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讨饭经历
(2013-06-12 10:06:30)我的讨饭经历
徐毓才
给大家说这事,几乎没有人相信。但,这确实是真事。
记不清是哪一年,印象大约是小学5年级后,初中一年级之前,也就是三中全会前后。那时候,国穷、民穷,而我们家是格外的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锅煎了拿着葫芦瓢瓢借米借面,饭熟了端着木勺子借盐,没有油可以,没有盐是不可以的。记得那时候什么都吃过,说起来也不怕大伙笑话,黄豆壳、槐花、包谷壳、核桃树穗穗等,这些都还是好的,起码可以下口,最难吃的是当时喂猪的红薯蔓打的糠(现在连猪也不吃了),粗的无法下咽,就用箩筛出细一点儿的,搅在锅里,黑乎乎的,吃的时候为防下沉,必须边搅边喝,真是“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家里人多,父亲、母亲、大哥、二哥、妹妹、弟弟和我,由于油水轻,每顿饭一做就得“二号锅”一锅,每人至少要吃“兰沿沿”碗两满碗。为了能多吃点,吃饱,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比如吃糊汤,没有粮食的时代,糊汤饭总是很稀,可以照见人影,为耐实些,常常煮些红薯、洋芋,如果你第一碗舀得早你宁可少舀些,以便第二碗抢占先机,第二碗你多舀些洋芋、红薯,扎扎实实地轴上一碗,如果你第一碗舀得迟,你就别指望第二碗了,索性先下手。兄弟姐妹们常常因为谁多舀了几疙瘩红薯、洋芋而发生争执。父亲在生产队负责记工分,死要面子,大哥已经是大小伙子了,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妹妹、弟弟还小,我也算“品学兼优”的知识分子,轻易是不会干“乞讨”那没面子的事的,于是只有母亲和二哥实在没办法就会出门讨要。
我的唯一一次撕破面子出门讨饭的日子是端午节那天,这个日子却记得很清楚。端午节,人们习惯上都吃粽子,听说是纪念屈原的,但在那个年代谁还管吃粽子是纪念谁这些高雅的事。选择这天出动,一是我们没有粽子吃,二是过节好要,或许可以吃的粽子。当然,迈出这一步也是“有经验的老前辈”鼓励的结果,他们说,只要出门就可以吃到很多样好吃的东西,而且你一个小孩儿,人家都同情你,好要。并传授给我一些技巧,说,你到人家门口,什么也不用说,站在门框一边儿就行了。一大早,我拿着一布口袋,从对面村开始,挨家挨户,走了好几个村子,离家估计有七八里了,时间也快到中午了,我只要到一个半粽子和一斤多糊汤面。肚子依然饥饿。返回,走到村口,我在生产队的洋芋地里扒了一窝,得到3个,揣在兜里回到家。
如今,我得了糖尿病,我认真思考其中的缘由,原来可能与我的基因有关,我的基因叫“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