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境内主要青瓷窑口介绍
2012级
王昱焱
汝州市地处河南西部,北为嵩山,南为伏牛山,汝河自西向东横穿市区中部,呈夹山川之势,水陆交通便利。这里古代森林茂密,原煤蕴藏丰富,优质瓷土遍地,为制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解放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汝州青瓷窑进行了多次调查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宋至元代的青瓷窑址50多处。汝州青瓷窑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代断烧。明正德五年《汝州志》记载:“汝窑创始州造青瓷无考,元至元间,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最美。窑已久废。但居民间于地中偶尔掘得,颇以为珍顽焉。”说明汝州自古出土青瓷不断,但发现出土青瓷大部分为民窑烧制,现将汝州市境内青瓷窑口介绍如下:
汝窑(汝州境内的汝官窑为以下几个窑口)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汝州、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又与同期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合称“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
张公巷官窑(由于还处于专家研究阶段故不详细介绍,暂定为北宋官窑)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汝州老城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北,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在2004年被发掘。张公巷汝窑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传世极少,仅有4片青釉标本藏于上博)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认定张公巷窑址为北宋官窑有两个依据,一是它不同于汝窑(清凉寺);二是它与南宋官窑是传承关系。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来看,它有别于汝窑瓷片。一是瓷片的胎里含锰少,胎质比汝窑白;二是釉总体上来说呈乳浊状,比汝窑的厚点;三是出现了较多的圆形支钉痕,汝窑为芝麻支钉痕;四是瓷片上的开片鱼鳞纹较多。这就与南宋官窑联系起来了,在杭州发现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台下官窑的瓷器上有圆形支钉痕,还有大量的鱼鳞纹瓷片。这说明南宋官窑是从北宋官窑演变而来的,而北宋官窑的前身就是汝窑。张公巷出土的这批东西,除了官窑之外一般民窑绝不会有。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链条:汝窑(清凉寺)——北宋官窑(张公巷)——南宋的修内司官窑——南宋的郊台下官窑。
http://s13/mw690/6a767bddgd7dbd91bfa7c&690
http://s6/mw690/6a767bddg7bfc628920e5&690
http://s13/mw690/6a767bddg7bfc628a677c&690
文庙汝官窑(由于文庙窑址位于古建筑群下没有经过国家机构的正式发掘仅能从平时出土的标本研究)
从文庙汝官窑址出土的汝官瓷片和宝丰清凉寺汝官瓷来看,虽然一脉相承,但有明显的区别:其一,文庙汝官瓷制作普遍比清凉寺汝官瓷精细、胎薄,非常成熟和完美。其二,文庙汝官瓷普遍呈现淡天青,釉层非常薄;而宝丰清凉寺汝官瓷普遍呈现重天青,呈色幅度大气,釉层较厚。其三,文庙汝官瓷刻片纹非常统一,均呈现蝉翼纹开片,瓷胎胎色比清凉寺偏白。而清凉寺汝官瓷开片纹杂乱,有蝉翼纹,也有蟹爪纹显露出早期汝官瓷的风格。其四,文庙汝官瓷支钉痕普遍比清凉寺汝官瓷支钉大。
汝州文庙汝官窑址出土的豌豆青色瓷片制作风格和汝官窑一样,它的色泽既不同于越窑,也不同于临汝窑,也不同于耀州窑,无疑是宋代“汝州新窑器”。证实了北宋人徐竞《奉使高丽图经》所有的“汝州新窑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类”。显然徐竞所说的新窑器是指文庙窑址生产的和越窑相类似的独特青釉瓷。徐竞是当时人,对瓷器又精通,绝不会把耀州瓷说成是汝州新窑器。然而宝丰清凉寺汝官瓷窑址,虽经三次挖掘和1998年秋大规模盗掘,均未见1片豌豆青瓷片。在文庙汝官窑址遗址,出土的1片生烧卷足支烧瓷片经再烧属豌豆青色,进一步证明这里可能就是汝官窑,并且可能是宋宫垄断的汝官窑址。这个论断也得到了故宫博物馆有关专家的认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
一、汝州文庙汝官窑址可能是宋宫垄断的汝官窑址。
二、汝州新窑器出自汝州文庙汝官窑址,北宋人徐竞在《奉使高丽图经》中对“汝州新窑器”的记载是正确的。
三、汝官瓷应分两期生产,北宋中期应在宝丰清凉寺生产,禁烧后应在汝州文庙汝官窑址生产,并同时生产“汝州新窑器”。
四、天青色汝官窑瓷可能仅供宫廷陈设,而“汝州新窑器”是供宫廷使用,从“汝州新窑器”没有传世品流传下来,可说明这一问题。
根据汝州博物馆朱文立先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政府对文庙汝窑遗址十分的重视,预计在一两年内对文庙汝窑遗址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挖掘,到时文庙汝官遗址之谜有可能大白于世。
http://s16/mw690/6a767bddgd7dbd98276cf&690
东沟窑
(应属民窑,兼烧钧窑)
位于汝州市大峪乡东沟村东。南距县城30公里。这里依山近水,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瓷窑在东部,排列有序。由于常年烧制,大量残渣堆积于此,地表上瓷片比比皆是。从遗物的造型和釉色上看,属宋、元遗存。瓷胎多为灰色,有深浅厚薄之分,质地有的紧密,有的疏松。釉色有天青、天兰、葱绿、茶叶沫、鱼肚白等,以天青居多。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细腻,开细小冰裂纹,釉下气泡较多,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器物大致有直口盂,小茶托,圈足浅腹盘,敞口碗之类。造型古朴、大方,制作规整精细。
重点保护范围:以河沟转弯处为起点,向西120米至东沟村定家山墙,向北50米至山坡。长120米,宽50米。
一般保护范围:
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外扩100米。
http://s16/mw690/6a767bddgd7dbd999a64f&690
http://s6/mw690/6a767bddgd7dbd9c6a885&690
严和店窑(有少数类官窑产品,民窑向官窑转化,民窑产品应属临汝窑)
严和店北距汝州县城十二公里,南部临蟒川河。窑址面积为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米。
“严和”同音“验货”,严和店就是当时宋代验收货物的地方,是人们日久喊转而矣。时间长了,聚此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了,就逐渐发展成为严和店村落了。可是,还有人说严和是人名当时这里的汝瓷是由严和在这里烧造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198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此进行发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198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又在窑址中部进行发掘,揭露面积为400平方米。共发现宋代窑炉4座,澄泥池作坊一座,元代窑炉2座,器物胎质薄,质地紧密,施釉均匀,器形灵巧.产品多为民窑,有少数类官窑产品.是研究汝民瓷向汝官瓷转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窑址的制瓷区域,北部产印花、刻花青瓷,器形为折沿碗、斗笠碗等。花纹图案有海水游鱼、波纹海螺、团菊、六分式折枝花、缠枝花、牡丹等,少部分碗的内底花纹中间有章、吴、童等方形章块。器物胎质薄,质地紧密,施釉均匀,器形灵巧。遗址西部产兰釉色瓷器,器形笨,作工粗糙,有敛口碗、炉等。南部是生产黑瓷、白瓷的产地,产品有萝卜樽、缸、侈口碗,作工粗糙为粗瓷产地。此外,地表还散存大量的窑具、匣钵垫饼、支钉、垫圈等。宋代的窑炉,由吸风孔炉膛、烟囱、望火孔等组成,炉的材料均采用高岭土制作的砖坏砌成。元代窑炉多呈马蹄形,结构同宋代窑,窑壁则用废弃的匣体摆筑形成。
http://s10/mw690/6a767bddgd7dbd9d53b39&690
严和店汝窑遗址
http://s2/mw690/6a767bddgd7dbda1b0771&690
http://s4/mw690/6a767bddgd7dbda246853&690
临汝窑(以严和店窑为代表)
宋、元民间瓷窑。在河南临汝县(今汝州)。烧制耀州窑系青瓷列号以盘碗为多,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饰以印花,另有少数刻花器。共发现窑址十一处,其中烧耀州窑系印花刻花青瓷的有三处,其余八处烧钧窑系青瓷。三处耀州窑系青瓷窑址为严和店、轧花沟和下任村,以严和店遗址范围较大。
临汝窑的耀州窑系瓷窑烧造年代始于北宋中叶,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主要烧造碗、盘等器皿,造型式样不多。胎稍厚,修坯较草率。釉色多青中闪绿釉釉层稍厚,气泡较多。装饰技法一为光素无纹,一为印花。印花纹饰多数凸起,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题材多见缠枝、折枝的菊花和牡丹花,团菊纹亦常见。海水纹更具临汝窑自己的特殊风格;海水布局为圆圈式,多为八到十圈,形成多层波浪式水份,中心常为一朵花,也有饰田螺纹的。临汝均窑系窑址,属宋元时代,所烧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均窑特色。器型有洗、盘、碗之类。装饰有天兰地中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的,施青绿色釉,月白色釉和天兰色釉数种。釉质纯粹,色泽滋润。特别是一种于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板沿洗,鲜艳的红色用淡月白釉衬托,互相辉映,情趣盎然,是其它均窑系窑址所不见的。
临汝窑以烧青瓷为主,遗物以各式碗、盘最多,印花青瓷占有一定数量。印花绝大多数为阳纹,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鱼与莲池鸳鸯等,碗心有印“童”和“吴”字者。阴纹印花及刻花装饰只有少量发现,制作技巧与纹饰布局均不及阳文印花装饰娴熟。临汝窑印花青瓷的造型与纹饰与陕西耀州窑非常相似(见耀州窑址)。印花青瓷盘碗中有6等分布局法,这类装饰具有明显的金代特征。东沟、陈家庄两处窑址均烧一种青绿釉盘碗,釉色介于钧、汝两窑之间,过去称之为邓窑,两处窑址发现后,解决了这类瓷器的产地问题。
临汝窑盘碗胎稍厚,轮旋修坯较耀州窑草率,尤其表现在盘碗圈足部位,釉色青中闪绿较多见,与耀州窑的青中偏黄色调不同,施釉稍厚,气泡较多。
http://s3/mw690/6a767bddgd7dbf0053c72&690
http://s2/mw690/6a767bddgd7dbf0260901&690
参考资料:
《汝瓷博物馆青瓷与张公巷窑出土标本之新发现》未署名
《汝州城内张公巷窑窑址》
朱文立
《汝州市文庙汝官窑遗址发掘前的探讨》未署名 2010.08.05
发表于大河收藏网
《东沟汝窑遗址》未署名 2009.03.06
发表于中华汝瓷网
《严和店汝窑遗址》
《临汝窑遗址》未署名
华夏收藏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