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历忘不了

(2024-01-20 09:21:23)
分类: 教育篇

函大,即函授大学,曾是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复苏时的一抹亮色,如今却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十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百废待兴,高考的复苏为追求知识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大学招生规模有限,竞争激烈,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顺利进入大学校园,成为那个时代的幸运儿,而大多数人只能依赖招工招干走上工作岗位。

进入80年代,各企事业单位人数不少,但是学历普遍偏低,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通过学习,提升学历就成了当务之急,但又不能离开工作专门去学习,于是函授大学、夜大、自学等不脱产的学历提升方式应运而生。

1984年中师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被分配到初级中学任教。然而,由于学历不符合要求,我在教学中感到困难重重,明显感受到知识储备的不足。渴望深造的愿望日益强烈。

 由于学校缺少老师,不可能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大学提升学历。因此,教育局规定必须工作满三年,才能报考教育学院脱产进修,而且每个学校的名额也是极其有限的。

 云南师范大学在文革后招收了第一届函授大学的学生,经过五年半的艰苦学习,于19857月毕业。总结五年多的办学经验,云师大决定招收第二届函大生——不脱产学历教育,只开设中文和数学两个专业。

 作为理科生,我因为学校缺少语文教师而被安排教授语文。得知云师大函大招生的消息后,我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中文系。作为理科生报考中文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我的历史和地理实在是太差了。

  1985910日,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就在这一天,我收到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考取了函授大学的中文系,我终于考取大学了,虽然只是函授大学,也让我激动不已。这个教师节礼物是最好的!

 不久,收到了教材和学习计划,还有学科的作业。从此,我开始了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学习充电的忙碌生活。

白天上课、批阅学生作业,晚上先备课,然后深入大学课本,每一天都是那么忙碌而充实。

作业完成后按时邮寄给老师,对于看不懂的知识,我会认真标注,真有一种迫切求知的感觉。

寒假时,我们被要求集中面试辅导。1985年的冬天异常寒冷,昭通的函大学子前往昆明非常困难,路途险峻。最终,决定将面试地点设在昭通,由师大的几位任课教师前来授课答疑。

昭通的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几天下来,手上、耳朵上都长了冻疮,让人颇感难受。然而,大学教授的课程满足了我们求职的渴望,平时积攒下来的疑难问题也得以解决。为了充实自己,我们拼命学习,甚至不在乎冻疮的痛痒。第一次面试辅导,可谓刻骨铭心!

  1986年暑假,我终于走进了云师大一二一大街的校园,感受大学生的一切生活。在校大学生放假回家了,我们这些函大生终于返校学习。我们戏称全日制大学生为正规军,而我们这些函大生则是游击队。

 当时的函大管理非常严格,面试辅导课严格考勤,不得请假。期末考试单人单座,两位老师监考。为了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我们这一届采取了“三二制”:三年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科科考试及格的给予专科毕业,颁发专科毕业证书;三年内没有补考,且平均分在80分以上的,可以免试升入本科学习。这一举措确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知疲倦地学习,争取免试升本。

面试辅导时间虽然只有15-30天不等,但课外活动却异常丰富。包括球赛、郊游、联欢和演讲等各种活动。

 19868月,我代表盐津县的学员参加了演讲比赛。当时演讲的题目是“小议东亚病夫”,通过女排夺冠的故事,讲述了新中国体育的崛起,并进一步阐述了国家的强盛和富强。令我没想到的是,最终竟然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这次成功的演讲,开启了我的演讲人生。

  19887月,通过三年的刻苦拼搏,我终于拿到了大学专科的毕业证书,并且顺利升入了本科班学习。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我终于达到了学历标准!

五年,1800余个日夜,我放弃了五个寒假和五个暑假的休息,边教书边学习,努力没有白费。最终在1990年的夏天,我如愿以偿地顺利大学本科毕业,圆了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梦想。而且,六年的教书育人,我也在这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真正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五年的函大生活,在我五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难忘,永生难忘!这段时光见证了我奋斗、拼搏的岁月,塑造了我坚韧不拔的品格。函大不仅是我学业的舞台,更是我人生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昆明市一中杨杰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理智型家教
后一篇:与时代前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