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标准股民自画像出炉 股民多是不合格的赌徒

(2012-01-12 09:18:42)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会人文

个人投资者,很多时候被称为股民或散户,是中国资本市场数量最为庞大的参与者。他们时而被称为追涨杀跌的"投机客",时而又被看做跟风炒作的"羊群"。关于他们的投资业绩,不乏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但更多是"一赢两平七亏"的普遍生存状态。他们就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不可取代,却又让人无法描摹出其真实的模样。

来自万千股民的一分一厘,汇聚成A股 市场的汪洋大海。当股指蓬勃向上时,股民们兴奋的表情与K线相互映衬。而在寒冬来临之际,每个营业厅中传出的沉重叹息又能使资本市场的空气为之凝结。

我们的调查首先呈现,股民的身份特点和他们对于市场的看法。

七成股民资金50万以下

通过本报的调查,大致可以这样来描述中国标准股民自画像:

男性,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大专及本科文凭,年收入8万至20万,股龄5年左右,当前入市资金在10万左右(资金规模会随市场牛熊状况增减)。

绝大多数股民表示,自己是因为目睹牛市启动或是受到周围 炒股 赚钱的亲友影响初涉股海,入市之后才知股市并非"遍地 黄金 "。

一位成都股民侯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自己第一次入市是在1997年,因为家人听人介绍买股票赚了很多钱,也想投资赚点小钱为家庭改善生活。此后便"股海"一入"难回头",入市资金从最初几万元到如今总计已投入了近百万元。

回首十多年的股海沉浮,侯先生颇多感慨,中国股市成就了无数富豪,但他却是亏损累累。"总的来说,我炒股亏多赚少。分时间看,前几年不停的交学费,这两年学费算是交够了,才开始赚一点钱。"

本次调查同时显示,目前A股个人投资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至30岁、30岁至40岁这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总数的36.9%和24.7%。这些投资者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总数81.2%,其中70.7%为大专及大学本科学历。

在个人收入方面,接受调查的个人投资者年收入大多在20万元以下,其中以5至10万元之间最为常见,占总数的37.9%。年收入1至5万元及10万至20万的股民则分别占24.4%及25.1%。

在入市资金上,规模在50万以下的投资者占据了普通股民的主流,大约在七成左右。入市1至5万、5至20万、20至50万的投资者各占其三分之一。另外有12.9%的投资在股市投入资金达到了50至100万,而投入超过500万的大户比例则为3.8%。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尽管投资者收入情况不尽相同,但无论年收入多寡,大多数投资者的入市规模都接近于其一至两年的年收入。

中国股民多是不合格的赌徒

2011年的中国股市让大多数股民受损而怨气冲天,尤其是对逆势而上的 IPO 。这种“民怨”惊动了政府高层,以至于国家总理都出来讲话表态要提振股市信心。今日中国股市应总理之声而起,劲涨2.89%,政策市、消息市的特点表露无疑。

记得中国刚刚恢复股市的时候,股票第一号的深发展在深圳基本是以摊派的方式发行的,各个公司各个单位挨个上门动员,甚至动用党的组织系统,甚至把买不买股票上升到党性层面。此时的股票,这种市场的产物尚跟市场二字不沾边,是一种政治现象。

 

但是,从第一批莫名其妙甚至是“被认购”而入市的股民几乎个个都大赚特赚开始,中国股市就再也没有摊派发行这种事情了。

九二年在深圳的时候,适逢炒股疯狂期,把手下员工的身份证借了几十张给公司的一位高管,并派了十几人帮助他去证券公司门口排队,为的是能拿到抽签表。结果是他在支付了排队员工酬劳和盒饭之后拿到了一叠抽签表,害怕不能中签,便转身高价卖给了他人,从中渔利上万元。

从那时起,包括后来的股灾时期,沪深两地的IPO从来都没有衰败过,股民谓之“打新”。打新成了股市常胜不败之术。也就是从那时起,再也没有摊派股票这回事儿了,想买入新股 ,你得看抽签时的运气了。

但是,近几年尤其是2011年的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了。新发行IPO开始出现破发,逐步演变成了所谓的“破发潮”。本来股票价格上行下跌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已经习惯了打新必赚的中国股民把不正常当做正常,把正常当做不正常,开始把怨气撒向证监会甚至ZF身上。

要说中国股民不具备赌徒精神,也不尽妥当。一句非常出名的股市名言妇孺皆知,叫做“死了都不卖”,这简直和嗜赌如命、总想翻本的赌徒有得一比了,属于正宗赌徒做派呢。不过,面对中国股市一泻千里的局面抱怨股市下跌、抱怨IPO过多、抱怨政府监管不力等等牢骚满腹,就和说出“死了都不卖”这种铁杆赌徒风格完全不一样了。

记得在东莞的时候,有一次公司的总经理在开会时教导大家说,对待工作,大家要拿出打麻将时的心态!看大家面面相觑,总经理解释到:第一,打麻将大家是不是很投入?工作也要全心投入,这点大家做的不错。第二,打麻将输了,你们是抱怨他人还是抱怨自己?大家笑了。牌局上输了钱,一般都是抱怨自己牌不好或运气不好或者“手臭”,少有抱怨他人的。牌桌上大家常用来自我安慰的顺口溜是“背运不能怪社会,命苦不能怨政府,牌不好不能骂领导”。总经理是在教导大家,凡是失败了出错了,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归咎于他人。

在任何商品市场上,我们都不会看到买家抱怨商品太多的情况,但这种现象在中国股市出现了。但会有卖家抱怨生产过剩价格滑坡的。前几天华宝兴业基金在自己的官网上,发布了一条“致尊敬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友情提示。这条消息被媒体解读为“首家机构拒绝IPO”并为之叫“好”。何好之有?人家这不过是聪明的赌徒的止损策略。何必冠以“对IPO说不”这种冠冕堂皇?

现在的中国股市,没有人绑架你必须认筹IPO,也没有人向大家摊派了。面对你不认可的IPO,只需不理不睬就好了,说其它的,还不如扇自己两个耳光呢。至于抱怨赌场有人抽老千,就更得左右开弓多打自己几个耳光了——明知道局中有人抽老千,还待在赌场里死了也不走?IPO之所以能够圈到钱,基于的正是中国股民这帮铁杆IPO粉丝。

如果广大股民都学着华宝兴业这样做,而不固守“死了都不卖”和对IPO“死了都要买”的愚蠢,那时中国股民作为股票的买家怕只有抱怨IPO太慢而不会再抱怨IPO太快了。

熊市"打击"信心

2011年的熊市对股民的信心和入市意愿"打击"很大。今年30岁的股民小刘就表示,尽管家中有一定的闲钱,但如果要追加在股市的投资,仍感到风险太大。在他看来,入市仓位的比例应该以"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的程度,才是对家庭负责的态度。

"现在通货膨胀速度快过银行 利率,我当然也想投资保值,但是中国股市风险还是太高,我看那些 基金 经理都经常跑输定期存款利息,不要说我们这种天天要上班的散户了。"小刘说,"我虽然在证券账户里放了一点钱,不过平时也不怎么大动。"

小刘的观点在股民中颇有市场,另一项调查显示,逾半数A股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投入少于个人资产的30%。其中,投入资金在10%以内的占总数的17%,投入10%至30%则占总数的37%。

一位在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开户,账户净值在50万元左右的老股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A股一直处于震荡向下的格局,自己没有理由满仓操作。而2011年全年 大盘 更是几乎一路向下,自己的持仓一直在一半以下。"每天看盘权当是娱乐,如果有机会就小打小闹一下。"

一位券商营业部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在经历了A股多年摸爬滚打之后,大多数10年以上股龄的老股民已经饱受"风霜磨砺"。除了分析方法日渐成熟之外,面对股市起落的心态也淡定了很多。尤其是07年以来,大盘牛熊转换剧烈,更让股民的心理承受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坚硬起来。

"08年大跌的时候,我这里的不少客户会在大厅里一起敲桌子表达不满。去年虽然不少人全程满仓,输得很惨,可是大家的情绪还是很稳定的。"这位负责人说。

股市依然是首选投资渠道

不过,总体看,中国股民在资产配置中,股市投资占有重要地位。

调查显示,有六成投资者在证券账户中的资产,占包括存款、现金、 保险在内各类 金融 资产的50%以上。其中,有30%的投资者在证券账户中的配置高达90%。

由此可见,尽管股民近年来受伤不轻,但对超过半数的股民来说,A股仍然是各类金融产品中最受投资者青睐的渠道。

一位职业股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1年他将70%的资产配置于股市,全年亏损17%,虽然相对收益跑赢了大盘,但对于以投资收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他来说,这样的结果则很难令人舒心。

"我现在在考虑逐步将资金从股市中移出,转向 股指期货 。后者毕竟只要方向判断准确就能盈利,前者还需要研究个股,即使在牛市也很难跑赢大盘。"这位投资者表示,"中国股市还是牛短熊长,普通股民如果在资产配置上就踩错,就容易出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