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后反思

(2024-10-24 05:38:33)
分类: 研训篇

      、教材地位及课程标准分析

《做功了吗》是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共分为三个模块:机械功的定义,怎样才算做功和功的计算。功的概念是学习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基础,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怎样才算做功”,要正确的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怎样才算做功,会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设计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机械功的概念

机械功的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用乘积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概念,这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功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说某人做“无用功”,就是说做某件事没有成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物理学中,功也有“成效”的意思,接着给学生演示,推桌子和推粉笔盒,学生观察比较 ,桌子不动而粉笔盒移动了一段距离,进而提出问题,推力对桌子和粉笔盒有成效吗?学生容易看出桌子没动说明推力对桌子没有成效,粉笔盒移动了一段距离说明推力对粉笔盒有成效,有成效在物理学中我们就说做了功,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二)怎样才算做功

学生对怎样才算做功往往理解不深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在这块的教学中,我首先用三个动画(火箭上升,马拉车和起重机提升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接着呈现六个例子让学生来紧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分析怎样才算做功。

1、 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学生分析有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做功)

2、 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作功?

(学生分析有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做功)

3、 占旭刚将杠铃举在头顶7秒,在这7秒内他对杠铃是否做功?

(学生分析有力但是没有发生距离)

4、 物体在光滑平面上做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学生分析物体向前运动是由于惯性,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即有距离无力的作用)

5、 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学生分析物体向前运动是由于惯性,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即有距离无力的作用)

6、 人抬着物体在水平面上行走,人是否对物体做功?

(学生分析有力有距离,发生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即力与距离是垂直关系)

通过六个例子及时让学生归纳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

                 S=0,劳而无功

2)、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运动

                  F=0,不劳无功

3)、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

                  FS,劳而无功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用大量的例子和事实让学生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不劳无功”和“劳而无功”的几种不做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出示练习,判断是否做功,做到及时归纳总结和练习反馈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 功的计算

    对公式W = Fs的运用在这节教学中较为容易,主要是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基础上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还要强调是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移动那段距离时力做了功。在此模块之后设置了相应的练习,及时巩固。最后的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由点到线在到面的整体把握。

三、 课后反思

   在学科组老师的帮助下,我总结了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

1、 能把握本节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利用大量的例子和事实让学生认识怎样才算做功,并利用身边的事物(推桌子,拉粉笔盒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两段一练,有效落实”。在三个知识点的教学中都采用了师生共同分析、及时归纳小结、有效落实的方法,让学生一一突破每个知识点,做到由点到线在到面的一个整体把握。

不足:

1、 在例举例子时语言不够严谨规范,比如在托着粉笔盒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要强调粉笔盒在水平面做“匀速运动”,只有当粉笔盒匀速运动时,手对粉笔盒在水平方向没有力的作用,因而手对粉笔盒不做功。

2、 在对公式W = Fs的运用时,强调方法和思路,先判断对物体是否做了功,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计算时严格按照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进行分析,明确是那个力对物体做功,不能笼统的说对物体做了功。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想方设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落实课堂常规,及时归纳小结,及时练习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用严谨的语言和态度对待每一堂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力求创新,设置层次性练习,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让有效落实贯穿常态课的始终。

  (昆明五华区沈艳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创新研学探
后一篇:前进的动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