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玛莎拉蒂德国宝时捷法拉利福特 |
分类: 找的乐儿 |
车展无疑是北京11月份最大最热的话题了,今天中午我和小茹杀了过去。
今天是“专家日”,尽管不知道这个称谓有什么具体意义,但是票的定价比“公众日”高50块,幸好这次有赠票,要不莫名其妙就要挨宰了。
我今天犯了个小错误,就是从后门进场,使得整个过程都有点乱打乱撞。一开始是三个国产车的展厅,国产车也就是路上跑的那些了,有几个稍微有实力些的牌子展示了他们的尖端产品,跑车也接二连三的出现在国产品牌之中。但是整体来说,自主研发车尚处于模仿日本外型的阶段,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来,外型也感觉距离世界工业设计水准还远。
之后的第一个重头戏出现在宝马集团、大众集团的展厅,奥迪的R8跑车映入眼帘的时候我小小激动了一下,因为这车确实和网站上面的3D模型一样酷,做为量产车,确实是太过于奢华了一点。之后,在这里看到了大众的辉腾,各种型号的MINI,宝马的M系等我素来很喜欢的车型,总而言之,这个展厅里的车是整个大会里最符合我兴趣的了。后来,来到一个更大的普通国际车馆,大部分比较常见的国际厂牌都在这里。奔驰、VOLVO、克莱斯勒等等,所有拥有庞大产品线的欧美集团都在这里。说实话,这里没有太让我激动的车,大部分都是中国大款经常会开的,让我印象深刻的车没有几辆,福特的“蝰蛇”、萨伯的一量概念车,也就这样了,对了还有一辆全球首发的“迈巴赫”独自在一个密封玻璃屋子里,挺高深的感觉,没兴趣。
在日本普通车馆里,我深切的感觉到小日本儿在选模特上十分用心,三菱车好看模特也和车的风格很搭,还有本田搞出的那个行走机器人算是出了个奇招,引得那个区域水泄不通,无数双手把相机举在头顶。
豪华车馆一开始我没找到,我忘记1号馆里居然还有个2层,幸好后来执著的为了找宝时捷才摸到了这按说是最精彩的馆。这个馆的观众密度绝对是整个会场里最大的,每辆车前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一进门就是“玛莎拉蒂”的一宽新跑车,感觉有点房车赛车辆的感觉,理念上绝对有林宝坚尼的意思,总之我觉得仅仅是一款很酷的车,有失“玛莎拉蒂”长久以来的独特外形。实在是太挤了,照相困难万分,宾利、法拉利、宝时捷等等传统意义上的极尽奢华的车基本都有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人实在是太他妈多了,很是不爽,后来仔细一想,反正这些真正名得不能再名的车大街上不时也都能见着,一狠心就不看了。
与这些豪车一道楼梯相搁的是日本几个比较高级的品牌,因为这两个厅相临,所以欧美豪车吸引了大多数的眼球,日本车这边人没有多少,甚至说人很少。这里主要展示的几个厂牌国内都没有销售,比如“大发(DAIHATSU)”,本田集团的“ACURA”等等,“ACURA”的模特素质又一次掩盖了日本车本身不够打眼的缺点,这里出现了没有车的模特遭到疯狂拍摄的情况。“大发”这个牌子我记忆中一直是做“小车”的,这次参展的车也大部分很mini,外型没得挑,都很可爱。
看了一下午,对几种不同风格的品牌得出以下结论:
1.德国品牌采取的展出策略一般都是秀科技,所有德国的展台设计和布置都极有科技感,声光电混用,宏大壮观,可以说是展示方式对得起车本身的价值。
2.日本车采取香车美+小插曲的方式来吸引眼球,展台普遍很简单,感觉下功夫不是很大,功夫都用在找模特上了。不过倒也是一种策略,从照相的众人直勾勾的眼神里就能看出美女的威力。
3.国产车采取中不中洋不洋的方式,不是说做得不好,主要是感觉不出这些牌子都是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中国厂商都有很多助兴的节目,我估计这一定是公关公司搞出来的花样,不管如何,看起来挺傻的。
4.德国以外的欧美品牌给我印象不深(除了福特),感觉好多车没有带来,像法拉利这样的品牌放过来展览就被人给彻底围死了,一群摄影爱好者疯了一样的抢滩,场面和气温都很不愉快。中国人目前的消费水准离这些车太远了,好多人一看见这些就跟疯了一样,搞得像我这样懒得使出吃奶的劲做身体摩擦的人却步了,反正这些平时差不多也都见过了,居然还把四周全都围上了,还要登记啊排队啊才能近距离看,没意思。
给我留下最好印象的按降续排:奥迪、宝马、“大发(DAIHATSU)”、“ACURA”、还有福特和“JAGU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