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虚高谁得了利?
(2013-08-16 17:16:11)看到@大河网
无疑,将问题归结于医生和医院很简单,也很直观,很容易被社会接受。而且在医患矛盾极其尖锐的今天,对医院和医生的声讨似乎更容易把自己打扮成“正义”与“道德”的化身,可以代表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然而犹如看病,如果我们只被表象迷惑,找不准病因,注定治疗必然失败。因此,我不赞同漳州医药腐败说明“90%医生的医德都荡然无存”的观点。
道理很简单,人所共知:如果池塘里有两三条鱼死了,可能是鱼的问题,而如果池塘里的鱼都死了,恐怕就是水或池塘的问题了,必须换水或重修池塘。
不是医生道德的问题,那究竟是谁的问题呢?
通过媒体报道,大家知道了,1元钱的药到患者手中是10几元,我们看看经历了哪些环节。
一是所有药品都要有生产批号。厂家生产一种药,要上市,先得药监部门审批,拿到批准文号方可生产。招死了,还得重新申请。因此,厂家就得给药监局活动活动。这一活动,郑筱萸栽了。
二是要确定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要进入市场,就得有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谁有定价权?物价部门。物价部门对药品生产、研发、过程、人力等等成本,能搞清吗?不太完全能。于是,定价多由厂家报,报多少,能不能批,就看给物价部门的好处多少了。
三是得进医保。药再好,进不了医保,医院不敢进,医生不敢用,用了医保不给报销,还得处罚医院、医生。因此,还得进医保目录。
四是得招个好价钱。近几年,药品实行招标了,能不能被招进,关系药品的生死。能入围被招进,就有进医院的资格,不能进,就一切完蛋。因此为了被招进而且以比较高的价格招进,就十分关键。因为价格越虚,活动经费就越多,就越有竞争力。
五是得进医院。这就得活动医院拿事的那些人。院长、药剂科长、分管院长等。
六是得有医生用。前面一切都做了,该烧的香拜的佛都完成了,最后能不能下得了雨,这就得看医生的手下神笔了。
七是还得可持续。为了把医生的积极性发挥好,可持续,还得配合好医院的制度和相关人员。各医院为了避免回扣泛滥被报销经办机构处罚,还不得不制定一些控制费用、控制药占比,打压药品使用过度的制度,如药商不管医院制度,过于放肆就会被医院制度打死;同时还有相关人员,如药库管理人员、药房人员、信息科人员、财务科长也得打点,甚或联络一些内部人员给“统方”用于确切支付医生的好处费。只有如此,才能可持续。
有人说,医生黑、医院黑,那么请问:是谁把药品价格定得那么高?又是谁把药品价格招的那么高?为什么被招死的药改头换面出来又是新药,价格会成倍增长?为什么一个没有什么学历的人一旦成为药商没几年就购房买车腰缠万贯,很多曾经连医生也当不了的人会如此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试想:既然有人把药品价格招的那么高,而且不准二次议价,医院在销售时并没有加成,医生为什么不能收取药商给的好处?即使不收,这一部分钱也不会到老百姓的口袋里,也不会减轻国家医保基金的支出。
也有药商说,不给医生好处,医生就不开他的药。是呀,可能是这样。问题是如果所有药商都不给医生好处,如很久很久以前,难道医生就不开药不看病了?不可能,是吧。
那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惊天腐败现象呢?
我认为,一是生产企业过多,二是流通环节过乱,三是国家调控政策失效,四是打击不力。最根本的还是政府干预和过多管制,因此要真正解决医药购销领域的腐败问题或许只有政府放权,放弃捆绑在自己身上的利益,让市场决定,精简利益链,让药品直接从厂家到患者手中或者直接到医院,然后政府只需做好三点,一是管好质量,二是信息透明,把药品价格、医疗服务等等信息全部公开,让老百姓自由选择医疗机构,让医疗机构自主定价,让医疗保险替老百姓控费,三是严查重处腐败案件,绝不姑息。
从公开的信息,我们不知道漳州药品回扣,73家医疗机构是否涉及民营医院。如果没有,我们是否可以受到启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徐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