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她的孩子管得这么好?”“为什么她的孩子上幼儿园不哭闹,这么乖?”“为什么她的孩子不会沉迷iPad?”在很多爸爸妈妈眼里,曾丽琴就是那个不可思议的妈妈,两个女儿一个上二年级,一个上三年级,学习习惯很好,喜欢阅读,不玩iPad,不玩手机游戏,上幼儿园很快适应,也不用幼小衔接……也许,这真的跟曾丽琴的职业相关,她是一个从事幼教工作十几年的幼儿园老师。
上幼儿园时女儿没有哭
绝大多数孩子上幼儿园都会哭,曾丽琴说她大女儿是自己一手带大的,26个月的时候上幼儿园,并没有经历那种哭天抢地的分离焦虑,很平静。曾丽琴说,这跟她养育孩子的方式大有关系。在女儿一周岁左右开始,她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留出孩子独处的时间。于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女儿就已经不是时时刻刻粘着妈妈,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不一定要妈妈陪在身边。
曾丽琴说,这个培养的过程需要一步步慢慢来。刚开始,她耐心地跟女儿说,宝宝,妈妈有自己的事情,所以,宝宝做宝宝自己喜欢的事,妈妈做妈妈的事,你有什么需要,就找妈妈。女儿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到可以自己玩几分钟,再到可以玩一两个小时。后来,在他们家可以经常看到这种很和谐的场景:一个房间里,妈妈在看自己的书,宝宝在玩自己的玩具,互不干扰。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曾丽琴认为,还需要给孩子提供喜欢的东西,同时保持安静的环境。而最忌讳的是在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常常去打断孩子,例如:宝宝,你玩得好开心啊,你在玩什么呢?比如,宝宝,玩累了吧,我们吃点东西好不好?她提醒,在孩子专注于自己世界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孩子,不要干涉,这样才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专注力。
除了给孩子独处的时间以外,培养独立性还需要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曾丽琴说,孩子可以自己表达的时候,她就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帮女儿做选择。在她看来,常常帮孩子做选择,会让孩子离不开家长,依赖性更强。在女儿还比较小的时候,她会给女儿一些选项,让她们自己做决定,但是一旦选定,就要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比如买气球,她不会帮女儿选具体买哪一个,而是让女儿自己选,但是一旦选好,就没有机会后悔了。等孩子大一些,她们就已经学会了自己做选择了,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天一家人都会一起阅读
曾丽琴特别看重孩子的阅读习惯,她觉得这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现在她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天,都会有四个人一起的阅读时间,而且每天都会有妈妈的睡前故事环节。
曾丽琴在睡前故事上还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她会规定,不论什么时候上床,睡前故事讲到9点就结束了,因为第二天孩子们都要早起。如果想多听一点故事,那么抓紧时间完成上床前的各项工序。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不再会有拖拉着不愿意上床的习惯了。
每天,曾丽琴讲的故事都会卡着钟点在紧要关头戛然而止,想要听接下去发生的事,那么等明天吧,于是,孩子们都很期待第二天的睡前故事。孩子们的书,都是妈妈和她们一起去浙江图书馆借来的,曾丽琴给女儿们各办了一张借书卡,每个月都会带她们去图书馆,让她们自己挑书,已经坚持了三年多了。
在这样的阅读习惯下,曾丽琴的大女儿悦悦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就能够自己独立看报了,曾丽琴还经常会跟女儿们玩接字游戏(类似于成语接龙的游戏)。就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女儿们的学习,曾丽琴都不怎么需要操心。
为了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阅读氛围不被干扰,曾丽琴家没有买iPad,孩子们的上网时间也被严格控制,“iPad连成年人都抗拒不了,更何况小孩子?”看多了很小的孩子捧着iPad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曾丽琴觉得,还不如不买,每天保证单纯快乐的阅读,要比孩子们每天接触纷繁的网络世界、游戏世界好得多。今年,她也曾经动过买iPad的念头,后来跟丈夫仔细讨论后,权衡利弊最终还是放弃了,“不仅没有iPad,连我的手机都是最简单的只能发短信打电话的那种,孩子们也不感兴趣,所以,她们的业余时间也很简单。”
“懒妈妈”养出自立的女儿
曾丽琴的大女儿是一直在身边带大的,小女儿是由老人在老家带大的,一直到幼儿园小班才回到杭州,妈妈自然能够感受到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别。
曾丽琴说,自己不是个事无巨细都要认真无比的勤劳妈妈,相反,她可以说是个懒妈妈。比如说,女儿常常叫她做一些事情,她就说,妈妈有时间就来帮你看看,不过现在我很忙,没时间。过了一会,女儿自己也解决了问题。
大女儿一周岁多一点,她就让她自己穿衣服。女儿动作很慢,穿得也不怎么好,但曾丽琴还是让女儿自己穿,慢慢地穿衣服的时间缩短了,也越穿越好了。一周岁左右,女儿也开始自己吃饭了,如果吃饭吃得桌子上乱七八糟,她会要求女儿自己收拾……懒妈妈造就的是一个生活自主性很强,能够自己处理事情的孩子。而小女儿是在老人们的呵护下长大,所以刚回到妈妈身边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服,这些生活技能都是曾丽琴慢慢培养起来的。
不过,小女儿的有些习惯曾丽琴也还没有成功改变。比如,大女儿悦悦,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尝试着去解决,会自己想办法,而小女儿小逸一碰到什么困难,第一时间是寻找帮助,还常常会哭。
“看到很多家长什么事都帮孩子做好了,我真替他们着急,其实,放开手,让孩子多些尝试,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曾丽琴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