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泸西酒徒的博客
”诈尸式”父亲
—— 家庭教育的猪队友
什么是“诈尸式”教育?
顾名思义,就是平时不管不顾,偶尔跳出来指手画脚,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上指责孩子和妈妈。
相比于“丧偶式”教育,这种不了解前因后果,武断插手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往往更大,更深远。
1、没事瞎指挥,坐等验收育儿成果
朋友小菲最近很心累,自从孩子上小学后,平时不闻不问的老公竟然插起手来。
看到邻居孩子报兴趣班,兴冲冲地说,“看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我们家的是不是也该学些什么了?”
听说同事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又跑过来说,“你看别人的孩子都积极锻炼了,我们也要抓紧啊。”
本来以为,一向懒散的老公终于对孩子上心了。谁知道,每次提完意见,就没有了下文,好像领导突击检查工作一样。
平时你忙前忙后,吃喝拉撒全照顾。他倒好,安心喝茶、看电视、拿着手机葛优躺。
偶尔道听途说一些“育儿经验”,就又马上下到“基层”视察,不顾全局瞎指挥一通:
“你看孩子有点蛀牙了,平时让他少吃点糖。”
“孩子最近学习怎么样啦,这个阶段很关键。”
这些话看起来不痛不痒,但总给你一种气到吐血的感觉。孩子是自己带的,平时累死累活也不见人影,突然间就跳出来指手画脚。
就好比男人在开车,副驾的老婆自己不会开,还一通叽叽歪歪,本来就心情不好,更容易出意外。
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周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不是突发的短期行为。许多爸爸并不懂这个道理,还总为自己的“指点”沾沾自喜。
2、家庭教育缺位,强刷存在感
有人说,“诈尸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爸是亲爸,妈是后妈。
平时孩子不听话、瞎折腾的时候,当妈的软硬兼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却躲得远远的,假装看不见也听不见。
一旦孩子进入乖巧阶段,这个当爸的就赶紧过来,陪玩陪闹,怒刷一波存在感。
这样一对比,哪个孩子不觉得爸爸更疼他一点,毕竟妈妈天天唱黑脸,十足的“后妈相”。
但更可气的是自己平时辛辛苦苦的育儿成果,被爸爸随便一句好话给说崩了。
你在辅导孩子练琴,好不容易让他安安稳稳坐了下来,这时爸爸突然在旁边来一句,“不想练就算了呗,我们小时候没好条件学这学那的,还不是过得好好的?”
听到爸爸这么说,孩子一下又坐不住了,蹦蹦跳跳闹着去玩...
在《奇葩说》第三季中,傅首尔曾这样形容“诈尸”爸爸:
“有些爸爸,真的是素质很差。不陪孩子就算了,最可恨的是,你含辛茹苦,爸爸们经常跳出来打劫。
我的儿子写作文说,|我的妈妈很烦,戴个眼睛,整天忙,不知道忙啥,还喜欢逼我学习。我的爸爸就非常好,工作努力不回家,从来都不骂我。|是啊,家都不回,怎么骂?”
像这种父亲,不仅教育缺位,还要在孩子面前装好人,搞得还得重新教育孩子,重新心理建设。
这样会给孩子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还容易造成夫妻争吵,影响家庭和谐。
3. 育儿矛盾
源于父母分工不清
之前表姐曾跟我吐槽说,表姐夫喜欢在孩子面前跟她争执。
比如你说,希望孩子以后能出国留学,他却说,“出国有什么好的,现在国内的环境也很不错啊。”
总之,每次跟孩子说些什么,他总要跑来杠一下,把你气得半死。
要知道,有意见分歧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不是私下里解决,而是以争执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会很容易使孩子变得难以管教,出现逆反心理。
长此以往,孩子到底听谁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父母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应当有着天然的分工。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应以母亲的照顾和养育为主;但从孩子上学开始,父亲的养育和教导占比就应当逐渐增大;到中学时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超过母亲。
可现实中往往是,妈妈大包大揽,爸爸偶尔“诈尸”。
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形成不了系统的价值观,严重的,甚至会排斥父母的教育。
4.“诈尸式”教育 为何如此泛滥
《家长报》曾报道过一件事:一小学某班为了避免每次家长会,几乎都是清一色妈妈参加的现象,特意在父亲节搞了个“爸爸沙龙”。
没想到,那天来参加沙龙的,绝大部分还是妈妈。有两位爸爸虽然来了,却连孩子读几班都不知道...
“我负责挣钱就行了。” “男人嘛,要以事业为重。”
“每天上班很忙的,哪有时间照顾孩子。”
相信这是很多男人的心声,所以婚后把生活重心放在事业上,家务和孩子丢给老婆。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不需要怎么照顾孩子,这个思想似乎深入人心。
究其原因,仿佛全中国的爸爸都是同一个借口:忙!
但孙云晓指出,工作忙碌,并不能成为不陪伴孩子的借口。
你再忙,忙得过扎克伯格吗?
作为世界顶级的上市公司老板,小札积极地参与育儿的每一个时刻,大女儿出生后,他甚至果断放弃“一分钟几十亿上下的生意”,休了2个月的陪产假。
你再累,累得过奥巴马吗?
奥巴马在第一次选总统时,说自己最自豪的事情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和他们相比,我们普通爸爸真的有这么忙吗?
说到底,还是意识的问题,多腾出点时间,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在孩子出生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这对中国的爸爸们来说,真的急需改变。
5.孩子是一部连续剧 他的结局因你而改变
《奇葩说》有这样一道辩题,“爸爸如果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么?”
其中,颜如晶的观点深深触动了观众。
“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第20集,他会慢慢的变,连续剧你不看,我们可以补,但是我们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的,1到20岁你不看的话,你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孩子的青春转瞬即逝,“诈尸式”育儿,你可能只看到他模样的改变,却没有陪他度过成长的路。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部剧的结局还可能因你的缺席而改变。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教长期缺失的两个极端结果:一是懦弱,二是暴躁、攻击性强。在美国,70%以上的罪犯,都来自缺少父教的家庭。
此外,年少时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成穷人的可能要比一般孩子高5倍,中学辍学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3倍。
相反,那些拥有满满父爱的孩子,则比同龄人聪明得多。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对11000名同时期出生的50岁英国人进行调查,发现童年时父亲参与带娃的人,智商更高。
中国家庭专家认为,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应以母亲的照顾和养育为主;但从孩子上学开始,父亲的养育和教导占比就应当逐渐增大;到中学时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超过母亲。
所以,爸爸积极参与育儿是必须的,即使这方面稍欠天分,但带孩子也是需要学习的,谁不是第一次结婚,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养孩子。
只有主动去陪伴、教育孩子,贴近他的内心世界,才能带给他美满的结局。
6.教育的本质 是夫妻关系的修行
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有一幕有爱的画面。
围裙妈妈为了让小头爸爸辅导孩子学习,她这么说:
“我决定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咱们家最能干的、最聪明的、最英俊的、最有才干的、也是最博学的爸爸。”
小头爸爸很开心,连忙表态:“身为父亲,我非常荣幸,请妈妈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太好了!那我从现在起,就是孩子的服装师、化妆师、营养师。总之,我的任务最重的噢!”
简简单单两句话,就把爸爸心甘情愿地安排在了属于他的教育岗位。
没有争吵,也没有互相埋怨。
曾在一个视频中看到一个场景,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一对“诈尸式”父母,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爸爸说:“你总是说我从来没管过儿子,我非常地生气,非常地愤怒。”
妈妈说:“老公,你从来都不关心我。”
有人说,大多数养育孩子的冲突,都可以归结为夫妻关系出了问题。
在一个家庭里,夫妻关系永远大于一切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没有好的夫妻关系,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面前,你如何对待伴侣,将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一个孩子成长的维度。
在坎坷的育儿之路上,妈妈也需要放下戾气,鼓励一下爸爸,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让他们背负着爱与责任走近孩子,而不是毫无铺陈的否定和指责。
7.四个关键词
帮妈妈远离“诈尸”环境
分工:妈妈们要明确教育分工,什么是爸爸应该做的,什么是他能做的,什么是还不会做的,适当分给他做,监督他学习掌握的情况。
欣赏:
想象自己还是恋爱时的小女生,给他投以迷妹般的眼神,使劲夸他。男人都是不经夸的动物,虚荣心一起,很容易就会去做了。
信任:充分相信他可以带好孩子,不要动不动就忍不住气。毕竟男人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就让他们两个孩子一起闹腾,共同成长吧。
自我:
中国的许多妈妈,都非常缺乏自我,对家庭过度上心,对孩子过于溺爱,却忘了该如何使自己轻松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