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成长需要
(2024-05-26 07:00:27)分类: 随笔篇 |
说回俞敏洪老师的儿子。在父母不干预、不插手的情况下,虽然他只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但独自面对未来世界的压力,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努力起来,成绩变得越来越好。由此,俞老师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孩子,得给他空间,给他机会自我学习和成长。这就好比,不要总想着给孩子穿一身紧身衣,他想干什么都不自在。而是换上一件透气的、宽松的衣服,这样他才喘得过气,有自然地呼吸,想跑多远就跑多远。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究竟该如何给孩子自由空间,让他高效成长呢?我给出3个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1、和孩子提前做好规划,确定他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父母不做孩子的掌舵手,但可以做导航员。毕竟是过来人,总有一些经验值得提醒孩子,避免孩子因为没有方向做各种无用功。如果是学习,跟孩子沟通探讨,目前哪些方面比较薄弱、需要提升,或者了解下孩子有什么目标、想法。
然后大家有商有量地制定学习计划,旨在帮助孩子可以跟得上进度,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里要注意,父母不做一言堂,只负责分享孩子可能考虑不到的地方,至于怎么学,如何学,优先听孩子的意见。毕竟孩子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要给他做主的机会。
2、挖掘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有学习的干劲。有人问过梁启超:“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是这么说的,“以趣味为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不要小看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
当一个孩子拥有除学习以外,感兴趣的事物,他会觉得生活丰富多样、精彩纷呈。一旦他有机会接触到自己喜欢的,内驱力也会被大大地唤醒,无需外力,他自然会想办法去研究、探索、深耕。而这份内驱力,恰恰就会激发他的求知欲,点燃他的学习动力。一个体验过学习滋味的孩子,终究会把能力迁移到更有难度的事情上,驱使自己进步、成长。
3、放下焦虑,摆正心态,做一个远远的守望者。家庭教育专家安心在书中写道:“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后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要有意识,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父母期待和干预再多,也无法替代他走剩下的人生路。既然孩子18岁后,就要独自闯荡生活,其余的,譬如考试多少分,上什么学校,是孩子的造化,他得为此负责。
相信孩子本有的智慧,哪怕遇到困难、挫折,他都有能力自我修复、自我调整。父母能做的,唯有在他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给出智慧的指导和点拨;在他需要援手的时候,提供帮助。做远远的守望者,真诚、热切地关心孩子,同时给他自由,他才有信心和动力远走高飞。作家毕淑敏在一次采访中,表达这样的观点: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我们做父母的,要满腔热情地去肯定小孩子。让他去探索世界、允许他失败、允许他的种种不完美,并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赞美与支持。”不管孩子此时此刻,是乖巧、叛逆,是上进、落后,还是满满干劲、踌躇不前。没关系,只要我们真心关怀他、用心引导他、耐心陪伴他。相信终有一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以5倍、10倍、100倍的速度不断往前冲刺。到那时,他必定越活越有憧憬,有更多底气去实现心中绘制的蓝图。(家庭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