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过度市场化论调的危害

刚刚看过《健康报》转《广州日报》一篇《“输液大国”背后的“过度医疗”魅影》,对“过度输液”乱象着实担忧。然对其将原因概括为“过度市场化”不敢苟同。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新闻,是关于“治理吊瓶满街跑”的,文中对我国热衷于输液进行了剖析。认为,首先是因为医疗服务商业化;其次,医患关系紧张,对感冒患者不开药或开点口服药就打发走,“这不仅会被患者认为是不负责任,万一患者因为感冒并发了更严重的疾病,医生的麻烦就大了。”(方舟子语);再次,工作竞争激烈,很多人难以因病请假休息,甚至“岗上输液”,人们都想尽可能快地看好病并自以为输液最快捷,医生便迎合患者这种不科学的偏见;第四,我国输液形成了完整利益链条,年产量11年增长四倍,输液产品的任何“技术改进”,哪怕换一个瓶塞,都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当然,这些观点也不一定全面,但起码被一句“过度市场化”要客观得多。
地球人都知道,看病必须找到病根,针对病根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也就是“治病求本”。如果为了“难以言表”的原因,或者其他目的,故意不找根本原因,发些“言不由衷”的论调,给问题找理由,其危害也许比得了“癌症”还可怕,因为癌症实在是找不到原因,不是不找。
由此,我想到,当前正在进行的医改,很多问题,本来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需要政府放权松绑,尤其是要抛弃捆绑在自己身上的利益,如医院的行政级别、院长的聘任、编制、人事、晋职等等权利,却一直被怪罪于医院的管理、医生的道德,本来是市场发育不良却硬说是市场化过度,如果继续这样顾左右而言他,那医改就不会有希望。
医改中,我们要真想取得进步,首先必须警惕诸如“过度市场化”论调的危害。(徐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