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花落兰州新区。
为何是“兰州新区”?很多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因为在这场国家级新区晋级的争夺战中,包括乌鲁木齐、郑州、南宁等地多个新区都参与竞争,而“基础差、时间短、实力弱”的兰州新区为何能够晋级成功,业内人士分析,是由于兰州特殊的地理方位,兰州新区获批也自然被解读为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开发、推进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以及扩大向西开放的战略选择。
而更为值得一提的关键点是,由太平洋建设以BT模式建设打造的兰州新区,经过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打磨,早已旧貌换新颜,从过去那个黄沙漫漫、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散发出蓬勃生机的西部新城,正是这种转变,使得经历30年苦苦探索的古城兰州改观了世人固有的印象,获得创新发展的新契机。
兰州新区晋级惹争议
“为何是兰州新区?”据公开报道,包括乌鲁木齐、郑州、大连、南宁等地多个新区,都参与了这场国家级新区争夺战。8月20日,兰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后,这一疑问迅速成为热点。
在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和贵州贵安新区都被列入西部地区重点建设新区。而据公开报道,包括乌鲁木齐、郑州、南宁等地多个新区,都参与了这场国家级新区争夺战。
出人意料的是,兰州新区以“基础差、时间短、实力弱”的条件,击败众多“强敌”,一举成为继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有学者认为,浦东新区的设立是提升上海及长三角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举措;天津滨海新区的设立,意在形塑环渤海、京津冀新的增长极;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在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验;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需要。
由于兰州特殊的地理方位,兰州新区获批也被自然解读为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开发、推进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以及扩大向西开放的战略选择。但也有学者认为,晋级后的兰州新区,还将与天津滨海新区一起,对国家在黄河流域的战略布局形成有效支撑。
更有业内人士分析,自去年9月份,承担兰州新区建设的太平洋建设进驻新区项目后,以“进度最快、质量最优、成本最低”BT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绝对优势,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加班加点,许多工程均提前完成,为兰州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如今已经初见雏形的新区新城,终于绽放出不容忽视的光芒,让世人重见其发展潜力。
30年的痛苦探索
在“两山夹一河”的狭小空间中,兰州对发展之路曾进行了长达30年的痛苦探索。前20年主要解决生态环境恶劣的问题,而最近10年要解决的则是发展空间的问题,这10年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确立以兰州新区“跳出老城、再造兰州”的发展战略之前,曾遭遇两轮挫折。
在西北腹地,
兰州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城市,老城区“两山夹一河”(“南山”即皋兰山,“北山”即白塔山,“河”指黄河),东西狭长(约60公里)、南北狭窄(最宽处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
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兰州没有向外扩展的空间,导致了环境恶化,其中尤以大气污染闻名于世:建国初期,“一五”期间国家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6个项目投入甘肃,使兰州成为“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在后来的三线建设中,又投入近百亿元把13个大中城市的一批重要项目迁至甘肃。这些项目奠定了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源。
为了改造荒山和小气候,当地政府动员各企事业单位“分包山头、各自绿化”,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南北两山基本绿化,但这仍然改变不了重化工业的严重污染。
于是,上世纪90年代,在部分当地学者的建议下,兰州又开始了一项试图炸开大山实现空气对流的大工程。这场后来惹上官司的炸山运动在一片非议中坚持了数月,便宣告终结。
曾经失败的尝试
严酷的现实,逼迫主政者思考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和发展瓶颈: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为此,新世纪开始的十年间,兰州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尝试。
2000年前后,考虑到兰州东部的榆中县的发展条件,当时的兰州政府决定重点发展榆中县的和平镇一带,试图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东城区”。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区主要交通干道上纷纷打出“全市人民向东看”的标语牌。
为了配合这一发展,酒钢等一批大企业搬迁过来,国际商贸城、工业园区用地也被规划出来。甘肃同时,提出了“大学城”规划,计划将甘肃境内的主要高校陆续迁入,以形成新区的人才和科研优势。
但铺开摊子大干了五六年之后,一个政策的变化,让这个计划就此搁浅。
2007年,中央决定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榆中县随后被甘肃确定为省财政直管县。“这样一来,榆中县或者‘东城区’发展的大口径财政收入已经进不了兰州财政局的口袋里了。虽然榆中县行政建制上属于兰州,但干得再好,将来的财税都直接进入省财政口袋。因此,兰州的积极性就丧失了。”倪国良介绍,“东城区”规划的商贸城和各类产业园区的用地至今闲置,所谓的“大学城”也只有较早进驻的两所部属高校——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矗立在荒凉的山脚。
如果把白银市的经济总量加过来,可以迅速使得兰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上升至19至20位。
“东城区”已无利可图,如何使兰州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迅速提升,决定着主政者的政绩单——当时,甘肃省的经济总量徘徊于全国后列,兰州则位于全国省会城市的末位。
经测算,即使将规划中的“东城区”的产值加到兰州来,也对兰州规模经济总量的全国排名没有实质影响。于是在2005年至2006年间,兰州主政者又将目光投向了周边的白银市(原属兰州市,后发展成为地级城市)。
当时的执政者考虑,如果把白银市的经济总量加过来,可以迅速使得兰州的排名上升至19至20位。这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大经济总量的方法。于是兰州市政府相继提出了“兰白经济一体化,构建兰白一小时经济圈”的决策。有意从经济一体化入手,再通过行政手段恢复兰州以前的行政区划,争取将白银市合并过来。
不过,因为两市对等而互不隶属的行政关系,众多合作协议的落实受阻,加之两市工业项目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兰州市寻求发展新空间的第二次尝试再告失败。
BT模式再造兰州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扶47条”),要求甘肃实现跨越发展并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甘肃随后确定了“十六字方针”,即: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兰州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被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确立。基于“东城区”、“兰白经济圈”的经验教训,空旷的秦王川盆地成为唯一可以成就“跳出老城、再造兰州”的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兰州新区面积806平方公里,涉及永登县中川、秦川等6个乡镇。规划至2015年,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及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GDP达到500亿元,城市人口达到30万;到2020年,GDP达到1000亿元,人口超过50万。
兰州新区建设所需投资超出千亿元。而兰州全年一般财政收入仅100多亿元。在“吃饭财政”的现实面前,兰州每年可用于基建的资金还不到10亿元。“摆在新区管委会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兰州新区相关负责人曾经这么说,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引入先进、快捷的BT模式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饱经风霜、历尽挫折的兰州新区,迫切需要一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引路人;基建环境差、资金压力大的新区项目,迫切需要一个社会责任感强烈、资金实力雄厚、BT建设经验丰富的企业。此时,中国BT模式鼻祖严介和先生带领着他的太平洋建设团队出现在兰州新区领导的视野中,双方在极短时间内,经过多次磋商,达成了“一揽子”的项目合作意向。
2011年10月,兰州新区管委会与中国BT模式的鼻祖——太平洋建设签订了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协议,太平洋建设承担了兰州新区范围内未来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预计达200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太平洋建设在兰州投资约50亿,新区建设的第一撬土、第一条路,都是由太平洋建设完成。
正如太平洋建设创始人,如今太平洋建设首席顾问严介和先生在兰州新区项目开工仪式上所说的,“太平洋建设将走进大西北地区,为兰州城市基础建设一揽子工程‘输血’助力”战略,全力支持兰州新区建设。”作为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在太平洋建设的倾力建设下,正在成长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