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毓才
徐毓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96
  • 关注人气:2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分级诊疗的可行性梦想

(2015-03-10 08:11:02)

分级诊疗的可行性梦想

 

文  徐毓才

 

据媒体报道,温州已于去年年底全面启动分级诊疗,目标是到2015年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比例达到60%以上,县域内就诊比例达到90%以上,县级医院转诊率不超过10%。

“温五项”玩的还是数字游戏

目前还无法得知温州基层就诊是个什么情况,但到今年年底达到60%无疑是一个很伟大的目标。然而仔细咀嚼其促进目标实现的“五项措施”,让人不由得觉得这还是在玩数字游戏。

其推出的五项措施:一是在前期省、市、县医院实行托管、协作等合作基础上,建立纵向医联体理事会,推进医联体内人、财、物进一步融合,逐步建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优先保障基层人员编制需要,吸引优秀毕业生和卫生人才到基层就业。三是实施基层卫生完善工程,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四是完善县域卫生人才统筹机制,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综合管理。五是允许使用总额不超30%的医保目录内非基本药物中标产品,以满足转诊患者的连续性服务需求。

综观五项措施,除第五项放开基层用药限制,允许使用30%医保目录内非基药中标品种,有一定积极意义外,其余四项很难说有什么实质作用。一、四两项一个是省市县医联体,强调人财物融合,逐步建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个是县乡村一体化综合管理,说的是卫生人才统筹,这倒使人有点糊涂了,难道就人的问题最后会形成省市县乡村“统一管理”?而且之前的医改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不知道温州这次会玩出什么新花样。第二项说的是,“吸引优秀毕业生和卫生人才到基层就业”,措施是“优先保障基层人员编制需要”,不知道温州具体情况如何,据笔者所知,很多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的并不是编制而是人才不愿意去。第三项是“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按照20117月,原卫生部、发改委等五部委颁布的《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乡镇卫生院分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不知道温州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全面等级评审还能整出什么新花样,实践证明,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并不能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由此可见,温州五项措施,仍然囿于“政府主导”的基本思路,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企图通过这几条,实现基层就诊人次60%的目标,梦想太难实现

分级诊疗是个伪命题

当前,城市大医院经常处于“战时状态”,由来已久。从根本上讲,是我国长期以来政府管制不当的结果。具体讲,一是政府该管的没管住,如大医院的扩张,医疗资源难以合理配置,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都不利益优质医疗资源向稀缺的基层流动,如医疗机构分等分级,越是基层医院级别越低,规模越小,即使你是1000张病床的县医院,你只能是二级医院,而设备、人员编制、技术职称比例、收费标准,又都是与医院级别对应的,这就导致很多制度性不公平,一方面同一种检验检查项目,级别低的医院收费低,级别高的医院收费高,而实际上是级别低的医院由于检查人次少,相应的材料人工费成本大;另一方面,同样技术职称的医生,在级别低的医院诊疗手术等医疗服务费用低,这样,导致收入就少,也就是劳动价值就低。不但如此,由于现行法律、政策等的影响,越在基层,检查设备少,医生承担的医疗风险反而大,技术提高难,职称晋升难;二是该政府承担的责任政府撂了挑子。如应该给基层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没有足额补助到位;三是不该管的却管的太多太死。如人才流动调配、药品采购使用、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有的地方实行药品“三统一”,有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

仔细想一想,其实分级诊疗就是一个伪命题,我国现在的医疗体系本来就已经是分级的,医院分三级、二级、一级,收费也自然分成了三等,医疗保险报销也是一样,越到基层报销比例越高,在医院评审中也制定了等级标准,医疗资源等配置都有与医疗机构等级相匹配的标准,如果每一级医疗机构都能够完成自己的功能任务,似乎诊疗就自然会分级,然而为什么医务人员、患者总是不按照政府的安排流动呢?

我们总希望老百姓就诊就能够一级一级转着来,实在有点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始终没有认识到,当前医改距离设计目标差距很远的症结在哪里。按照朱恒鹏研究员的观点,恰恰在于政府管制。因此,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不再以行政等级制配置医疗资源,而非加强政府管控之手——体制内行政权力越大,则行政等级越高处资源越多,进一步增加对好医生的吸引力,这无疑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搞医改搞分级诊疗不改变这一“政府主导”的思路,不可能成功。

还有一个十分要命的政策就是用医保政策引导基层分诊,具体就是拉开各级医疗机构及区域外医疗机构报销的差距,如这次温州市规定,市区职工医保年度一级、二级、三级医院住院起付线为200元、300元和600元,参保人员跨县域就诊,需辖区内二甲或以上医疗机构出具转诊证明书,方可按医保政策报销医疗费用,未经转诊自行到区域外就诊的,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下降25%。多地实践证明,这种办法除徒增患者和县级医院医生的麻烦外,什么作用也没有。在当前恶劣的医疗环境下,患者要求转外,恐怕没有几个医生会拒绝且敢于拒绝的。因为,要真正能够解决病人就近就诊问题,需要基层医疗机构能看病,敢看病,愿意看病,而且病人相信你能看病能看好病,这才是最最根本的。

2015年,国家卫计委将制定分级诊疗指导意见。从目前公开的策略看,不外乎推动各级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制定差别化的医保报销政策,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组建医联体、对口支援、多点执业等形式,提升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没有什么新举措。笔者认为,如果不能彻底转变思路,估计制定出来的“指导意见”也不会有指导意义。

(该文首发于《基层医院》2015.3.2“众言堂”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