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代教育的一大怪象,就是躺平的父母,在拼命卷娃。自己明明一有空就玩手机,却勒令孩子多读书;自己明明熬夜追剧,却不许孩子贪玩。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里,有个画面,就十分讽刺。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爸爸打游戏,妈妈看剧,却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写作业。女儿小声嘀咕:“你们要我好好学,但是你们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无法以身作则,起不到模范作用,只靠着“家长”的身份逼孩子努力。是教育上最典型的逻辑错误。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不会长成你希望的样子,只会长成你的样子。与其拼命鸡娃,不如自己先拿出积极生活热爱学习的样子。建立年度阅读计划,报网课考证书,或是学点一技之长。当我们专注于提升自己,孩子有样学样,自然不会差。
前几天,单位聚餐,我们组的销冠王哥说起孩子,真是一肚子苦水。王哥说,别看我年薪几十万,俩孩子的私教课、游学团,就花个七七八八。给孩子花钱我不心疼,我愁的是,这俩小子成绩一个比一个差。明年老大就要中考,班主任已经暗示我孩子读技校的可能性很大。你们说,我能咋办?我心里暗想,能咋办,谁让你这些年只顾工作,在家里当甩手掌柜。就像《开学第一课》里说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赚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抵不过他败家一年。老话说得好,至要莫过于教子。没有非挣不可的票子,非去不可的饭局。但孩子的成长却是不可逆,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把钱和孩子的顺序搞反了,发愁的不止是我们,耽误的还有孩子的未来。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为了不留遗憾,为了尽到父母的责任,还是呼吁大家平衡一下事业与家庭。把时间和心思往孩子身上挪一点,毕竟,孩子才是我们的余生。
在外人眼里,她和善开朗,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从不和人起争执,甚至还挺卑微,对谁都笑脸相迎。可一回到家里,她就像变了个人,时常对家人发火。尤其是面对女儿,孩子有一点做不到位,她就忍不住吼。这天,因为孩子放学忘了拿课本,乐乐妈一怒之下踹了女儿两脚。倍感委屈的女儿嚎啕大哭,对她喊道:“我多希望自己是邻居家的孩子,那样你起码还能对我好点。”忽然地,这句话像针扎一样刺痛了她,她这才明白:这些年来自己是多么蠢。只知道对外人好,忽略了对孩子的爱,只顾着外在的面子,伤透了家庭的里子。更何况,心理学界早就证实,被吼大的孩子,将用一生疗愈童年的不幸。首当其冲的,是大脑的损害。父母的呵斥会刺激大脑中的杏仁核,令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哈佛教授Martin A.
Teicher还发现:语言暴力会导致孩子的海马体(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和胼胝体(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缩减。也就是说,不被父母善待的孩子,记忆力、反应速度、智商都明显不行!除此之外,孩子的性格、内驱力、精神状态、能量饱满度,都深受影响。看到这,你还忍心只把笑脸给外人,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吗?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情绪的垃圾场。这点,千万别搞反了。
(作者 杨君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