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德青花釉里红牡丹凤求凰纹狮钮盖罐的引证和赏析
(2010-07-27 12:02:27)
标签:
珠宝古董古玩玉器玉石名人字画文化 |
时下收藏界的人士每当谈及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红官窑瓷器,无不感慨,
无不咋舌。感慨的是,为中华民族能在几百年前能生产那样的珍惜艺术瑰宝所折服,而荣耀。咋舌的是,它们件件高贵的经济价值和强劲走势。
引证青花釉里红,不能不先提到长沙窑。因为它是先导与基石。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公元618年)初在我国南方出现的大规模窑场。盛于中、晚唐而终结于五代(公元907—960年)。“色彩瓷”这个瓷史上的重要创举,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并逐步瑧于完美。换言之,唐以前的瓷釉全部都是单色青釉。长沙窑已在青釉下面绘有彩色纹饰。这时的色彩瓷,或称釉下彩瓷多是褐彩、绿彩和重要的红彩。纹饰有:方、圆和几何图形,也有花鸟、虫鱼、人物及云山纹等(图一)“色彩瓷”作为先导与基石,必然存在不足:瓷胎还较疏松等。三国时期吴地(公元222—280)的越窑,随处青瓷阶段,但已有褐点、褐彩的釉下彩出现,但很单一。(图二)
北宋钧窑是“色釉瓷”重大发现与创举的阶段。约在宋徽宗(公元1101—1126年)赵佶晚期是钧窑的黄金时代。在河南禹州城古钧台,设立御窑。通过窑变,还原气氛后,呈现出自然的牛血红、海棠红、朱砂红、火焰红、和视变的玫瑰红等单色红釉品种。钧窑使“色彩瓷”飞跃至“色釉瓷”(图三)。
元代釉里红。元代在顺帝妥懽帖睦尔时期,特别是在至正十一年后(公元1330年)成功地创造烧制了举世震惊的元青花瓷。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沿革长沙窑的色彩瓷,更受宋钧窑红釉的影响与启迪,更上一层楼。烧制了真正意义上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元代首创在景德镇(江西景德镇窑,由古代湖田窑、湘湖窑、石虎湾窑形成。宋代已在此烧制映青、隐青瓷等。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8年)御赐得名。景德镇因产优质高岭土而逐渐形成自北朝、唐、宋至清乾隆期间,华夏瓷都的局面。清乾隆后,江西高岭土渐缺,至今使用基本告馨。)烧制的青花釉里红,青花用苏麻离青这种从古苏木都刺国进口的鈷料,在1260°C高温烧制而成。据《元史 ·外国列传》记载元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元)遣使者至苏木都刺国,建立友好关系。苏木都刺国古地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活克肖马韦附近。元用苏料烧制的青花浓重艳丽、深入胎骨并出现黑色铁结晶斑。青花料是蓝色的,色釉为青。釉里红用的是铜钴红料,色釉为红,红青交辉,相得益彰。但据目前所见实物及记载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的成器中,真正艳丽的红色极少。大多红中透灰,甚至有黑紫及泛黑的较多,这足以说明,青花釉里红在烧制及过程中的艰巨与困难(图四)。
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红彩到宋代的钧窑红釉,从元代的元青花到青花釉里红,我国古代的制瓷匠师们,在数百年的漫漫岁月里,为实现艳如夕阳、靓似红宝的红釉瓷而前仆后继,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追求与奋斗。但这意境与理想的实现为何这样艰难?据研究,红釉主要由于着色釉微乎间成分不同,烧制技术而异,而产生铁红、铜红、金红品种。究其原因是着色釉料。它是以适当的铜元素,分配到基础釉料中而成的。瓷胎着色后。以及高温还原气氛中,才能烧制出艳丽的高温铜红釉瓷。但,说着容易,釉料中的铜元素的含量究竟是多少适度?基础釉料的各元素成分比例又究竟多少适当?即使这些竟能做到,但仅窑宝内高温的瞬间变化,就有温高而失彩,温低而红彩发黑的情况;火焰气氛的微乎摇曳及重要的还原过程都对红釉瓷(釉里红)的形成而异常敏感。即便是同窑、同样釉料、同样窑温及同样的还原手段而师匠不同,毛瓷一旦入窑那便是神差鬼使,鬼使神差了。是否可以这样说,靓美的艺术品总是偶遇天成的那?
明永乐(公元1403—1425年)宣德(公元1426—1436年)的官窑烧制终于使中国制瓷师匠们梦想成真。这时,攻克了铜红色呈色的技术难关和呈色机理。官窑“釉里红”能烧制成红宝石般的铜红釉瓷,色调纯正,靓丽犹如熟透之樱桃。史书曾冠以“宝石红”、“霁红”等美誉(图五)。永、宣以后,高温铜红釉技术开始衰退,成化(公元1465—1488年)、弘治(公元1488—1506年)、正德(1506—1522年),少有“釉里红”传世。嘉靖帝时(公元1522—1567年),种种原因铜红釉烧制成器已呈泛黑的暗红色。自此,铜红釉技术失掉传承,销声匿迹了近二个世纪的漫漫岁月。
清康熙帝时(公元1662—1723),康熙帝诏命江西巡抚郎廷极督办官窑窑务。郎亲率制瓷匠师们历经艰辛努力,红釉瓷新秀出现了——郎窑红(图六),还创烧低温釉珐琅彩和粉彩。郎窑红属单色釉,色釉深艳、酷似初凝牛血,故有牛血红之称。康熙年间,除郎窑红外还成功的创烧了釉下彩“豇豆红”(低温金红釉又称洋红)“珊瑚红釉”(低温釉上彩)等铜红釉新品种。雍正(公元1723—1736年)、乾隆(公元1736—1796年)王朝仿效康熙官窑除成功烧造青花釉里红器之外,别具风采——珊瑚红釉最大的特色是作粉彩、珐琅彩等彩瓷的地釉,从而为我国彩瓷呈色拓宽了新路(图七、图八)。清三代以后铜红釉技术又是每况愈下,“靓丽、深艳、夕阳、红宝”又成梦想。
人们不禁会问:上文引证“铜红釉”的起缘、沿革、传承的情况是为什么呢?笔者用意在于警醒“红”在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重要性。只有刻骨铭心地了解了“红”,再进一步研究“青花”的传承,才能掌握鉴赏青花釉里红瓷器各时期特征,以便大大提高赏析水平。
上文已引证过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情况。下面将引证明、清时代青花釉里红,而重点在引证青花的烧制脉络。
大家已知道釉里红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一次高温烧制便需成功的釉下彩瓷器。而烧制釉下彩“青花”、“釉里红”两者合成一处,又达到境界谈何容易!其主要难点:两者的烧制温度以及窑室气氛要求有差异:烧制“釉里红”需1300°C以上高温,而烧制“青花”需1260°C左右,烧制温度上之间有差异呀!上述明永宣王朝,很好地掌握了釉里红(铜红釉)技术。此时,三保老郑和七下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称西洋)进行大规模外交贸易活动,而从古波斯进口了苏麻离青青钴料。时过境迁,永(图十)宣(图十一)的青花瓷比元青花(图十二)更靓丽、浓艳、更赏心悦目。为此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美谈。据记载:宣德时,青花釉里红烧制获得成功,“铜红釉”与“青花”相得益彰、大放异彩。顺便提及:早在永、宣前的洪武朱元章(公元1368—1399年)时烧制过釉里红,南京出土半片国宝级龙纹盘为证(图九)。成化时,苏料使用基本告馨,用江西乐平产“平等青料”,高温烧制成温润淡雅的釉下青花,二次入窑低温烧烤釉上填彩:红、黄、绿的人物、动物、花卉。而成功烧制瓷艺奇葩——“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竟相斗艳。(图十三),而青花釉里红,未见所闻。弘治时,以妖艳细润的“浇黄”瓷而称雄,但未闻青花釉里红器传世。万历帝时期(公元1573—1628年),以云南产“回青料”烧制蓝中泛紫、浓艳强烈的青花(图十四),而二次入窑低温烧制釉上彩:矾红或五彩(图十五),获得成功,而没有真正意义上青花釉里红器出现。天启帝(公元1621—1628年)、崇祯帝(公元1628—1644年)时期国力衰竭、社会动荡,景德镇御窑几乎停烧,到那里去寻找青花釉里红?顺便提及:明·正统(公元1436年)景泰(公元1450年)至天顺(公元1457年)的三十年间,由于国力或帝王爱好等原因,出现了瓷艺生产的“空白期”,仅存世一些青花瓷也是暗淡发灰。其它品种,天方夜谭。
清康熙帝时,沿袭明嘉靖使用云南产“珠明料”(该料属国产料产地不一)烧制青花瓷,色泽青翠明快,俗称:“翠毛蓝”(图十六)。同时,恢复了绝世近二百年的青花釉里红传统工艺,其色泽浓艳鲜亮、纹饰清晰。
雍正帝时,青花釉里红的青花以淡雅取胜,青花釉里红瓷器很发达,比康熙帝制品更胜一筹。(图十七)
乾隆帝时,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青花与釉里红发色都很稳定,并创新品:黄釉青花釉里红、豆青釉、天蓝釉青花釉里红等,至此,中国瓷艺,含青花釉里红品种已经发展到最高峰。(图十八)
下文将以笔者珍藏的“明·正德年制青花釉里红过枝牡丹凤求凰纹狮纽盖罐”(图十九·以下简称“凤求凰狮纽盖罐”)实例赏析:正德中(晚)期是明代烧制青花釉里红瓷艺“绝经期”的看法。
“凤求凰狮纽盖罐”通高25厘米,口径13.6厘米、腹径20厘米,足径11.8厘米。罐肩流线型下重,腹部丰满,以下渐敛,圈足。
下面将罐盖、罐体分体概述。
罐盖高8厘米(含罐体吃进的1厘米),罐盖纽是瓷塑雕:“雄狮滚绣球”,尺寸为4×4×4厘米。但见它昂首、翘尾、蹲距、尊贵。通体白釉烧制,大有永乐“甜白”遗风:因为在狮纽与盖体结合部有定量水绿色积釉为证。唯狮眼用青花勾廓。青花点睛,炯炯有神,憨态可掬,似与赏析它的人在谈天说地,在倾诉着自己个过去、现在、未来。狮纽以下的罐盖,沿流线型下垂,而后齐出外沿,高3厘米(不含罐体吃进的1厘米)。盖体匝绕青花过枝牡丹纹饰,并以120度角画分,镶嵌三朵釉里红牡丹。青花发色清雅;釉里红发色呈玫瑰紫宝石红色;瓷釉水通体较明亮,呈“鸭蛋青”色。匝绕青花双线结束纹饰。
罐体通高18厘米,共八层纹饰(含匝绕的单、双线纹饰)。
第一层:直口部。高2.6厘米围绕青花纹饰:八朵海涛波纹,波纹翻卷自然、生动。
第二层:直口下部。围绕的青花单线纹饰。
第三层:流线型丰肩部。垂直高度2.6厘米,围绕青花过枝莲花纹饰。青花发色稳定,釉里红发色好,但已有流釉,厚薄不均现象。
第四层:匝绕的青花双线纹饰。
第五层:罐腹主层纹饰,同样基本已72°角画分,镶嵌五朵釉里红莲花纹饰,并与第三层的五朵釉里红,莲纹错落有秩,相映成辉。真美、真奇。更称奇处:无朵釉里红红莲纹饰镶嵌其间的是两只釉里红“凤求凰”的爱情歌剧。青花发色稳定,釉里红发色尚好,但有流釉、厚薄不均及失彩现象。
第六层:中下腹匝绕的青花双线纹饰。
第七层:下腹纹饰。垂直高度约4.8厘米。砸绕八朵青花双勾仰状云头如意莲花瓣纹饰。
第八层:罐最下腹状尾装饰线。匝线的青花双线纹饰。
底款。“蛋青釉”下,青花书正楷“正德年制”(图十二)及青花双圈。
下面对“凤求凰狮纽盖罐”从瓷胎、瓷釉、器形、纹饰、款识、底足、工艺、色彩等八个方面进行全面剖析鉴赏。
一、
内容涵括:胎质、化学成分、物理比重、密度、硬度及拉环成型工艺过程,生、熟坑、流传变化等等。正德是明代彩瓷中期向中晚期转变的过度时期。正德时,早期胎质坚细、胎体轻薄。中晚期逐渐向厚重、粗放的方向发展。“凤求凰狮纽盖罐”,胎体薄厚均匀,手头适中,胎质坚硬,叩之遥遥有金石之声。内胎骨壁留有手工弦纹。对比法和经验告诉我们,“凤求凰狮纽盖罐”当为正德中期的瓷的瓷艺作品。
二、
的釉色、硬度、密度、平润薄厚程度、有或无、大与小气泡及其排列、组合状况等,对古代瓷艺术鉴赏会有极大帮助和裨益。唐及五代以后,中国瓷艺逐渐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宋官窑有“汝、钧、官、哥、定”,著名民谣有: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而瓷釉各具特征,是鉴赏这些古瓷艺术的很重要的依据。元、明早中期,青花瓷及彩瓷在景德镇成功烧制以来,釉水多数白中闪青,靓丽后润。“凤求凰狮纽盖罐”的瓷釉与之元、明瓷釉理论对比是吻合的。高倍放大观察瓷釉气泡,硕大、均匀、疏密有秩,历史苍桑——有些气泡已破裂,并有相互倾轧、相拥甚密、间隙甚至隆起的冰裂纹。这些应是明代瓷釉的基本特点。清三代瓷釉多为莹洁白细、气泡多而小,分布密麻。
三、器形。在瓷艺鉴赏中,第一直观印象的便是它的器形。造型特征是奖赏
瓷艺的主要依据之一。因为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器形便会不同。“凤求凰狮纽盖罐”造型端庄、敦厚、俊逸、超凡脱俗,造型比例准确协调。比肩明代的“青花勾莲纹罐”等一些著名罐器,从造型艺术上讲,只在伯仲之间而已。
四、纹饰。瓷艺术品的纹饰方法异彩纷呈:刻、划、剔、雕、釉上彩绘、
釉下彩绘等。纹饰内容: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传说故事、宇宙万千。纹饰主要来源与古代其它门类艺术的借鉴与瓷艺纹饰之传承。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特征和独有的时代审美情趣。“凤求凰狮纽盖罐”上,出现的雕塑雄狮(象征吉祥)、青花海水波涛(象征江山永固国富民强)纹饰、釉里红转枝牡丹(象征富贵)纹饰、釉里红转枝莲花(象征圣洁佛佐)纹饰、青花仰状如意莲花瓣(象征万事如意)纹饰,这些等都是明代高贵瓷艺术的纹饰。另外二个明代纹饰特征是:一是:无论是凤还是凰,统统脖颈伸长,尾部翼硕大且长(凤凰是吉祥、富贵、和谐、长寿的象征)。二是:自明代永、宣王朝后,转枝莲纹的叶脉呈曲尖弯转的葫芦型(象征福、禄)。转枝牡丹纹饰也较元代清秀、隽永。另外,顶顶重要的一点:大明中前期之前,图案纹饰在单、双线以外或纹饰与纹饰之间,留有或宽或窄的匝圈空白,而不填满纹饰,从而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凤求凰狮纽盖罐”的纹饰从上至下连贯如一,纹饰之间或匝线以外不留空白。这正是从大明中(晚)期开始,并深深影响了,以后中国在瓷艺与纹饰方面艺术风格的起端吧。“凤求凰狮纽盖罐”的纹饰现状,应该是“正德年制”的有力佐证。
五、款识。瓷艺术品的真正款识是为了取信于人,为了甄别与警示,还有利在当时,功在千秋的潜能。因此款识也是鉴赏瓷艺的重要要素之一。正德官窑瓷艺的纪年款有在青花双环圈内的、青花单环圈内的,用正楷书写的“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六字款或四字款的款识标记。字的特点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底丰三横厚、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不越刀”。款识有书写有刻划。书写除用青料外,还创用红彩。青花款,发色有浓深(晚期)、浅淡两种(早、中期);“凤求凰狮纽盖罐”款识(图十二)浅淡款识发色与青花饰色一致。不言而喻,“凤求凰狮纽盖罐”青花款识发色与全部盖罐青花发色一致,浅淡一致者应属正德中期特征。盖罐采用四字款款识,书写特征是“正”字第五划稍长,横划比竖划稍粗。“德”字“四”、“心”紧靠,中无“一”横。“年”字上边的横划最短,三个横划呈阶梯式。“製 ”字“衣”的横划不过“リ”并与之紧靠,呈直角形,“衣”字第四划的竖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凤求凰狮纽盖罐”的青花字体特点完全与正德官窑款识特点吻合。当然,正德官窑瓷艺术品款识是指派专人书写的,书写要求规范、齐整、笔用藏锋、顿捺不显。“凤求凰狮纽盖罐”对这些书写的森严要求都做到了,结论是明明白白的。
七、工艺。古瓷艺在拉坯、着色、烧制气氛等过程中,由于受时代、地域、原料、工具的影响,瓷艺因而会形成不同特征、不同风格,姹紫嫣红、各领风骚。宋钧窑,由于在原釉中掺入定量玛瑙粉末成分,并采用先上原釉、并通风亮胎的工艺,因而成品中大多有“蚯蚓走泥纹”的特征。宋磁州窑,在上着黑褐釉彩料时,由于使用竹笔的工艺,为此成器中的黑褐彩得寸进尺划中会出现头尾重,过渡笔划轻、道劲有力的特征。元明景德镇瓷艺多在底足留有各色竹刀划削刀痕。瓶、罐类瓷艺在手工操作成坯中受口部的大与小及深度的深与浅的影响,部分瓶罐瓷艺类,中上部有对接痕迹。从工艺全面分析当为明代瓷艺术品。
八、色彩。在元·明·清、彩瓷艺术品中,青、彩料的呈色,或称发色,是赏析中极其重要的依据。时代不同,受各种因素制约,所用原材料不同。如上所述,元至正期与永宣王朝官窑,青花料主要采用的是苏麻离青。为此,青花发色浓重、鲜艳。深入胎骨,有晕散现象、有氧化铁结晶斑(铁锈斑)、有凸凹不平感觉(橘皮釉)。明成化时,青花主要采用含铁元素少的平等青料。因此,发色淡雅幽箐,给人以青秀淡雅之美感。嘉靖至万历期主要采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浓重鲜艳,有晕散现象,少铁锈斑。清康熙帝至乾隆帝时,青花主要用珠明料和进口回青料,发色特征或青翠、或浓艳无铁锈斑。正德时代青花主要用的是什么料呢?据记载:早期用国产“平等青料”。中期采用江西端州府“石子青料。这种青料呈色浅淡温雅,稳定匀净,常有铁锈斑。正德晚期,青花用云南产“回青料”,这种青料发色鲜艳浓重,泛以深色调,少有铁锈斑。“凤求凰狮纽盖罐”青花发色浅淡温雅、稳定匀净、有铁锈斑。这力证说明此罐当为正德中期作品。另外,上述“凤求凰狮纽盖罐”的“釉里红”呈色为玫瑰紫红宝石色,发色可谓佳好。部分釉润肥腴,可谓美哉。但有流釉、薄厚不均现象,这些现象与古瓷艺界认定的明中期是铜红釉瓷走向衰落转折点的论断基本吻合。其实,记载,早在明成化年青花釉里红瓷艺术品,面世者已少闻矣。从“青花”与釉里红“的呈色判断“凤求凰狮纽盖罐”为正德中期瓷艺佳品,证据确凿。
写到这里,本该搁笔,别再浪费读者宝贵时间。但意犹未尽,不吐不快。
青花釉里红“凤求凰狮纽盖罐”安安稳稳地置放在紫檀木托上,与之静静相对;与之默默相处.然忽!在玫瑰紫宝石红的朵朵牡丹、朵朵莲花的花心上、花瓣上,竟生成多多斑斑绿绿的花蕊,通体翠亮、肥润丰腴。两只相亲相爱,历经旭日夕阳、凄风苦雨,历经人间五百年岁月的“凤”与“凰”,长长红红的羽翼竟也五彩缤纷起来,绿绿斑斑、块块亮翠。眼前,这浅淡温雅的青花;这红的花、绿的蕊,绿的花瓣,红的羽毛、翠滴斑斑;不禁令人脱吟而出:“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其实,这“釉里红”与 “绿釉水”浑然一体的绮丽现象是青花釉里红彩瓷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铜红釉料中氧化铜被析出的结果。这结果,纯于天成!人为难当!
眼前这一幕,不禁又使人想起了康熙帝时铜红釉名贵品种:豇豆红。豇豆红,又名:桃花红、美人醉、娃娃脸,釉面浅红,多绿苔点。有专家报导:“存留在世间之作品,尤其在铜红之上出现鲜明铜绿者更难一窥其真貌。至今只有少数收藏在日本、英国、美国各大博物馆,但烧制出的红绿两色都不明显”。
“凤求凰狮纽盖罐”,“釉里红”是“玫瑰紫宝石红”,而“豇豆红”是“浅红”,“豇豆红”少有绿苔点。而“凤求凰狮纽盖罐”上“釉里红”、“釉里绿”浑然一体,恰似颗颗镶嵌在玫瑰紫红宝石上的颗颗祖母绿而光彩夺目!
似乎有了结论:正德年制“凤求凰狮纽盖罐”是早于康熙时名瓷“豇豆红”近200年前的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