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闻博见的黄稻缸
(2022-04-22 10:24:38)分类: 百怪世态 |
洽闻博见的黄稻缸
岭下村有个黄稻缸,那时20岁,正是还可以考大学的年纪。
那是一个精彩的年代,虽说生活艰苦些,但人们的乐趣还是蛮多的。不过,人这种动物,总是不容易满足的,所以高考一开,符合条件的人都纷纷报名参加高考。
黄稻缸高中毕业后,不愿务农,于是跟在姐夫后面学雕花匠,但黄稻缸这人脑子比较实,雕花的各种手法学不起来,各种诀窍也没法理解,于是常常借口肚子不舒服,在家休息。
那年,黄稻缸看看附近村子有人考上了大学,他就跟他爹妈磨,要去原来读过的高中东郊中学复读。爹妈磨不过,就让他又去那高中,插在毕业班读书。
黄稻缸脑子的确比较实,让他读书,他就一股劲地读书。下课了,别人去教室外面透透气,活动活动,可是黄稻缸不,他还是捧着上一节课的课本,反反复复地看着,看着。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黄稻缸这样看书,学校里班级里的考试,他就比别人分数高些;上课老师提问,他回答正确的次数,也比别人多些。所以,老师的表扬渐渐出现,渐渐多起来,于是黄稻缸慢慢在十里八村的,有了一丝名气:会读书。
这下可为家里挣来了名声了,于是黄稻缸的父母,和他的三个哥哥黄稻田、黄稻仓、黄稻桶视其为珍宝,好的吃食都给他(虽然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真好的吃食),不让他干一点点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看书。
终于高考了,终于发榜了——可是,黄稻缸落榜了。
不过,黄稻缸在十里八村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中还算是不错了,东郊中学本就是教育质量低下的学校,那年一个都没有上榜,黄稻缸在所有人中排名第六。这一年下半年,县中心中学办起了补习班,专门招收那些高考落榜但分数还可以的学生,一方面创收,一方面也为那些学生打开了希望的大门。于是黄稻缸上县中心中学去补习。
在这里,黄稻缸读书的劲头更大。学校晚上九点半熄灯,黄稻缸自己买来蜡烛,独自一个在教室里反反复复看书,看白天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甚至默默背诵记下来抄下来的全部笔记,每天到半夜十二点左右甚至一点多,才回到寝室睡觉。不知道他回到寝室为什么总是要打开床头的木箱,的的笃笃鼓捣一会,再啪地一声盖上木箱;有几次还打开盖上打开盖上的反复好几次。这样,他每次回寝室,寝室里的同学们就都被吵醒了。也有人劝过,让他轻些,可他说这是他的自油(油=由),为此还曾引起全寝室十来个人(补习班学生的住宿条件就是这样)的愤怒,可是黄稻缸就是照旧,别人也拿他没办法。
好不容易又到了高考的时候。这一年,黄稻缸终于勉强上了分数线,被谋城师专录取,成为家里真正的骄傲。
总算脱出了“农门”,黄稻缸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用功”了,把所有的时间用来与同学聊天,在闲聊中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家长里短,连谁家大门朝哪个方向,谁家母鸡会连续几天生蛋都搞得清清楚楚;原来用于记忆书本上内容的记忆力,也没有让它浪费,在闲聊中获得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他的大脑中,而且深深地铭刻着。
转眼三年即将过去,到了该去实习的时候了。当然,那时候的实习不需要自己去联系落实,学校会把每个人的实习学校、指导老师都联系好的,师范生只要按学校的安排去做就行。
黄稻缸等八个同学,被分到谋城师专附中初一年级去实习,每两个同学是同一个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原本教四个班的历史课,这两个同学就各分教两个班。
先是听课,实习生听一周课,学习怎样上课,同时按照指导老师的分配内容备课,写教案。
第二周,听了另一个同学的一节课后,黄稻缸走上课堂了。
教室后面,指导老师和一起实习的同学们先坐在那里了。黄稻缸从教室前门进去,两眼一看,那么多双眼睛在乌溜溜地看着他,便不由心里打鼓,两腿打颤,没奈何颤颤抖抖走到黑板前面,脑子嗡嗡地响,低下头,再也不看教室里任何人的面孔,就对着备课笔记,慢慢开始念写好的东西。
见此,指导老师懵了。
一起实习来听课的同学懵了。
班里的初一学生也懵了。
谁知道,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念了一小会,竟然,黄稻缸哭出来了!
——他害怕啊,害怕得哭出来了!
指导老师只好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紧急处理好这一节课。
……
磕磕绊绊地,黄稻缸也不知道他是怎样结束那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的。
指导老师可怜他,总算给他打了一个“合格”。
又一转眼,黄稻缸毕业了,回到自己县里,县里分配他回到东郊中学教初中历史。
在东郊中学,黄稻缸上课再也没有哭过,可是,学生总是反映,他上的课死板,没味道,一味念书上的内容——学生甚至说,这样的课,不用老师,自己看书就是了。
一来二去,上了两年课,黄稻缸还是被同样反映。学校只好安排他上“劳技”课——这是为让学生放松而设置的课程,什么切马铃薯,在蛋壳上画一张脸,折纸,等等,反正怎么能打发一节课时间,就怎么上。
就这样,历史专业毕业的师范生黄稻缸成了一个“劳技课”老师。
不过,除了在教室里,黄稻缸却是一个健谈的人,与他在一块,你不需担心寂寞。没话题的时候,他会引出话题,他会问你,你家七大姑在哪个村子,那个村子又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村子里谁种了多少茄子谁种了多少白菜谁家养了几只鸡;八大姨又住在哪里,那条弄堂有几个拐弯,狗叫声能传出几个拐弯,等等等等。然后,隔天你又与他在一块了,他会跟你说起另一个人家里的事情,谁家的老婆要男人洗碗的,谁家的姑娘正跟什么人处对象,等等等等。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洽闻博见。
后来,学生连他上劳技课都不欢迎了,于是黄稻缸在学校里做了一个专门发放粉笔、扫帚等杂物的职工。不过,他还是那样健谈,那样洽闻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