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三神兽
(2012-10-07 14:07: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开发 |
三大神兽: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鸽子,托尔曼的老鼠。(向学生说明,心理学的著名动物实验不限于此,只是限于行为主义的框框不举太多例子)
巴甫洛夫的狗:经典条件反射
当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组合呈现之后,条件刺激也会引发与非条件刺激一样的行为反射。即,条件刺激与行为反射建立联结,称为条件反射。
假设: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组合反复呈现给个体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时个体也会产生行为反射。自变量:两种刺激组合呈现VS非条件刺激单独呈现。因变量:狗是否会对条件刺激(铃声)流口水。
意义: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现象,为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提供了一种解释。
华生:了解到条件反射现象后,认为人的心理即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堆积,并无“意识”、“灵魂”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小阿尔伯特恐惧实验,当阿尔伯特接触到毛巾、白兔、天鹅绒等毛茸茸的东西时,向他呈现强噪声,使他产生恐惧。结果阿尔伯特对所有白色毛茸茸的东西产生了恐惧。
假设:恐惧情绪可以后天建立。
意义:为心理学研究找到范式,使得心理现象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科学研究。
斯金纳的鸽子:操作条件反射
鸽子放在“斯金纳箱”中随意活动。当无意中触碰到某按钮后,出现食物(强化物)。经反复多次触碰按钮并出现食物后,鸽子触碰按钮的频率升高。
假设:强化可以提升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自变量:被强化的行为VS未强化的行为。因变量:行为出现的频率。
*迷信的鸽子实验:固定间隔时间在鸽子箱中掉落食物,过一定时间之后,鸽子会反复做一个无意义的动作。
意义:彻底改变了教育模式,提出“小步渐进法”。
托尔曼的老鼠:认知地图
老鼠经过训练后,在大脑中对迷宫的地形有一定操作。(在黑板上画图解释实验过程)
假设:老鼠经训练后对迷宫地形有认知操作。自变量:经过训练的老鼠VS未经训练的老鼠;实际的老鼠VS传统行为主义假设中的老鼠(假象)。因变量:老鼠的路径选择。
意义:宣告纯粹的行为主义终结。“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认知)是存在的,且可反映在个体行为表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