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沉得下去吗?
(2013-07-15 12:13:20)最近,浙江医改又有了新动作。具体是:出台了《关于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指导意见》,计划今年全面启动,2015年,覆盖全省所有地市,2017年,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城市医院就诊压力趋于缓解,就诊秩序明显改善。
9日,此项工作即付诸实施,浙大医学院附属的邵逸夫等6家三甲医院与地处偏远的景宁、龙泉、江山等13县签约,与当地14家县级公立医院建立以托管为主要方式的紧密型合作办医关系。
该《意见》提出了11项运行和保障措施。概括起来,一是“控”,即在“十二五”期间,暂停审批省级医院和部分市级医院在主城区内扩大床位规模申请;二是“托管”,主要包括7项任务:三级甲等医院至少与1家县级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式办医模式;托管医院建立由理事会、监事会和医院管理层3部分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城市医院加强对托管医院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城市医院可按不低于托管医院业务总收入3%的比例收取托管费用,该费用由委托方支付;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对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在学科、人才、技术、设备及科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区域专病中心建设,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同类治疗的同质化;三是“促进”,包括3项具体措施:三甲医院建立基层指导科,县(市、区)卫生局设立优质资源下沉工作办公室;机构编制、财政、人力社保、卫生、发改等部门加强政策联动;将优质资源下沉工作纳入政府医改责任状,并纳入等级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改革责任状考核范畴。
看起来,保障有力,措施严密。然而,真能使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吗?
首先,看看什么是优质医疗资源?以我的理解,主要是人、财、物、管理。人,自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核心,管理只能附着在人上。至于,财与物,由于医疗机构均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企图依靠城市医院去帮扶,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当地政府。
二是,认真分析优质医疗资源为什么下不去?财、物问题关键在政府,上面不投入,下面没能力投入,致使越穷的地方投入越少,庙小难招大和尚。而人与管理的资源,按照《指导意见》,是下沉的主要资源。人的问题,提出派几个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我看不可能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哪个县医院没有一批副主任医师,现在要说缺人才,也确实缺,但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把人没当人用,浪费现象普遍,没有给人才发展的平台,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这也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根本,用不上才是根本。在保障措施方面,“控”估计不难,只要动真的,政府愿意抛弃裹挟在自己身上的利益;而托管,估计很难做到。建立什么理事会、监事会和医院管理层,实践证明,都是走形式,收取3%的托管费用,由“委托方”支付,难道由地方政府?不可能。但是,在协议中没有明确“托管方”责任,谁能说清,不会成为卡马乔与足协的协议。加快专病建设,逐步实现同类治疗同质化,是好,但从前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践证明,受援医院院长的弱智,往往难以使好政策落空。三条促进措施,也许只是形式而已。可以肯定,没有院长的职业化、去行政化,不能从体制机制上动真刀子,优质医疗资源注定下不去。
三是,分级诊疗也许永远是梦。当今的中国,医疗执业环境恶劣程度,空前。病人就诊具有非常大的自由度,怎么实行分级诊疗?过去一直说的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本来就是废话。什么是小病,什么是大病,本来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医疗服务本来就是建立在医患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实施的。当患者足够信任医生和医院时,医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水平为患者做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建议,当患者不信任医生时,充满怀疑甚至敌意时,医生该怎么面对患者?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医生绝对不会对患者做出科学的建议,只能“由他去吧”,即使自己可以解决患者的问题。因此患者的流向并不完全由基层有了好医生决定,还要有好设备、好环境,最根本的要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徐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