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雕“站鳌滴水观音”的潮起潮落

(2014-01-26 21:45:21)

你存在 我深深的脑海里……

瓷雕“站鳌滴水观音”的潮起潮落


http://jdz.jnds.com.cn/member/uploadfile/201310/2e9ee23366.jpg

走进景德镇,谈起景德镇的雕塑陶瓷,人们自然会想到由景德镇雕塑界的“雕塑三老之一”的蔡敬标传作的“站鳌滴水观音”(文中简称滴水观音),很多人都知道,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站鳌滴水观音”就在国际上景德镇争光,为当地带来了众多外汇,也有很多人知道,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瓷雕“滴水观音”曾经在后来的二三十年里,几乎是在景德镇每一个家庭中都会出现。

很少有人知道,仅仅一座33寸的“滴水观音”,早在几十年前就以上百万港币的价格被香港客商收藏,而“滴水观音”在市场上受到的好评,成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反特题材电影《滴水观音》中的主要道具。

然而在今天,我们流连于景德镇各类陶瓷市场后却会发现,在众多造型的瓷雕中,我们已经难觅蔡敬标老人创作的“滴水观音”,昔日无比的辉煌和今日在市场上的几近销声匿迹,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在哪?记者走访了蔡敬标老人的的儿子,也是老人惟一的雕塑技艺传承人蔡智强。

http://jdz.jnds.com.cn/member/uploadfile/201310/a943cfc768.jpg

一座卖了上百万港币的“滴水观音”

蔡敬标,又名蔡木生,原籍江西丰城192611月出生于福建。1937年来景德镇学艺谋生,师从瓷雕高手蔡雨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并被列为当代景德镇瓷雕艺术界三老之一,是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老一辈传统瓷雕艺术家。

1979年,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带着有蔡敬标创作的“站鳌滴水观音”在内的一批精美雕塑瓷来到了香港展览,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这座观音瓶中的水能自动准确地滴入观音脚下的鳌鱼嘴的“滴水观音”,已其优雅的造型和独特的滴水功能,被香港客商以一百多万港币买下,我们姑且不论当年的汇率,即使放在今天,一座雕塑就能卖到一百多万港币,也是个令人乍舌的数字。而得以收藏“滴水观音”的客商欣喜之余,还额外赠送给雕塑瓷厂一批当年在内地少见的进口彩电、音响和功放设备,这批设备现在还在雕塑瓷厂的陈列室,可以见证“滴水观音”当年的辉煌。

虽然蔡敬标老人早已故去,但在1990年就进入雕塑瓷厂,跟随父亲学艺的蔡智强,却还能记得父亲给他讲述的“滴水观音”的创作过程。

“在文革那个特殊时代里,雕塑瓷厂的很多人都是在专注设计生产文革瓷,文革结束后,厂里号召大家搞创新,而父亲蔡敬标虽然不是厂里创作小组的成员,但因为对雕塑事业的痴迷和精通,他也在1978年拿出了第一个‘站鳌滴水观音’的模型。”蔡智强说,“不过这个模型拿到创作小组审核时,有些人认为这个设计在创新上不够突出,加上父亲设计的滴水构造和新颖的观音造型,无疑加大了烧制成型的难度,因此这个模型并没有当场通过,而是决定由众人配合,对模型进行修改。”

然而那时已经52岁的蔡敬标却面对众人修改后的模型,感觉这并没有达到自己的设计意图,毅然将这个模型当中拆毁。好在蔡敬标并没有放弃实现自己意图的创作,还是在那一年,由他自己独立设计模种,并参与做坯烧制的33寸“滴水观音”还是摆在了众人面前,这座观音,在不久之后就给厂里带来了百万港币的收入。

一座和电影《滴水观音》结缘“滴水观音”

虽然据现存的资料显示,蔡敬标的“滴水观音”在1978年的广交会上就已经大放异彩,而且还登上了当时的《人民日报》,但蔡智强却说他从未听父亲说起过这些当年的辉煌,“父亲一生都是在为瓷厂做贡献,他觉得所取得的一切荣誉都归属于瓷厂,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父亲也从未在我们面前提及。”蔡智强解释。

但蔡智强知道的事情是,正是父亲这种一心为公、淡泊名利的做法,让他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因此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更让蔡智强记忆犹新的是,因为“滴水观音”极高的知名度,蔡敬标老人也曾有过一次“触电”经历,他的“滴水观音”成为了1984年拍摄的反特电影《滴水观音》中,除了男女主角外的另一主角。蔡智强笑言:“我是后来听父亲跟同事闲聊时才知道这件事的,当时导演来请我父亲带着‘滴水观音’去剧组做指导,父亲很高兴,做完指导后又未受分文就回来了,如果是换做现在,整个影片中大量出现父亲的‘滴水观音’,怎么着也可以收不少版权费了。”

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和1970年出生的蔡智强一样,见证着“滴水观音”在市场上的风靡程度。“毫不夸张地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凡是有外地客商过来采购雕塑瓷,‘滴水观音’是必选产品。”至今仍在从事陶瓷销售的江先生谈及“滴水观音”,一点都陌生。而出生于70年代末的青女士则直接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谁不知道‘滴水观音’啊,谁家里不会摆着一个‘滴水观音’啊,我父母家里到现在都还有呢。”

两位受访者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词——烙印,他们说,蔡敬标的“滴水观音”,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性雕塑,深深地烙印在大家的脑海中。

只有一个人坚守的“滴水观音”

http://jdz.jnds.com.cn/member/uploadfile/201310/a943cfc228.jpg

很多陶瓷业内人士在谈及“滴水观音”的辉煌时都会给我们回忆这样的场面——那个时候不光是景德镇的大小作坊都在仿冒“滴水观音”,就连潮州的一些制瓷人,也加入了仿冒行列。

这里有一个故事,蔡敬标当年制作观音的滴水功能时,因为条件限制,无法让倒入水从水瓶到鳌鱼嘴中不断循环,倒是后来的潮州仿冒者在多年以后在鱼肚里安置了一个小型水泵,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小小改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滴水观音”的火爆程度,要知道,没有一个逐利的商人会在一个并不畅销的陶瓷上动脑筋加以改进。

然而进入新世纪,辉煌对于“滴水观音”来说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大量的粗制滥造击倒了曾经创造过市场神话的“滴水观音”,“滴水观音”本身的生产难度大,破损率高,让仿冒者的产品在造型上没有美感,甚至连观音水瓶中的水都无法准确滴入鳌鱼的嘴中,这让大量的买家面对已经叫卖到二十三元的仿冒“滴水观音”时依然望而却步。一边是卖家数量的剧减,一边是生产难度大造成的巨额生产成本,仿冒大军的队伍也渐渐萎缩直至不再有人愿意仿冒“滴水观音”,以至于现在景德镇的陶瓷市场上,已经难觅“滴水观音”的身影。

好在,还有一个人再坚持,他就是蔡敬标老人惟一的瓷雕技艺传承人,蔡敬标的儿子蔡智强。虽然同样受到一年到头都没有几个买家、生产成本巨大的困扰,但早已接过蔡敬标衣钵的蔡智强,毅然会坚持每年按照父亲留下的“滴水观音”模种,制作出几十个各类尺寸的“滴水观音”。

http://jdz.jnds.com.cn/member/uploadfile/201310/270a8ef825.jpg

“应该说我这样的坚持,算是一种传承吧,我不希望父亲当年的鼎力之作,在我的手上,或者是在若干年后,只能存在人们脑中的回忆,而无法观其真面貌。”在蔡智强的工作室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陶瓷雕塑,三座素坯的“滴水观音”只占据了工作台上的一个小角落,蔡智强说,“滴水观音”现在的销量,连他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所以他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每年都会大量创作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的作品,“但我不会放弃制作父亲的‘滴水观音’,其实连仿冒的人都没有也是个好事,没有了粗制滥造,没有了低质廉价,当人们再度从我这里看到父亲原创的‘滴水观音’时,依然会被原创的美丽所吸引,那时候,或许又是‘滴水观音’的另一个春天。”

我们希望蔡智强的坚守能有收获,更希望蔡敬标老人的“滴水观音”不会只存在于人们深深的脑海中……

文/图 记者余文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