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温泉
(2010-09-16 19:32:45)闽侯温泉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呈半圆形状,围绕着福州市区的西南部。东与福州市区、长乐相连,西接闽清、古田,南与福清、永泰毗邻,北与古田、罗源接壤。
境内大地构造处于闽东火山断拗带的次级福鼎~云霄断陷带北中部,有大面积上侏罗统火山岩出露,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地层较简单,以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火山地层为主,其次为侏罗系上统长林组(j3C)、白垩系下统小溪组(K1X)、黄坑组(K1H)、寨下组(K1Z)地层,平原区分布第四系冲积层(Qa-P1),局部分布海积层(QM0.)境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较为发育,主要分布于境内西北部,时代为燕山晚期,以燕山晚期规模较大。岩石类型为基性、中基性到中酸性岩类,以中酸性岩类为主。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特殊的地层构造,使闽侯成为拥有丰富地热资源的风水宝地。据初步调查,境内温泉大多出露于闽江下游棋盘格式构造带中,水温一般在27℃~70℃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水,水质无色透明,稍有硫化氢气味。现将已发现的白沙汤院、荆溪光明、南屿龙泉、小箬中平、廷坪下洋、青口宏屿等地热温泉点介绍如下:
1、白沙汤院温泉
位于闽侯县白沙镇汤院村,距福州市区55公里,距县城15公里。纬度25°55′656″,经度119°18′408″。温泉遗址南面为闽江下游,负山临水。
汤院温泉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温泉可见3处露头,泉之间周围有200平方米的石灰华沉积物。水温57℃,日流量207.4吨,热量132千卡/秒,总矿化度250毫克/升。”地下热水出露于低山丘陵坡脚,岩性主要为侏罗系鹅宅组火山岩及少量脉岩。地热田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处于北西向顺昌——福清断裂带与北东福安——南靖断裂带的交汇处,热储岩性主要为凝灰熔岩、凝灰岩等。地下热水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地热泉多年自流量为251 m3/d(2.91L/s)。水温53-58℃。该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属于SO4·HCO3-Na型,矿化度1080mg/L,PH值7.03-8.35。偏硅酸含量133.3-143.0mg/L,氟化物含量7.0-7.2 mg/L,均达到规范规定的命名矿水浓度,可命名为偏硅酸、氟医疗热矿水,具有较高医疗保健价值。据福建第四地质大队勘查与评审,地下储量热水(B+C级)允许开采量554 m3/d,其中B级允许开采量251 m3/d,平均自流量15~16L/S,C级允许开采量303 m3/d。释放的热量为6.12×109焦耳。
白沙汤院温泉开发始于唐代,《闽侯地名录》记载:“白沙汤院的温泉是福州地区开发较早的温泉,傍山建有‘汤泉寺’,唐名僧师复曾卜居于此。” 宋代白沙汤院是福州西驿道出省必经之路,由福州水运至此转陆路的码头与驿站就设在这里,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冠盖必憩此”。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载:“闽中诸泉皆作硫璜气,甚者薰不可耐。人患疥疮者浴之辄愈。竹木浸一宿,而终不蠹,盖硫璜能杀诸虫也。”随着光顾汤院温泉的文人士宦的大力宣扬,汤院温泉名声远播,使这里不但成为一处繁华的码头驿站集结地,也成为一方游客休闲养生的好去处。后因古驿道改线,行人的稀少,温泉亦颓废败落。如今温泉汤院地下热水仅零星开采50m3/d,用于当地居民洗浴。
2007年4月,闽侯县人民政府制订了《汤院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汤院地下热水的允许开采量554m3/d,目前仅零星开采50m3/d,尚有500m3/d可供开发,闽侯旅游总体规划拟开发“休闲度假型”温地热水旅游,突出汤院历史、名人、民俗文化。
2、南屿双龙温泉
位于闽侯县南屿镇龙泉村北西约600米处,大樟溪西岸龙湖山麓的小凹地河边。福州至永泰公路经过地下热水,离316国道10馀公里,水路大樟溪航运可通乌龙江,交通比较方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四地理:“天泉汤,在府城西九都。其地涌出温泉,四时不竭。”明王应山《闽都记》中亦有记载:“龙湖山在九都,……其下有温泉焉,四时不竭,号汤泉山。”以上所说的“天泉汤”、“汤泉山”就是双龙温泉。
双龙温泉地下热水出露于山间盆地中,盆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岩性主要为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和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岩石类及少量脉岩。泉眼自冲积砂砾石层中溢出,附近出露的基岩为火山碎屑岩。双龙地热田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其地热田正处于南屿——塘前断裂带与葛岭——双龙断裂带的交汇处,热储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辉绿岩及流纹岩等,地下热水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附近地面高为8.04M-9.70M,地下热水水位8.84M,水压水头高出地面0.90M,地热泉多年自流量为759 m3/d(8.78 L/S)。实测井口最高水温74.5℃,平均水温65℃。水质较好,无色透明,稍有硫化氢气体味,PH值为6.9。温泉见二个小泉眼,近东西向,水温69℃,日流量1209.6吨,热量714千卡/秒,无色透明,有琉磺味,有气体逸出,总矿化度357毫克/升。
该地下热水化学类型属于HCO3-Na型,矿化度479.8 mg/L,PH值8.41。氡含量195.62-212.7Bq/L,偏硅酸含量115.5-213.2mg/L,氟化物含量12.0-15.3 mg/L,都达到规范规定的命名矿水浓度,可命名为氡、偏硅酸、氟医疗热矿水,具有较高医疗保健价值。由福建工程学校进行详查,储量评审地下热水(B+C级)允许开采量2400 m3/d,其中B级允许开采量750 m3/d,C级允许开采量1650 m3/d。释放的热量为5.5×1011焦耳。
民国初年,乡人曾在泉眼周边筑起了围墙,以方便群众洗澡。起初分女上午、男下午轮流时间洗澡;后来建起了男澡堂、女澡堂。1984年9月,由福建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这里钻凿成井,实测井口温度达75℃,自流量达600立方米/日,水头高度1.5米。由南屿镇和福州市水产局投资建有温泉养殖场。双龙地下热水目前开采400 m3/d,用于洗浴。由福州融侨温矿泉有限公司登记矿权开采,输引至江南水都。
闽侯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4月制订《双龙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双龙地下热水距南屿国际城10公里,双龙地下热水允许开采量2400 m3/d,已开采利用400 m3/d,尚有2000 m3/d可开发“商务会务型”地下热水旅游,突出生态景观、度假环境。在大樟溪畔规划建设地下热水养生渡假村,以进一步完善新南港旅游度假区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旗山和十八重溪两个国家级风景区品位。
3、光明温泉
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光明村北东侧,闽江北岸,处于罗源至南屿火山喷发隆起带上,九峰山至桃田东向压性断裂和山洋张性断裂控制区内,福州至闽侯城关甘洪公路经过地下热水区域上。温泉于第四系冲积层中,有2口温泉,水温45℃,日流量600~800吨。地下热水储存与运移,地下热水沿基底隐伏断裂向上运移,并在盆地低洼处以地下热水方式溢出地表,自流量1.5L/S,水温48℃,由福建地质工程勘查院等单位进行探采结合详查,储量评审地下热水(B+C级)允许开采量1050 m3/d,目前仅零星开采40 m3/d,用于当地居民洗浴。光明地热由福州融侨温矿泉有限公司登记矿权,目前仅零星开采40 m3/d,用于当地居民洗浴。
闽侯县人民政府制订了《光明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光明地下热水距光明新城2公里,光明地下热水允许开采量1200 m3/d,尚有1000 m3/d可供开发。以闽江为中轴的闽侯江滨休闲文化城,规划设计地下热水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用以提升该区域的城市旅游品位,创建闽侯旅游核心版块。
4、青口宏屿温泉
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宏屿与傅筑两村交界处,现为东南汽车城场区内。境内地质主要是中生代岩系,燕山晚期侵入岩及火山碎沉积岩等构成。温泉附近出露南园组第二阶段火山岩及第四系长乐组海积层冲积层。温泉出露于冲积层中,水温较低,仅31℃,日流量172.吨。泉水无色透明,稍有琉化氢气味。有气体逸出,热量22千卡/秒,总矿化度250度。据当地农民反映,沼泽地庄稼无发生长。每年春季水量较大,秋冬水量小。由于温泉水量小,水温不高,未被开发利用。
5、廷坪下洋温泉
6、小箬中平温泉
位于闽侯县小箬乡中平村大溪源里火烂林东南麓的溪涧上。纬度26°17′665″,经度118°54′920″。小箬乡成立于1997年5月,系从洋里乡划出。该乡地处闽侯县西北部,闽江中下游北岸,北邻洋里乡,东西南与闽清县交界。大溪之水由北向南奔流,经小箬溪而注入闽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四地理中亦有记载:“双髻山在二十四都之小箬。山巅有鳌峰岭,岭下有圣汤。”据福州市地热管理处1983年调查:该温泉有5处泉眼,走向南西。泉水直接从深灰色南园组流纹岩和凝灰质熔岩的裂隙中涌出,日流量864立方米。泉口连续冒泡,附近有大量锈红色沉积物及白色泉华。水质无色透明,稍有硫化氢气味。水温分别为62℃、69℃、60℃、27℃。温泉出露的地理位置不佳,泉水出露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无法开发利用。当地村民仅用于洗涕、宰杀家禽。洪水期泉口被水淹没。
村民介绍,山涧上原有泉眼三口,分别位于大溪河道两岸,相距不到20米。这三口温泉泉眼,一口毁于何时未详,一口村中建鳗场凿井引水而没,现仅剩一口。此口泉眼露出地面长3.30米,宽2.20米,深0.28米。手触水有发烫感觉。
该温泉经省地热研究所化验测定,水温可达65℃,日自流量360吨。温泉含有氯、硫磺、铁、锌等20多种微量元素。温泉浴水具有保护皮肤,增加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治疗皮肤病、汗臭等功效,极具经济开发价值。温泉周边火山石神奇魅力。
小箬湖柄村牛头山遗址以及福田村梧峰三十六厅古民居,尚锦村九仙岩猴虎洞,莲花胜境等名胜古迹。其它物产还有中平董坪、池丘的花岗石、鸭坑的硫磺。西村的高岭土等矿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