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品有文化

(2024-08-10 07:30:41)
分类: 随笔篇

    帝王家吃美食佳肴,那绝对是用金杯玉盏的。穷人恐没那多讲究,土碗竹筷用了数千年。

      陇川人还就地取材,用芭蕉叶包盛美食,直接用自家的两三个手指津津有味而食之。其氛围被自然界的绿色笼罩,冠名《绿色宴》。

     用双手功能甩《过手米线》是陇川又一小吃的特色,不经过自家的手是品味不到其韵味的!当然,用玉碗银筷吃也未尝不可,但其不方便处恐怕比刘姥姥用银筷夹食鹌鹑蛋好不了多少。设若那样,只有另换说法了。

     说这些话,旨在说明无非是形式与内容二者并非一成不变而已。

     时异则事异,刻舟而求剑或郑人买履似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清人李渔强调写诗文贵在作者抒发真情。

     杜甫不因自己诗的造诣成了众人眼中的“圣人”而“哂”初唐的“王杨卢骆”的“当时体”。他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批评了那些只重形式而不看诗旨意境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这是不好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再好看的花瓶代替不了花的本质之香艳。评判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不应本末倒置。如果用一个模子套用界定,显红的地方就仿佛是即将爆炸的雷一样。而这显红的地方,也许是“推”和“敲”的所在呢!

名家的诗也未必套不出“红”!

     凡人非反夫子,”食不厌精”恐怕没有条件。故作高深找些什么字典中的生僻字,形成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恐怕是绝大多数的今人不愿接受的“蜡”了。蜡有心才能点火后烛照,否则,除了自我欣赏也就剩下自我欣赏了!也许尘封两年后,再打开容“器”后,“食”已不化了。

     白居易将诗读给老太听,让其所得懂,其实质还是诗达意,诗言志,让老太听得懂,悟得明,诗情真诚感人罢了!

     好诗犹如有心的蜡烛,点燃就烛照至“蜡矩成灰泪始干”了

     诗境诗志诗心都应建立在“真善”的前题下抒写诗人之“大爱恨“这一逻辑过程。缺乏逻辑性 ,不知所云为何,语气干瘪,即无力又无华,不知所云,味如嚼蜡。

    故作高深,生涩难懂的东西,让普通人查字典都“千呼万唤始岀来”的东西,与好诗似乎相距甚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试问有几个生僻字?

这些千古名诗,靠什么能千古流传,乃至永远流传?

    它的美在于人人体验过而写不出的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当诗人用平实无华的文字表达后,我们读过会由衷地发出“哇,好美!”的感叹。这“灵犀”是要“一点”才能“通”的。

    写一首好诗要求器与食的完美结合。要求鱼与熊掌二者兼得。然而要做到完美,能有几人?

     诗人如天上的银河,真正闪亮的有几颗?

    审度一首诗的标准不能只看器而忽视食!

     器和食的关系充其量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在评判一首诗当中,二者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应是首要。

    这亦如文例举的“用手抓饭吃,用绿叶盛菜”一样,看重的是“食”并非“器”。

   (昆明历史学者陆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惜时之家
后一篇:花开得感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