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平静如水
(2024-10-18 05:34:05)分类: 随笔篇 |
朋友说自去年起寺庙作了较大程度的翻新改造。朋友的话没错,往日四百多级陡狭陂陀的青砖碎石台阶不晓得踏走了多少岁月,早没了其本身的棱角,阶面光滑如油,雨雪天特别的不易行走,现已被青一色的石头台阶所替代,也宽了不少,不再是滑不成步了,的确方便了行走。
当今尧天舜日,国强民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一些观点理念相比从前有了较大的改变,那急促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步伐,千篇一律的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渐渐让人产生了厌倦,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潮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上空弥漫扩散,在城市居住久了,居民们又开始贪恋那不染尘垢地乡村山水,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和锁定田园乡村,渴望能静静坐下来细细品嚼别样的生活滋味,安抚城市激烈竞争带给他们内心的压力与浮躁,寻回那份曾经丢失了的人与大自然间的亲情和和谐,于是名胜古迹以及昔日一度被遗忘的偏远无人问津的野外风光慢慢成为他们旅游休闲的新主题。这或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久住城市, 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 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渺无际的水, 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人与永恒--自然和生命》)我们拾阶而上,身边不时有人擦肩而过,语音天南地北,络绎聒噪。倒是混杂其中的几位相互嬉闹的下山僧人引起我的好奇,他们个个富态万方,红光满面。我奄然眼离,渺然恍惚,脑海中竟不由自主地闪现出网上传播的几段令人发指的僧人(或是披着袈裟的假出家人)的不雅视频,但愿道听虚传未必真。同时蹦出的还有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小病》里的一句话:山上的和尚思凡,比城里的学生更厉害许多。
见我纳罕,同行友人笑了,说:你莫不食人间烟火,还非要求现在的和尚应该是衣衫褴褛,颜色憔悴,隐居求志,闭户着书?如果有那也是没有能耐的傻方丈呆的穷庙,而破庙是留不住和尚的。现在有这么多的善男信女供奉,他们早已重裀而卧,列鼎而食了,出家不过是他们的一项职业罢了!我惘然若失:是呀,或是我迂腐,时代变了!但如果当一种信仰被演变成了一项营生,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不敢有想下去的勇气!
快至山顶,转个小弯,一堵近3~4米高的水泥石墙拦住了去路,这原本是一座小土坡,入寺的山门并建在山坡之上,让人与希望。如今墙体高耸,那丝希望也就无从存在,高墙固然增添了几份威严,但也让人产生我自高高顶上坐,冷漠拒人千里外之感,少了之前的亲近与宽容。
顺着高墙旁的水泥台阶又爬了几十步,终于站在了昔日山门,只是眼前的山门已装饰一新,琉璃瓦光白似玉,朱漆柱润苦丹砂,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了。
抚然良久,突然没了入内的兴致,心情也再已经不能回到开初的情趣。我默默席地而坐,闭目冥思。山没动,寺还在,风景也仿佛如初,我却为何会这般忳忳?甚至连继续想下去的力量都没有了,或许人的许多情绪就是这样,苍白无力的语言与文字是难以表述的。
下山的心情颇为惆怅,朋友讲寺庙内经过装修比之前愈加气宇轩昂,雕梁画栋,丹墙黄瓦,殿宇巍峨,古柏参天,金佛瑞坐,耀眼夺目。但总觉缺了点什么,我说;温暖,而这份温暖正是佛独有的超然一切包容一切的爱。我想还有一种寂寞,以及寂寞带给的一种意境。徐志摩曾说: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
高山深处寺庙—座,只听钟磐悠扬,又见香烟缥缈。“放开眼孔,看晓日才上, 夜月正圆, 山雨欲来, 溪云初起;洗净耳根, 听林鸟争鸣, 寺钟荅响, 渔歌唱晚, 牧笛催归。”如此仙美之境应该只在梦中可寻了!
来到山麓,回首远眺,那道冰冷的高墙在蓬蒿枯草丛影中隐隐可见,我爽然若失:
这,离我们多远?
(作者 符小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