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达以时》——郭店竹简
(2020-07-05 18:50:04)分类: 文化教育 |
《穷达以时》——郭店竹简
《穷达以时》
有天(天有天的职责,人所处的时、世、遇都是天所为,人对其无可奈何),有人(人有人的本分,人只能敦于反己,无论是穷还是达都应该该致力于修身养性,不因为穷达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德行操守),天人有分(因此天与人各有其职分)。察天人之分(明察天与人各自职分的区别),而知所行矣(这就知道人之所当为)。有其人,无其1世(有其才能与德品,无其时机与形势),虽贤弗行矣(即使是贤会也是无可奈何的)。苟有其世(如果追于时机与形势,加上人的因素),何难之有哉(有什么困难的)?
舜耕于厉山(舜耕耘于厉山),陶埏2于河浒(陶埏于河边),立而为天子(立而为天子),遇尧也(是因为遇到唐尧的缘故啊)!邵繇衣胎盖(邵繇麻布当衣),帽绖蒙巾(丧巾为帽,贫困潦倒),3释板筑而佐天子(因为得到商王武丁的厚爱一下子翻身从苦力跃居辅佐天子),遇武丁也(是因为遇到武丁的缘故啊)!吕望为臧棘津,战监门4来地(姜子牙为了躲身棘津,还要时时避开门卒小吏),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年高七十起早摸黑屠牛为生),举而为天子师(因为得到周文王的重用,从此受人尊敬直到成为天子的军师),遇周文也(是因为遇到周文王缘故啊)!5管夷吾拘囚束缚,释械柙而为诸侯相(管仲遇到齐桓公看重,从一个囚犯解脱,挣开枷锁一跃而成诸侯相),遇齐桓也(是因为遇到齐桓公的缘故啊)!6百里奚馈五羊,为伯牧牛(百里奚从一个喂饲五羊,且在陪嫁为奴路上逃跑被掳,成了楚成王的放牛人)。释板柽而为朝卿(由于秦穆公爱才用五张黑公羊皮换人,一下子解脱劳役之苦跃升秦国上大夫),遇秦穆(是因为遇到秦穆公缘故啊)!7孙叔敖三射恒思少司马(孙叔敖三次只求退居司马),出而为令尹(因为楚庄王的信任而出任令尹[相当宰相一职]),遇楚庄也(是因为遇到楚庄王缘故啊)!8
善负己也(能忍辱负众的),穷达以时(穷达取决于时机),德行一也(无论其贫穷或显达,其德行从不改变)。誉毁在旁(毁誉视同旁人),圣之(有称颂的,有赞许的),贼之(有贬低的,有污陷的)。梅伯14初韬晦(梅伯开始畜养韬晦),后名扬(后来名声远扬),非其德加(并不是其德行有加)。子胥前多功(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任贤能,奖农商实仓廪,治城郭设守备,整军经武功绩非凡),后戮死(后因力谏停止攻齐拒绝越国求和而被疏远,到了吴王夫差,又因为谗言被怀疑其有贰心,赐剑自裁浮尸江上),非其智9衰也(也不因为他的才智衰退造成)。
骥厄张山(良马困张山),骐塞于邵来(拖着要害撞向荆棘),非亡体壮也(不是因为它过于强壮致死而亡)。穷四海(能够横扫四海),至千10里(日聘千里),遇造父故也(是因为遇到造父之故也)。遇不遇(有没有机会),天也(天赐也)。动非为达也(有作为不等于一定会实现),故穷而不11怨(因此不得志不要埋怨),隐非为名也(深藏不露不一定就能成名),故莫知之而不吝(切莫因此而不尊重才智)。
芝兰生于幽谷(芝兰生在幽谷),12非以无人嗅而不芳(不因为人们闻不到而不散发芳香)。无茖,堇逾宝山(无茖草,其根逾越宝山石),石不为开(宝山石没有给其开路),非以其13不理(并不是其不答理之止其所为)。
《性自命出》——郭店竹简
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内(入)之。
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
《尊德义》——郭店竹简
一、1尊德义(尊崇德政,明白义理),明乎民伦(明白民伦民理),可以为君(才可以为君王)。去忿戾(除去人心凶狠),改惎胜(改造人的劣根性),为人上者之务也(作为人君首要事务)。2赏与刑,祸福之基也(奖赏与刑罚,是国之祸福的根本),或前之者矣。爵位,所以信其然也(爵位是反映人心的本来面目)。征侵,所以3攻伐也(征战是用来攻伐的)。刑罚,所以用举也(刑罚是用来匡正道义的)。杀戮,所以除隙也(争战,是有用来消除冤仇)。不由其道,不行(不遵循其规则是不行的)。
仁为可亲4也(仁德为可亲也[木、仁]),义为可尊也(义德为可尊也[金、义]),忠为可信也(忠义为可信也[土、圣]),学(己之道)为可益也(学习可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人带来益处[水、智]),教为可类也(教育可以实现人认识自己并分门别类[火、理])。教非改道也(教化并不是改变伦常),教之也(乃是启迪人心)。5学非改伦也,学其也(学习并不改变人的天伦,乃是认识天德)。禹以人道治其民(夏禹以性德治理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商桀以性德乱其民)。桀不易6禹民而后乱之(商桀不改变禹民而天下大乱),汤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商汤不改变桀民而天下大治)。圣人之治民(圣人治理百姓),民之道也(合乎民心)。禹7之行水(大禹治水),水之道也(顺从水的特性)。造父之御马(造父治马),马之道(顺从马的特性)。后稷之艺地(后稷艺地),地之道也(顺从地的特性)。8莫不有道焉(以上各有各的规律),人道为近(其中人之道与人最近)。是以君子(所以君子治理天下),人道之取先(以人之道取先)。
察诸出(观察人的所作所为),所以知9己(所以认识自己)。知己所以知人(认识自己,所以认识别人),知人所以知命(认识别人,所以认识性命),知命而后知道(认识性命就认识人道),知道而后知行(认识人道就知道该如何行动
17行此度也,然后可愈也(行此法度的然后国家可以大治)。因恒则固(因着明白大恒之道而坚固),察曲则无僻(明察人心没有邪僻),不党则无18怨(没有结党营私而没有怨言),尚思则无罔(慎思明辨与反醒就不会有迷失)。夫生(性)而有职事者也(人性有劳动的本性),非教所及也(不是因为教化)。教其政(教其政事),19不教其人(不教其品德),政弗行矣(其政事不能实行啊)!故终是物(成圣之人)也而又深焉者(终究是人人都有认识微言大义的本能),可教也而不可疑也(人可教化是不可怀疑的)。20可教也而不可迪其民(百姓可教化而没有开启其心智),而民不可止也(百姓就不能知其所止)。尊仁(尊崇仁德)、亲忠(亲近忠义)、敬庄(恭敬庄重)、归礼(回归义理),21行矣而无戁(施行没有冤恨),养心于慈良(内心因着仁慈良善而得以滋养),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与内心忠厚诚信相应的财富与日俱增而不自知)。
二、民可使道(导)22之(百姓是可以使之以引导),而不可使知之(但不可以使之以智计)。民可道(导)也(百姓可以引导),而不可强也(但不可以强追)。桀不谓其民必乱(夏桀不称职,其民必乱),而民有为乱矣(是有为治理百姓之故也)。爰(于是)不若也,可从也而不可及也。23君民者(治理百姓的人),治民复礼民(既要治理百姓,又要礼待百姓),余何知(我如何知道呢)?24送劳之轨也(这是送往劳来之义轨)。为邦而不以礼(道)(治国如果不以义理),犹御之无策也(如同驾马车没有鞭子)。非礼而民悦25哉(不以义理取悦百姓),此小人矣(是小人的作为)。非伦而民服(不以伦常使百姓归服),世此乱矣(必将造成世道杂乱)。治民非还生而已也(治理百姓无非是让其复归生命本性而已),26不以嗜欲害其义轨(不以过份的欲望伤害人的义规)。
民爱(如果其君爱戴百姓),则慈也(百姓就会象子女侍奉父母一样对待之);弗爱(如果不爱戴百姓),则仇也(则百姓以仇人对待之)。民五之方格(),27十之方争(),百之而后服()。善者民必富(国君有德性,百姓必富),富未必和(百姓富未必和睦),不和不安(不和睦百姓必不安宁),不安不乐(不安宁就不喜乐)。12善者民必众(有德性国君,其百姓必众多),众未必治(多未必治),不治不顺(得不到治理则百姓不顺服),不顺不平(不顺服则天下不太平)。是以为政者教道(导)13之取先(所以为政者以性德教化百姓为优先)。教以礼,则民果以径(教之以义理,是百姓达到果敢的直径)。教以乐,则民渊德清强。教14以辩说,则民执短长,贵以忘。教以艺,则野以争。教以《易》,15则民少以吝(教之以《易》,则百姓就减少耻辱)。教以言,则民訏以寡信。教以事,则民力啬以勔利。16教以权谋(教以权术与谋略),则民荡谄(则百姓淫荡谄媚),远礼无亲仁(远离礼德,无亲情及爱心)。先之以德,则民进善焉(先之以性德,则百姓行德性)。
28为古(故)率民向方者(所以统领百姓有方向的),唯德可(以开发人的天德为准则)。德之流(古时候天德流传),速乎置邮而传29命(传递比邮件传递圣旨还快)。其载也无厚焉,交矣而弗知也()。望德者(仰慕恩德的),且莫大乎礼乐(没有大于其礼乐行为)。30故为政者,或伦之(所以为政者,有时以伦常治理百姓),或养之(有时施之以爱心牧养),或由中出(有的发自内心),或设之外(有的出于从外部教化),仑列其类31焉(然后将众生按其个性分门别类)。治乐和哀(治理喜乐的与悲哀的),民不可惑也(百姓不至于困惑)。反之,此枉矣(否则就会冤恨)。
刑不逮于君子(刑罚及不到君子),礼不32逮于小人(礼义及不到小人)。[公则]往者复(公义普及天下),依惠则民材足,不时则无劝也。
不33爱则不亲,不抚则弗怀,不赖则无威,不忠则不信,弗勇则34无复(不勇为就没有收获)。咎则民轻,正则民不吝,恭则民不怨(对百姓恭顺,则百姓没有怨言)。均不足以平政(平均不足以治理政事),缓35不足以安民(缓和不足以安扶百姓),勇不足以蔑众(勇力不足以蔑视众人),博不足以知善(知识深渊不足以让人知德性),决不足以知伦(知识不足以让人知伦常),杀36不足以胜民(大开杀戒不足以治民)。
《唐虞之道》——郭店竹简
《唐虞之道》
唐虞之道(唐虞之道),禅而不传(是禅让给贤人而不传给子孙)。尧舜之王(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利天下而勿利自己)。禅而不传(禅让给有天德的人而未传自己的子孙),圣之盛也(是圣人德性丰盛之故也)。利天下而弗利也(利天下否利自己),仁之至也(是其仁义之道到达极至之缘故啊)!故昔贤仁圣者如此(所以从前贤人仁人圣人就是如此)。身穷不贪(自己贫穷而不贪婪),没而弗利(始终没有图谋自己益处),穷仁矣(是穷尽天德仁义之故也)!必正其身(必先匡正理清自己),然后正世(然后匡正天下),圣道备矣(至圣天则具备之缘故啊)!故唐虞之道,禅也(所以唐虞之道,禅让之制也)。
夫圣人上事天(圣人上事奉君王),教民有尊也(教民有尊严);下事地(下事奉百姓),教民有亲也(教民有亲情);时事山川(四时事奉山川),教民有敬也(教民对万物有敬畏之心);亲事祖庙(在宗祠祖庙中事奉上祖),教民孝也(教民有孝敬先辈之心);太学之中(大学之中),天子亲齿(天子亲自来临),教民弟也(教百姓有孝悌)。先圣与后圣(先圣后圣),考后而甄先(考核后进的,甄别先进的),教民大顺之道也(教民懂大顺之道)。尧舜之行(尧舜之德行),爱亲尊贤(是爱亲尊贤)。爱亲故孝(爱亲所以有孝心),尊贤故禅(尊贤所以能禅让)。孝之杀(孝之减杀),爱天下之民(所以爱天下万民)。禅之传(禅让在人世间之流行),世无隐德(天下没有消失天德)。孝,仁之冕也(孝道是仁德的冠冕)。禅,义之至也(禅道,是义德的极至)。六帝兴于古(古代六帝的兴旺),咸由此也(其要妙之道均在此也)(其密码都在此也)。爱亲忘贤(爱亲人忽略贤人),仁而未义也(有仁德而没有义德)。尊贤遗亲(尊重贤人忘记亲人),义而未仁也(有义德而没有仁德)。
古者虞舜笃事瞽叟(古时候,虞舜笃真事奉瞽叟),乃戴其孝(乃拥戴其孝道);忠事帝尧(忠事尧王),乃戴其臣(乃拥戴臣道)。爱亲尊贤(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虞舜就是这样的人)。禹治水(禹治水),益治火(益治火),后稷治土(后稷治土),足民养生(足够百姓民生)。夫唯顺乎脂肤血气之情(唯有能实现顺从脂肤血气的性情)、养性命之正(养性命使之归正)、安命而弗夭(使百姓安于生命,勿至中途夭折)、养生而弗伤(使生命得到供养而勿受伤害)、知天下之政者(明白天下之政治的),能以天下禅矣(所以将天下禅让给他)。
古者尧之与舜也(所以古时候,尧将王位禅让给舜);闻舜孝(知道舜有孝心),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知道其能扶养天下老年人);闻舜弟(听说舜有孝悌),知其能事天下之长也(知道其能事奉天下兄长);闻舜慈乎弟象化之(听说舜对弟象慈爱并感化之),知其能为民主也(推而及之其能成为百姓之主)。故其为瞽子也,甚孝(所以舜作为瞽之子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作为尧之臣甚忠)。尧禅天下而授之(尧王将天下授予给舜),南面(座天子之位),而王天下(治理天下),而甚君(极为相称)。故尧之禅乎舜也(所以尧王禅让给舜),如此也(就是如此也)。
古者圣人二十而冠(古时候圣人二十举行成人礼),三十而有家(三十成家),五十而治天下(五十治事天下),七十而致政(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待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耳目聪明衰弱),禅天下而27授贤(禅让天下给贤人),退而养其生(退而养其生命)。此以知其弗利也(从此而知道弗利己而利天下)。《诗虞》曰(《诗虞》说):大明不出(明君不出),万物皆暗(众生皆暗)。圣者不在上(圣人不在其位),天下必坏(天下必然扰乱)。治之至(天下大治达至极至),养不肖(不肖者得以供养);乱之至(天下大乱达至极至),灭贤(贤人不能存活)。仁者为此进(仁德者因此进献):明礼(明白法礼)、畏守(畏惧法守)、乐逊(喜乐谦逊),民教也(教化百姓)。皋陶入用五刑(皋陶内用五刑),出载兵革(外用兵革),罪淫暴也(处罚淫暴的人),虞用威(虞用威仪),夏用戈(夏用兵戈),政不服也(征治不服的人)。爱而征之(既有仁爱又有征治),虞夏之治也(虞夏之治也),禅而不传(禅让而不传子孙)。义恒绝(义恒绝),夏始也(是从夏开始也)。
古者尧生于天子而有天下(古时候尧出身于天子而拥有天下),圣以遇命(圣明而遇到时运),仁以逢时(仁义而相逢时候),未尝遇贤(就是没有遇到贤人)。而秉于大时,神明均从(神明相顺相从),天地佑之(天地为之辅佐)。纵仁圣可举(纵使仁圣之士可以推举),时弗可及矣(但时机命运赶不上啊)!夫古者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古时候舜居于草茅之中内心也不忧愁),登为天子而不骄(登为天子也不骄傲)。居草茅之中而不忧(只所以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愁),登为天子而不骄(登为天子也不骄傲),知命也(因为其明白凡事都有命运与时机啊)!
身为天子而不骄(身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而不流于世俗)。求乎大人之兴(求于大人而兴旺),美也(内心充满的美德)。今之戴于德者(如今披戴天德的),终年不戴(终年不披戴兵器),君民而不骄(治理天下不骄傲),卒王天下而不疑(最终统治天下而百姓给予充分信任)。方在下位(如果在下位),不以匹夫为轻(也不以匹夫为轻);及其有天下也(如果他拥有天下),不以天下为重(也不以天下为重)。有天下弗能益(有天下也不能使其增加什么),无天下弗能损(没有天下也不能使其减损什么)。极仁之至(这是仁义天德达到的极至也),利天下而弗利也(利天下,而弗利己也)。
禅也者(禅让),上德(推崇天德),授贤之谓也(授贤人以天下的称谓)。上德则天下有君(推崇天德则天下有明君),而世明(世界有大明之君)。授贤(授予贤人),则民兴乎教(则天下兴于教化),而化乎道(化育于天则)。不禅而能化民者(不通过禅让而能化育万民的),自生民以来未之有也(从生民以来从来没有的),如此也(就是如此啊)!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