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也“作秀”

(2011-09-03 09:58:51)
标签:

圣人

孔子

孟子

三顾茅庐

文人

分类: 青灯有味夜读书

说起孔孟,一般人的印象是古旧刻板,不苟言笑,手不释经卷,口不离仁义。孔子作为“至圣”,被后人视作“万世师表”,更有甚者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而孟子作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也享尽历代统治阶层的尊崇。但是,历史上的孔孟二人,真的那样威严神圣、凛然不可冒犯吗?恐怕并非如此。我们读一读《论语》、《孟子》,就会发现,原来圣人也有可爱的地方,圣人也会撒谎骗人,圣人也“作秀”。

在《论语·阳货篇》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意思是说:孺悲来了,想跟孔子见面,孔子托辞生病了,不见他,等传话的人刚出房门,孔子就取下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大门外的孺悲听见。

别人来求见,骗人家说生病不见,也就罢了,还故意地鼓瑟唱歌,让人家知道:我并没有生病,就是不想见你。这样的孔圣人,实在是有点奇怪。

无独有偶。百年之后,深慕孔子之风华才学的孟子,如法炮制,也上演了一出相似的“不见”秀。《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孟子正准备去朝见齐王,碰巧齐王派人来传话说:“我本来应该来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如果你肯来朝见我,我就带病上朝见你,不知道我有这个面子吗?”孟子说:“真不巧啊,我也病了,不能去朝见。”第二天,孟子要去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你托病说不能去朝见齐王,今天又大张旗鼓去吊丧,让齐王知道了,不大好吧?”孟子说:“我昨天生了病,今天不能好啊?为什么不能去吊丧呢?”

恐怕此时,孟子心里想的是:我就是要让齐王知道我没病,我就是不想见他罢了。

孔孟二位圣人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可是,按照二人的性格和一贯作风,如果有人求见,他们应该是鞋子来不及穿就出门迎接才是;有人召见,马车还没有套好就徒步先行才对。怎么此时反而不见了?实在不想见也就罢了,怎么还故弄玄虚、欲擒故纵?

窃以为,这其中是有着十分复杂而深长的意味的。孔孟者,文人也,无权无势,所有的只是手中一支笔,怀中一个“仁”,梦想着以此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治国平天下。可是,古往今来,统治者对于文人,始终是若即若离的;政治对于文人来说,始终是那个“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文人,总想保持自己的一点清高,一点骄傲,又想建功立业,一展抱负。可这二者往往是矛盾的,是不可得兼的。太主动了,则不被尊重、不被重视;太矜持了,别人更不屑于理你。

圣人难道不想对人施舍一点教诲吗?难道不想对君王畅谈一番自己的见解吗?十分想。不然他周游列国干什么?可是他还想恪守自己内心的那一点点“原则”,还想保留一点点傲气。圣人是尴尬的,他又怕自己的傲气真的把人吓跑了,所以又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我不是生病了不能见你,我是愿意见你的,可你要给我个台阶下。

这就像恋爱中的女孩子,和男朋友吵了架,狠狠地说:“你别理我了,我再也不想见到你!”可一转眼,她又会想方设法去接近他,不断地暗示他:“我其实并不是不想理你,只是你要来求求我,给我个台阶下才好。”她生怕他真的不理她。圣人之心,也不过如此吧。以女子的心思推测圣人的心思,请圣人恕我不敬。

也正因为如此,“三顾茅庐”才会传为美谈。卧龙岗上的诸葛先生,难道真的是要归隐吗?真的是准备一辈子躬耕于南阳,做个闲云野鹤吗?恐怕非也。要归隐,还藏身在那么容易找到的地方?还能对天下大势那么了解?可见他是很想涉身仕途的。可是当刘备来请时,他怎么又避而不见呢?不当面拒绝,偏偏“闲游”去了。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是故意的。他就是要摆摆架子,作作秀,以便得到充分的尊重、重视。

诸葛亮真是幸运,遇上了刘备!“三顾茅庐”给足了诸葛亮面子,也给足了所有中国文人面子。历史上难道真有这么幸运的文人?难道真有这么求贤若渴的君主?所以,就有人质疑“三顾茅庐”的真实性,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甚至可追溯至《三国志》,所编织出的一个美丽的谎言。还真的有史书明白记载,如《魏略》,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的,压根儿没什么“三顾茅庐”。这真是一件煞风景的事!

说到底,文人是寂寞的,圣人也不例外。锦心绣口,一腔报国情;两袖斯文,一点孤傲气。一生最大的梦想和最好的际遇,就是有个贤明的君王“三顾茅庐”去找他,那么他即便鞠躬尽瘁,也无怨言了。偏偏大部分君王要不没那个眼光,要不没那个兴致,去屈尊纡贵讨好他,结果使得文人包括圣人是进亦忧退亦忧。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又不忍心独善其身,这是文人的担当,也是文人的悲哀。这就注定他永远无法像道家那么潇洒,无法像老子那般一旦不得志便出关而去。况且,即便洒脱如老子,在出关之前,还是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言。

正因不舍,而成其为圣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看病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