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法》管制下的精神病患者住院安全管理
(2012-11-13 14:05:29)
标签:
杂谈 |
《精神卫生法》管制下的精神病患者住院安全管理
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
2012年10月26日,历经27年立法长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终于被十一届人大29次会议通过了,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一立法的漫长过程足见国家对其之慎重,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每一条、每一款是多么的值得我们从事精神卫生管理和精神病患者康复工作的人认真研读。在此,我就《精神卫生法》对精神病患者住院安全方面的要求谈谈学习体会,希望对同道有所帮助。
一、送医规定
(一)建议权。《精神卫生法》第十七条规定,
(二)送医权。《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由此可见,送医义务局限于三类人,一是“自行”,二是“近亲属”,三是“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
(三)强制送医权。《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二、住院规定
(一)诊断权。
1、机构合法。《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依照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一)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二)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需要的设施和设备;(三)有完善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
2、做出诊断的人要有资格。《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医疗机构接到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应当将其留院,立即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并及时出具诊断结论”。第二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出诊断”。
(二)住院
1、基本原则。《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①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②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2、程序。
(1)出现自伤或有自伤危险,经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2)已伤害他人或有伤害他人危险的,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
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三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二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二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3)对鉴定人的要求。《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到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鉴定事项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第三十四条规定,“鉴定机构、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按照精神障碍鉴定的实施程序、技术方法和操作规范,依法独立进行鉴定,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报告”。“鉴定人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记录的文本或者声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4)对再次诊断结论或鉴定报告的处理。《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不能确定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者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不得对其实施住院治疗。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精神障碍患者有危害他人安全危险的,其监护人应当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在相关机构出具再次诊断结论、鉴定报告前,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规范的要求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三)七项告知。
1、诊治过程中享有的权利。第三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精神障碍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
2、治疗方案、方法、目的、后果。第三十九条规定,
3、保护性医疗措施。第四十条规定,
4、实施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和实验性临床医疗需要书面同意。第四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下列治疗措施,应当向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无法取得患者意见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①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②与精神障碍治疗有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实施前款第一项治疗措施,因情况紧急查找不到监护人的,应当取得本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与治疗其精神障碍无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5、不宜出院的告知。《精神卫生法》第四十四规定,医疗机构认为自愿住院要求出院和监护人送入要求出院的精神障碍患者不宜出院的,应当告知不宜出院的理由;患者或者其监护人仍要求出院的,执业医师应当在病历资料中详细记录告知的过程,同时提出出院后的医学建议,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签字确认。
6、可以出院告知。《精神卫生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7、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的告知。第四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在病历资料中如实记录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并如实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
三、出院规定
(一)自愿出院。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对有自伤或有自伤危险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监护人可以随时要求患者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二)通知出院。对有伤害他人危险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医疗机构认为患者可以出院的,应当立即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
(三)手续办理。第四十五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出院,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出院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