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友案例分析

(2024-05-22 22:39:43)
分类: 教育篇

案例描述:

小班新学期进来一个小男孩峻辉,他性格看上去内向,不愿意和我交流,我和他说话时总是扣自己手指,问什么问题大多时候不说话或给一个结果答案,与其他小朋友也有互动,我一直以为峻辉是对我这样一个陌生的大人有些排斥(这一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和其他人包括父母、其他幼儿的交流也是如此)。可没过几天就有家长向我反应:能否将自己的孩子和峻辉的座位调开,因为他经常欺负别人。了解到的情况是峻辉把同坐小朋友的奖励贴花抢走,我单独找峻辉谈话,问他是否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会承认,问他为什么抢别人的东西,他不回答,只说以后不抢了。之后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如:别的小朋友刚搭好的积木他就跑过来把积木推倒,从小朋友身边经过时踩小朋友的脚,拉拽小朋友衣服上特殊的帽子,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引起小朋友大叫,峻辉就笑呵呵的看着。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轮到他站起来说,他看看小朋友得意的说:“**是我的好朋友,**是我的好朋友,**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立即就有小朋友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峻辉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是峻辉的好朋友,有的说他搞破坏,有的说他抢玩具,有的说他打小朋友……让他很尴尬。

每次我向其父母反应峻辉情况时,才说一半父母就会严词或出手打峻辉。还有一个现象,峻辉不管和谁坐在一起几天后该小朋友的家长都会要求调开。追问其原因才有家长告诉我,在峻辉家附近的人都知道俊辉惹是生非,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孩子和峻辉接触。

案例分析:

经了解,俊辉是由父母带着,而父母初中文化,交流中父母也不善言辞,父母早晚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很少,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并且渴望被人关注,但凡峻辉出现不好的行为时都会遭到父母不问原因的痛打。 因其家庭原因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与小朋友交流时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还与小朋友经常出现一些带有粗鲁、冲撞的行为,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从中获取快乐,表现得较独断、任性、无礼。

峻辉的这些行为属于幼儿破坏行为。幼儿破坏行为是一种为了发泄不满而表现出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你惹我不高兴,我就要弄坏你的东西),又或是想引起他人注意做破坏来获得快乐而产生的一种无意性行为(经常拉拽他人衣服等等)。破坏行为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它虽然没有对他人的生命造成损伤,但其负面影响十分恶劣,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

一般情况下,儿童一旦具有某种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恶化。

幼儿缺乏正确的交往活动与经验,势必要影响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而且交往中出现的破坏行为的危害仅次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如若不及早进行对其干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幼儿的交流与沟通。

案例措施:

1. 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引起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己的游戏,孩子会进行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活动。如:拉拽小朋友特殊造型的帽子的表现就极有可能是一种探索行为,我们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对不公平待遇的反抗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对不公平待遇的体验却很敏感,一旦他们觉察到成人或同伴对其所采取的不公平评价和行为,他们就会奋起反抗。正因为年龄小的缘故,他们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有限,故常常以模仿同伴同样的行为来进行反抗,而这些行为通常被看作是幼儿的报复行为。

报复行为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幼儿受到家长或教师的不符合事实的批评和惩罚时,内心不服,但又无力反抗,于是就用隐蔽方式,暗地进行破坏;或者情绪失控,不顾一切,针锋相对,直接对抗,制造事端。另一种是当幼儿受到别人欺负或讥笑时,受不了委屈,为了出口恶气,想尽办法,寻找机会实行报复,使对方也遭受同样的损失。

3)宣泄不良情绪

通过自己的破坏行为来刺激其他幼儿的激动反应,从而得到自己的心理满足。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心过多的压抑和孤独感会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或是破坏行为的增多。例如孩子在活动之前有不愉快的情趣体验,今天的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

4)虚荣心的作怪(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

有些儿童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被人遗忘,没有地位,也有的儿童由于自身的某些缺点和问题受到群体的排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儿童往往容易采取各种破坏手段,如损坏公物、打架等,以显示自己的“强大”、“勇敢”,炫耀自己的“聪明”、“能干”。

5)孩子对失败的手足无措

孩子出现破坏行为也可能是孩子较长时间的探索不成功,其行为已停留在无意义的反复摆弄和操作上,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信心,此时的行为是情绪烦躁引起的,或者是一种对不成功行为的破坏放弃。如还一开始对拼图的兴趣浓厚,一块块的试拼,可是好久之后还没有成功,就故意将拼图撒的一地都是。

6)孩子自控能力差

也有部分孩子的行为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思维与动作发展的不协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的表面现象。

7)电视媒体的不良引导

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录像等,对儿童的教育导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有些不太健康的内容极易腐蚀儿童的心灵,为儿童模仿种种不良习气和行为提供了榜样。因此,大众传媒失控是引发儿童破坏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主要表现

幼儿的破坏行为主要表现为损害公共财物或他人的利益,扰乱集体活动等方面。

1)损害公共财物

幼儿破坏行为突出表现在损害公共财物和他人的东西。例如,在校园、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刻字、抹黑、打碎路灯、毁坏公共设施等。上述案例中峻辉摔坏幼儿园的玩具,撕毁小朋友的漫画书等行为就是典型的儿童破坏行为。

2)扰乱集体活动

幼儿违反纪律、扰乱集体活动,使活动难以进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孩子集体活动中总有个别调皮捣蛋的。例如戏弄或碰撞弱小儿童,抢夺别人的东西,故意踢桌子、摇椅子,甚至恶作剧、出别人的洋相等等。

3.应对与处理策略

面对孩子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冷静的对待,争取与孩子家长多沟通,并通过观察和倾听,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能理解孩子的行为。积极与家长合作,并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孩子正确参与活动,将破坏性行为转化成积极的探索行为。如当孩子情绪不好时,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宣泄不良情绪,使孩子在投入活动时能够心情愉快。

而如果孩子出现新的探索欲望时,我们要肯定鼓励孩子的行为,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索材料,并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探索方法,引导孩子的正当探索行为。如发现孩子的探索出现难以深入下去的问题时,这时我们应该从投入的材料和幼儿遇到的困难上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励启发帮助孩子将破坏性活动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而当孩子自控力较弱时,我们要提供给这些孩子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游戏材料和相对单一一些的活动区角,以减少幼儿对同伴的破坏行为。

提高峻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努力让他认识自己所作所为对集体、对他人的消极影响,指出有益的行为是合作,而不是破坏。让他知道只有合作才会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和支持,而破坏只会受到别人的厌恶和唾弃,使自己孤立。如当他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启发他讲明情况,澄清事实,而不是采取报复手段;在他做出发泄不满情绪的不良行为时,应指出他不良行为的危害,帮助他正确的方法发泄不良情绪。(昆明经开区丁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阅读充实自己
后一篇:珍惜相聚三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