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四川民族教育报5月26日夏日晚风拂故乡

夏日晚风拂故乡
上世纪80年代,当时流行校园歌曲,特别是《外婆的澎湖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那时候,没有空调,甚至连电风扇也很少有。炎热的夏日,人们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突然有风吹动,人们很高兴,但嫌风小不过瘾,吃过晚饭后,便有说有笑地纷纷走向村南面的河堤。河堤很高,两边是辽阔的庄稼地,所以风就很“冲”,让人暑意顿消。堤顶很平坦,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在悠长的河堤上,两旁淡淡花香袭来,虽然看不清花色、品种,但晚风拂面顿生凉意,暗香浮动沁人心脾,让人不由得深呼吸,总想让这难得的凉风和花香的结合在体内更多、更深地运行几次,带走燥热与烦恼,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果此时是月圆之夜,如果此时浮云缥缈,人们在堤顶来回走动,风吹衣袂飘飘欲飞,从堤下往上看,仿佛神仙行走在天上一样。
仲夏之夜,闷热难耐,风成了奢侈品,哪里风大,大家就去哪里共同享用。根柱奶家的大门开在临街房的右侧,临街房是两层高的大瓦房,墙厚房高,坐北朝南,从大门进去,是一个过道,大门一开,过道成了通风口,外面无论多热,过道里的穿堂风凉爽无比。根柱奶从大门后抱出两张草席,我们或坐或躺,天南地北地胡“喷”一气,或者让根柱奶讲点什么。根柱奶不识字,但年纪大经历多,她就给我们讲乡间小道听来的故事,有时候,根柱奶还捧来花生、甜枣,甚至亲戚看她时带来的点心、瓜果或糖块,我们也不客气,听着稀奇古怪的故事,吃着甘甜如蜜的零食,吹着阴凉清爽的穿堂风,哎呀呀,那滋味——给个班长也不当呢!
乡下人总是厚道热情,这在夏天的晚风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在晚风中,人们把饭菜端到门外,柳树下的石板是最好的饭场,也是小村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边吃边聊,互通有无;在晚风中,小孩子手拿手电筒,蹑手蹑脚地扑流萤、捕蝉蛹、逮蝎子、掏麻雀、捉迷藏……时静时动,时玩时闹,搅得夜幕随着晚风波动荡漾;在晚风中,平房上、院落中、树荫下……人们铺上凉席,呼唤着儿女的小名,让他们回来睡觉,凉风阵阵,蒲扇轻摇,小村也进入了梦乡……
“夏夜晚风沁爽凉,乡邻会坐话农桑。溪流丝带镶山脚,树影绒团嵌岭梁。绿蔓架鸣蟋蟀欸,青藤篱唱纺织娘。深荫农院人陶醉,卸尽疲劳入梦乡。”这是在晚风吹拂中,乡村夏夜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儿时乡愁里最浓的情结。多少年后,细语、鼾声、虫鸣,夜色岑寂,睡意阑珊,我在等那夜的晚风吹来,等能和我一起吹晚风的人来……
作者:寇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