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医改邂逅
(2014-11-20 11:18:50)因医改邂逅
■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
自从与《医药经济报》结缘,我就认识了一群具有激情与责任心的编辑部美女,她们或温或火,个个性格鲜活,我们也因此与医改一路同行。
不期而遇
时间并不长,但因为忙忙碌碌,对曾经的记忆有些模糊,好在有网络可查,不至于找不到曾经留下的痕迹。在交流较多的责编中,姚先生与我最熟。打开聊天记录,第一次与时评版责编姚先生结识是去年7月中旬,一个火热季节的下午。我们互相问好,我说“您是美女?”她回复“非男性”,并主动介绍她在陕西上的大学,这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之后我们就聊起了所学专业、毕业时间,给了我阅读《医药经济报》的链接:www.yyjjb.com。之后就直言,“对了,您可以把照片换换,这张太严肃了”,并建议“弄张生活照或者有寓意的”。我知道她指的是新浪微博。这第一次,我对她说:一个人,一辈子要交四类朋友,律师、医师、教师、警察,可能一辈子不需要,但需要时很重要。
首次邀约
时评版向我第一次约稿大约是认识10余天,这次约稿和之后的很多媒体约稿类似,都是看了我在微博上有关于某件事的微评之后。那次的内容是人大课题组关于医改的评估报告,我的总体评价是没有实质性进展。她约我就此写一篇评论。这就是我去年8月2日发表的《医改评估报告透露了什么?》,也是我在《医药经济报》上发的第一篇文章,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我在该报陆续发表文章37篇,与小编们也结下了朋友之情。
笔名徐木
除了约稿,和编辑们还聊很多事。我用“徐木”这个名字发文章,也是姚先生的建议。
话题从新医改那篇稿子说起。一天,她说我的稿子好多人看了,我说“是吗?被廖厅转了,声势就大多了”。她说“您要出名了”,我说“出什么名,就爱瞎想而已”。她说,“别这么说,您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并提醒我也要注意保护自己,“您懂的”。
“谢谢,听取您的建议,我准备用笔名徐木,怎么样?”谁曾想,她大呼“哈哈好!我喜欢木这个字。之前我的Q名也有木”。
题写心语
又是某一天,编辑需要照片做成素描效果,并要求“给一句代表你写作性格的话,十几个字以内即可”。我稍作考虑随即发去:“尽管不成熟,尽管不高雅,也不可能留千古,但一定是真话实话”。姚先生回复“有些长”。我又改为“尽管不成熟,但一定是真话实话”,此时编辑建议将“把真实和理性装进去就行”,最后确定为“真话需要理性的表达”。我觉得这既是我的“心语”,也是时评版的希望。
不敢奢望
走到了2014,新医改也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疾风吹拂下,能够感觉到医改的架势拉大了许多。
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的思路更清晰,第二方面,2014年重点医改工作任务史无前例地确立了时间进度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也一下子增加了700家,总数超过千家,并明确明年全覆盖。然而,是否能够如期做到位、做彻底还是一个未知数。比如,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中央三令五申但仍然难以见效。因此,对于新医改,我们不敢有太多奢望,只愿踏踏实实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该文应《医药经济报》刘主任之约撰写,刊发于该报“智慧公社”2014.11.1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