
95%的人得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它是多因素导致的。目前为止,具体病因不明。但目前普遍认为,高盐饮食是致高血压的首因。
“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比。”王院长说,“有研究表明,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 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
盐吃多了,为什么容易得高血压?
浙江医院心内科主任沈法荣教授说,盐吃多了,大血管中水钠的量就会增多,就像盐水比白开水重一样,自然会加重血管压力;盐吃多了,还会增加血管壁收缩的敏感性,也就是血管会缩得更窄,血管窄了,同样的血量进来,血压当然更大。
“体重指数(BMI)与高血压的发病率也是呈正比的。”王院长说。《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显示,BMI每增加3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我国24万成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 kg/m2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特别是那些肚子特别大,腹部脂肪较多的人,肚子越大,血压水平也就越高。
肥胖的人一般血脂较高,血液更黏稠,血压自然更大。
那么瘦子是不是不容易得高血压?
不一定,有的瘦子吃得很咸,同样容易得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烟一定要戒
抽烟喝酒、精神紧张也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他的危险因素还有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等。
“防治高血压,烟一定要戒,抽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抽烟量多一倍,危害多四倍,如果实在戒不了,那就从控制量入手,一天不能超过5支,5支烟对身体的危害有限,但超过5支,危害会明显增加。”王院长说,“长期过量饮酒,甚至酗酒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高血压患者中5%-10%是由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些频繁应酬的人容易患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三四十岁就患高血压的,多半与工作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工作中的得失成败、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复杂性等容易导致情绪波动。”沈教授说,门诊中时常会碰到一些患者,工作时血压总是忽高忽低,难以控制,可一旦换了工作环境,或者退休了,血压自然而然就下来了。
头晕、头胀、头痛是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但由于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样,以至于有些人血压即使高到160了,但因没有不适感而未能及时诊治。这样的患者在沈法荣教授门诊中不少见,尤其以三四十岁的白领居多,他们来就诊时往往不是因为高血压,而是因为早搏、心律不齐等心脏问题。
有一个患者沈教授印象很深刻。他,三十多岁,工作原因需要频繁应酬,以至于“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超重”连续两年出现在他的体检报告中,但由于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感,能够照常上下班,吃得下,睡得着,就一直没在意,仍高盐高脂肪饮食,抽烟又喝酒。大约半年前,他出现了心慌、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才跑到医院就诊。经检查,他的血压竟然高到了165/100。
考虑到他的高血压已达中度,沈教授建议他吃降压药,但患者一开始还拒绝了,说自己血压高已经有些时间了,身体从没不舒服。他觉得一旦吃上降压药就会形成依赖,就停不下来了,他不想这么年轻就开始吃降压药。就诊时,他一直坚持只要治疗早搏就可以了。
“虽然,经检查他这次的早搏不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但血压一直那么高,对早搏治疗是有影响的,而且还会增加诱发中风、心衰、冠心病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我解释了很久,他才听明白。”沈教授说,“约有五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往往是在偶尔测量血压或体检时才发现。因此,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高血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很大的好处。”
当然,一次偶尔测得血压高,也不能立马就诊断为高血压。王建安院长说,临床上诊断高血压有个“三同一”原则,即在三天里的同一时间、同一状态下,测量同一侧血压,结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才可诊断为高血压。即使被诊断为高血压,也不一定要马上用药。对于那些初发的、轻度的、症状又不严重的高血压患者,给予1-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来调整,若效果不明显,才会考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