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货私募处于阳光化初期

(2013-06-21 10:11:53)
标签:

股票

期货

金融

投资

分类: 金融证券
目前国内期货私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期货私募行业面临的问题,首批发行期货程序化私募基金的投资公司凯纳投资总经理陈曦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国内期货公司能提供的支持确实不多,但是期货私募现在处于扬帆起航的起点上。

期货私募处于阳光化初期

中国证券报:目前期货私募行业发展处于什么状态?

陈曦:整体来说,中国期货私募现在处于阳光化的初期,正是扬帆起航的起点上,类似2006年的股票私募,中国股票阳光私募之父的赵丹阳开创了以信托为通道的股票型阳光私募。

今年下半年开始会有陆续产品到期,这些产品都是第一批的期货私募产品,包括我们2013年2月成立的财通凯纳1号管理型期货产品,这是一个管理型的期货产品,主要投资标的是股指期货,同时还有部分商品期货的混合型纯量化交易基金。我们这个产品所有的交易都是由数学模型计算发出交易信号,由计算机发出交易指令,没有一笔交易是由人工来完成的。类似的期货基金在国外有元盛资产(Winton)全球最大期货量化私募,管理资产超过300亿美元。目前元盛也已经进入中国并且发行了基金专户产品。

中国证券报:在通道方面,期货私募面临哪些问题?

陈曦:2012年底,证监会批准期货公司进行资产管理业务,但截至目前,已经过去半年了,各家期货公司资管产品的进度都很缓慢,反而是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在期货资管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我分析主要原因是有两方面:一是期货公司从来没有发行过资管产品,所以在产品发行和审核上特别谨慎;二是期货公司暂时还不能发行一对多的产品,只能发行一对一的产品,导致期货私募不大愿意借期货资管的通道。

2012年6月是期货阳光私募的分水岭。2012年6月4日,国投瑞银旗下专户产品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首家特殊单位客户,期货经纪商为招商期货,标志着基金专户产品正式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在此之前,期货私募没有特别好的产品通道,主要以单账户代客理财为主,兼有少部分发行有限合伙类型的产品,但是规模都较小。基金专户期货产品的诞生解决了期货基金通道的最大困难。目前财通基金[微博]是在期货专户上发行规模最大基金公司,合计发行产品20余只总规模接近20亿元。

做好期货私募比股票私募难很多

中国证券报:有调查认为,期货私募处在急需期货公司帮助和支持的状态。但是,尴尬的是国内大部分期货公司的资源能力也很有限,给期货私募提供的支持也是捉襟见肘。关于这个问题,怎么看?

陈曦:期货私募行业刚刚开始,自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期货市场是一个相对股票市场更加博弈同时更加公平的市场,期货私募不像股票私募的盈利模式那么多,对于发展初期的期货私募来说,很多私募是不收取管理费的,即使国外也是这样,期货私募完全靠业绩分成作为唯一的盈利来源。这非常考验投资团队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所以做好期货私募会比做股票私募要难很多,因为每年都需要为客户创造绝对收益。

期货私募发展需要很多的支持,而目前国内期货公司能提供的支持确实不多,但是也有不少有特色的期货公司能给期货私募很大的支持。期货私募所需要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资金、产品设计、交易通道、技术,我们发现有部分公司在某一个点上做得不错,但是很少能够提供全面支持的。

比如说,在资金方面,南华期货给了我们很强大的支持,我们的第一只产品也是由于南华期货的支持才能够快速的成立,在资金募集和产品设计上南华期货具有很强的能力。在交易通道上华西期货做得不错,他们给客户提供了最高速的交易通道,同时还给客户提供底层的编程支持,这对我们帮助也很大。还有一部分期货公司在帮私募募集优先资金上比较有优势,可以找到最低价的优先资金帮客户发行结构化产品。目前还有一大部分小的期货私募属于工作室的性质,有些期货公司还能为他们提供交易场地和电脑。

中国证券报:谁可以成为期货私募的后援?期望是什么?

陈曦:作为一个量化私募,其实最需要的是金融工程和数学及计算机研究上的支持。我们现在几个方面寻求支持,一个是大学,现在跟华南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大学寻找到最顶尖的人才一起合作;另一个是和一些大型券商的研究所的金融工程研究员合作,作为我们的技术支持。在资金方面我们期望的期货公司能够不断提供客户和发行产品,省去我们直接面对客户营销的时间,好让我们专门从事研究和交易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