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焕发生命活力

(2024-08-06 07:18:41)
分类: 散文篇

 

周末带女儿去看望独居在老家的父亲。寒暄了不多时候,父亲怕我们呆在屋子里无聊,便让我开车到镇上新建的一处景区转转。

从小就生活在“陇上瓷都”的我见惯了太多的瓷缸瓦罐,对于这个用碎瓷片搭建起来的景区,多少有些提不起兴趣,可父亲却一再坚持。他拉着孙女的手一路上兴奋地向我们介绍着“陇窑古镇”的一些情况,精神较前几日好了许多。也许以女儿现在的年龄想要对这样一座古镇产生兴趣多少有点勉为其难,但难得父亲那么开心,我们也只好努力配合。我猜想,在父亲看来这也许算是小镇上为数不多的能带孙女来“玩”的地方吧,况且呆在屋子里我们也说不了多少话。

景区不大,转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该下山了。从山上下来我们就快要回县城去了,晚上单位里还有会要开,女儿的作业还没有完成……令人懊悔的是前前后后我们在老家也没呆够三个小时,带给父亲的牛肉他又分了一半让我带回去吃,这一趟回家似乎又是那么匆忙且疏离。钻进汽车的那一刻,突然一股莫名的伤感袭过我的全身,感觉老家还是那个老家,童年的我仿佛只是在家门口转了个身就已经长大成家了。现在,我一个月也回不了一次老家,每次回来都能看到父亲弓着背把手扶在门口的黑木电线杆上。我清楚地记得杆子裂开的口子是我们小时候过年插放鞭炮的地方,那些被硫磺熏过的地方至今依然清晰可辨。

开车回去的路上我总是不住地出神:这条崭新的柏油路煤尘比以往少了很多,回趟家确实越来越方便了,可我与故乡的距离却如童年一般渐行渐远。恍惚间,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三十年前……

记得那时镇子中心刚立起了一盏十来米高的高杆灯,灯被点亮的那一晚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抬头仰望,那也是小镇最辉煌的时刻。那一年镇子上召开了首届陶瓷交流会,满街的瓷器从高杆灯这里一直铺到了陶瓷厂门口,前来参观赶集的人挤满了整个街道。那时的镇子,是每个人的希望,人们相信在这里日子会变得越来越好。那些年父亲还很年轻,他药店的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可是,一座镇子也有老的时候,就像父亲,不经意间头发已经全白了。后来,高杆灯上的彩灯又换了几茬,现在装上了节能灯泡。父亲说现在镇子上人少了,晚上九点半高杆灯熄灭后,他也就关门睡下了。

有人说,判断自己是否老去的办法有很多,其中一条便是看看那些童年时期的长辈们,这话一点也不假。我的故乡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小镇,街道上聚集着五湖四海的手艺人。记忆中那些意气风发的叔叔们如今也老了,以前他们还是没有正形的小伙子,总爱拿我们小孩子开玩笑。现在,每次回家我都能看到他们端个小板凳很安静地坐在门口,沉默得像扣在瓦盆里的老面酵头。当然,也有一些熟悉的面孔逐渐从记忆中远离。听父亲说,阿华哥去了县城,郎叔回河北老家了,镶牙的毛师傅前几天被倒塌的砖墙砸死了,还有电影院的李院长,据说也走了……

小时候镇子上的人似乎都很有干劲,发廊里的阿姨们都那么年轻漂亮,那时的街巷很热闹,到处都是人们停在路边说话的声音。现在的小镇有些安静,再难听到邻居大妈们来回拉扯的声音,也好久没有听到回族马叔的高谈阔论了,自从他家拆迁搬走后,这一片再也没有人那么激动地谈论过国家大事。我一时对此很不适应,可是父亲却说他早已习惯了,也许人老了以后真的就会喜欢清静吧。

小镇很小,原本数万人的镇子据说现在已不足万人,所以每次回老家我和女儿都爱去广场转转,因为每当到了下午那里就显得人多一点——跳广场舞、锻炼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伴随着沸腾劲爆的音乐,维持着难得的热闹。很多次我都想劝父亲搬上来和我们一起来住,他总是委婉地拒绝了,和我十几年的童年记忆相比,父亲在这座小镇里有太多难以割舍的东西。

每次我们从老家返回时大多是在黄昏时分,父亲夕阳中手扶电线杆的身影总是令人无比心疼。我知道父亲再也无法重回年轻,可是小镇还有它的使命。它不光是许多人梦中的童年,更是几代人翘首以盼的未来,但愿有一天我的故乡也能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焕发新的活力。(作者 胡忠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点生活感悟
后一篇:一个圈的内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